摘 要:本文根据先哲时贤的解释,结合笔者自己的理解,对《左传•成公二年》中的“杀而膊诸城上”、“我此乃止”、“将救之”、“欲勇者贾余余勇”、“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骖絓于木而止”、“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辟女子”等字词、句在训诂方面存在的疑义做了一些整理和补充的工作。
关键词:《左传•成公二年》 训诂 疑义
《左传》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典籍。经过众多训诂学家、古文字学家的校诂,我们对《左传》的理解越来越能接近作者原意,但文中不少地方仍存在争议。笔者今将研读过程中的些许心得撮要于下:
一、“杀而膊诸城上”
杜预注:“膊,磔也。”《周礼》:“掌戮掌斩杀贼谍而博之。”郑玄云:“博当为‘膊诸城上’之膊字之误也。膊谓去衣磔之。”《方言》云:“膊,曝也。”
洪亮吉诂:“《方言》、《广雅》:‘膊,曝也。’《说文》‘膊之屋上’亦有曝义。郑玄《周礼注》:‘膊,磔也。’盖随文为训。杜本郑说。”杨伯峻注:膊音博,相当于今之暴露、陈列。“膊诸城上”与僖二十八年传“尸诸城上”义同。
按,《说文•肉部》:“膊,薄脯,膊之屋上。”段玉裁注:“当作‘薄之屋上’。薄,迫也……薄椽肉迫着物使燥也。”《释名•释饮食》与段氏注解同。《方言》、《广雅》亦是曝义。另《字汇•石部》:“磔,裂也。”即分裂肢体之刑。又陈尸为磔,《汉书•景帝纪》:“中元二年,改磔曰弃市。”颜师古注:“磔,谓张其尸也。”又《广雅•释诂一》:“磔,张也。”可见磔最初乃是“分裂肢体”的一种刑法,因古人多认为把尸体示众能起到以儆效尤之作用,后来才演化出陈尸之义,而且二义往往兼具。所以此处洪、杨的注释与郑、杜实际上是不矛盾的,也就是说郑、杜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解释的,即“语境义”。
二、“我此乃止”
杜预注:我于此止御齐师。王引之曰:“乃,是也。成二年《左传》石稷谓孙良夫曰‘子以众退,我此乃止’,言我于此是止也。”杨伯峻曰:“我止于此以御齐师。我此乃止,我乃至此之变句。”
按,从文意上杜、王、杨三说都可通,但未免有些牵强。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所撰《左传疑义新证》一书中引章太炎语:“下云‘且告来车甚众’,为叙事之辞,则‘乃止’亦当为叙事,当读‘我此’断。《说文》:‘此,止也。’段玉裁注:‘《释诂》曰已为此也,正互相发明。于物为止之处,于文为止之词。’”按这个说法,就应该断点为:“又曰:‘子,国卿也。殒子,辱也。子以众退,我此。’乃止,且告来车甚众。”这样断句,文意通顺,使人不禁豁然开朗,即石成子谏孙良夫抵御齐师,以掩护军队撤退,众皆不对,故复云“您带着大家撤退,我停在这里御敌。”于是停下来,并且通告军中援军的战车来了很多。这样断句“且”字的上下承接关系就较为明显,“且”后为“告来车甚众”,是一件事情,那么前面必须连接一件事情,而不是一段正作商量的对话。
三、“将救之”
于此各家无说,沈玉成《春秋左传译文》译作“将要救那个人”,初读无误,然赵生群引林尧叟之说解作:“救,止也。将救之,谓欲止韩献子使不斩,非谓救彼被斩之人。”笔者读后幡然大悟,似“救”解作“止”比“救助”更贴合文意。
按《说文•攴部》:“救,止也。”《集韵•处韵》:“救,禁也。周官有司救。”《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何晏《集解》引马融曰:“救,犹止也。”《诗•郑风•溱洧序》:“《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郑玄注:“救,犹止也。”《晋书•刑法志》:“原先王之造刑也……所以救奸,所以当罪。”以上可见“救”作“止”讲乃正解。
四、“欲勇者贾余余勇”
杜预注:“贾,卖也。言己勇有余,欲卖之。”杨伯峻注:“贾,买也,与桓十年传‘其以贾害也’‘贾’字同义。杜注谓‘卖也’非。”
按,杨说是也。杜说“言己勇有余,欲卖之。”释文意亦确,然释“贾”为“卖也”非。从上下语境来看,高固是想鼓励士兵像他一样勇敢,所以才说“想要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转换成第三人称则是“他认为自己很有勇气,想要卖给其他士兵。”即杜说“言己勇有余,欲卖之。”但是高固是以第一人称说的,而且“贾”的主动者不是自己,而是“欲勇者”,因而“贾”只能释作“买”。
五、“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杜预注:“齐侯不知戎礼。”正义曰:“宣二年传:‘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
刘文淇《春秋左传诂》:“邴夏见韩厥状似君子,欲射而意未决。齐侯因其言折之,杜注谓齐侯不知戎礼,非传意。”
按,“折”乃责难之义,即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缺点。《后汉书•儒林传下•李育》:“(李育)常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为前世陈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 李贤注:“折,难也。”刘文淇的意思是说齐侯责难邴夏明知君子而射之的错误想法。笔者以为,实际上这也正是齐侯“不知戎礼”的表现,因为战场上战绩稍纵即逝,妇人之仁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齐侯的一念之慈导致了逢丑父被抓,自己也险些被俘。而本为将军的杜预深知这一点,所以才指出“齐侯不知戎礼”,刘文淇之说不可信。
六、“骖絓于木而止”
杜预注:“骖,马絓也。”刘文淇注:“《齐世家》骖作车。杜注疑有夺误。”杨伯俊注:“骖,金泽文库本无‘骖’字。据杜注,似杜预本亦无‘骖’字。因各本均有,故不删。骖音参,左右两旁之马。”
赵生群于此提出“若无‘骖’字,文意不明。”另指出:“桓公三年传:‘逐翼侯于汾隰,骖絓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杜预注曰:“骖,騑马。”与此处释“骖”大同小异。
按,骖,《诗•秦风•小戎》:“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郑玄笺:“中,中服也。骖,两騑也。”孔颖达疏:“车架四马,在内两马谓之服,在外两马谓之騑。”《战国策•卫策》:“拊骖无笞服。”髙诱注:“两旁曰骖,辕中曰服。”由此可知,骖为两旁之马,如此,文意可通。
七、“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
杜预于此未作注解,杨伯峻注:“自今二字于文不顺,自疑借为卒,卒,终也。谓讫今无有代君任患者。”赵生群与杨之说大相径庭,他认为“自今”乃是“从今”、“从今以后”之意。
按,笔者以为,此处“自今”二字毋庸置疑,当解作“从古到今”之意,解作“从今以后”于文意不通。因为此时逄丑父还没被杀,他怎么敢说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代替国君受难的人了。他只是想提醒郄献子,不要杀了我,如果杀了我,以后就不会再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了。那么原句就应该是:从古到今没有(愿意)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今天尚且)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害吗?因而“自今”恐是当时的习语,只能理解成“从古到今”。
八、“辟女子”
杜预注:“使辟君也。齐侯单还,故妇人不辟之。”洪亮吉注:“辟,辟也。杜以‘避’注,非。”杨伯俊注曰:“辟音辟,辟除行人也。古代统治者出外,有前驱开道,使行人避开。《周礼•秋官•士师》所谓‘王燕出入,则前驱而辟’,《孟子•离娄下》‘行辟人’,俱可以为证。”
笔者以为,此处杜说甚确。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使动用法,从上下文意来看亦如此,意思是“使女子避开”。洪、杨在此处纠缠甚无谓。
参考文献:
[1]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周玉鸽 湖南吉首大学文学院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