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56

[ 邹玲平 文选 ]   

品读梭罗《瓦尔登湖》

◇ 邹玲平

  摘 要:生活方式是个大问题,生态美学观照下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简单而且低碳的。生态文明先驱梭罗用毕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两句话:与自然为友;过简单的生活。前者是他自然生态思想的流露,后者则是他社会生态思想的概括。真正的幸福生活,应该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而非奢靡的物质享受。
  关键词:自然 简单 低碳
  
  二十世纪末,由于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深层生态学思想以及他简朴的生活方式,明确地告知我们: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这样才会实现“自我”,生活才有灵性和智慧;自然与文明、人类与环境,只有在生态主义思潮的观照下保持平等互生的关系,才可以维持整个地球生态圈的良性发展。梭罗一生都在追求自然中一切事物的平等与和谐,是西方生态哲学的先驱。
  《瓦尔登湖》真实地记录了梭罗1845年到1847年期间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的生活和思想,因为这部著作蕴含了前瞻性的生态思想而一度被西方学术界誉为“绿色圣经”,梭罗也因此被奉为“开启人类生态文明的精神领袖”。通过下文,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梭罗所践行的是一种怎样简单而低碳的生活!这尤其值得今天的中国人深思与借鉴。
  梭罗崇尚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讨厌修饰和烦琐。他认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是满足人的最基本需求,大部分的奢侈品“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他理想中的生活是能够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有空闲的时间让人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梭罗悲哀地看到,在表面文明的社会中,人们似乎是故意选择了同一种生活方式。“许许多多人过着平静而又绝望的生活……得靠水貂和麝鼠般的勇气来安慰自己”。[1](P5)现代人整天为生计奔波,苦不堪言。其实,“对许多人来说,……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种,那就是食物。”“对人体而言,最大的必需品是取暖,保持我们的体温,保持我们体内性命攸关的热量”。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就是食物以及用以保暖的衣服和房子。
  原始人用衣服以遮羞,穷人用衣服以保暖,文明人则靠衣服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赢取他人的尊敬。衣服逐渐失去了保暖的价值,代之以一种身份的象征和虚荣心的满足。本乃身外之物的衣服,日益变得奢侈化。
  “野蛮的时代,每一家都有一座最好的房子,足以满足他们的粗陋而简单的需要;……天空中的飞鸟需要窝巢,狐狸需要洞穴,文明之外的人需要小木房子,而在摩登的文明社会中却有一半的家庭没有房子。”[2](P23)在大城市中“拥有房屋的人更是极少的一部分人”,绝大部分人不得不支付巨额的房租度日,“害得他在世上一直背负贫困,无法摆脱。”更糟的是,即使他竭尽二十年或多半辈子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屋,“但当文明改善了房屋的时候,它却没有同时改善了居住在房屋中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可以看出“文明人所追求的并不比野蛮人追求的更显高贵”,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只是浪费在获取舒适奢侈的生活上,“他拥有比野蛮人更好的住房还有什么意义呢?”[3](P26)在梭罗看来,我们每个人——不,不仅仅是人,每个生灵,大自然中的每个生灵都是平等的,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个个匆匆的过客。无论是“那个肚子饿了便独立地摘下果子的人”变成的“农人”,还是那个“在树荫下休息的人”变成的“管家”。[4](P28)只是随着文明的深入,“骄奢淫逸的人制造了时髦的风气,于是成群的人亦步亦趋地跟风乱跑”,人类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他们把大自然不是当作自己的母亲般去热爱去保护,而是当作对立的对象方去征服去索取。“看啊!人类已经成为自己工具的工具了”[5](P28),这一声长叹映照出了梭罗多么落寞的心境!是的,“我们不再夜间露宿,我们安居在大地上,忘记了天空”[6](P28);我们“在尘世造好了府邸家宅”,忘却了危机四伏的丛林和颠簸怒吼的大海;我们住在冬暖夏凉的空调屋里,全然忘记了在酷暑下劳作、在严寒威逼中讨生活的那许多的兄弟姐妹!是什么让我们开始这份遗忘或者冷漠的?为什么人类最初有难同当的情感被我们鄙弃了呢?为什么我们“把这种低级的境遇营造得舒舒服服,而那比较高级的境界却被遗忘了”[7](P29)?梭罗坦言:“世人是在追求着所谓富有而优雅的生活”,他却与此无缘。
  于是梭罗毅然走进了丛林。“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从容地生活,……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梭罗是如此热爱生活,“我要深入地生活,把生命的精髓全部吸入进来,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从而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落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和低贱的,那么就把生活中真正的卑微和低贱全部认识到,并把它们公布于世界……”[8](P72)随后在寂寞的岁月,他清醒地发现:“我们依然生活得卑微,如同蚂蚁”[9](P72),认为我们的生活可以“简单,简单,再简单啊!”[10](P72)
  梭罗提一柄斧子走近瓦尔登湖,历经四个月亲手搭建了一间小木屋,做瓦尔登湖的邻居,听瓦尔登森林的呼吸,维护着他心灵的这块绿地。以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生活是越简单越好。我们的物欲越少,自然界就越繁茂;我们对人类贪欲的遏制,是对大自然最大的尊敬与呵护。
  梭罗在屋边两英亩半的沙地上种上了蚕豆、土豆、玉米、豌豆和萝卜。“我没有在这片地上施肥,我不是它的主人”[11](P42)——试想谁也成为不了土地的主人,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过客。梭罗把挖出的树根作为燃料,自己扶犁耕地,这样一年下来,他的“农场”全部收入是23.44元,除掉农具、种子和雇工方面的支出14.725元,竟还结余了8.715元,可喜的是这些只占用了他很短的一点时间。于是梭罗用事实说话了:“如果一个人简朴地生活,只吃他自己收获的粮食,而且吃多少种多少,不用粮食去交换没完没了的奢侈品和昂贵东西,那么他只需要耕种几十平方码的土地就够了。”[12](P43)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和思想,以打造我们更高级的更有质量的生活。“每年之内我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我一年生活的开销了。整个冬天,还有大部分夏天,我自由自在,安心读点儿书。”多么惬意的生活!——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呢,除了我这样得到的闲暇、独立和康健,我还有一座安乐的窝,想住多久就住多久。”[13](P47)细细查看梭罗的账单,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生存的智慧。生活其实并没有我们感受到的那么累。“两年的经验告诉我,即使在这个纬度上,要得到一个人所必需的食粮也不费什么麻烦,方便得令人难以置信;而且一个人可以像动物一样的吃简单的食物,仍然保持康健和力量。”[14](P47)梭罗的一顿饭可以是玉米地里野生野长的马齿苋,而且吃得“心满意足”,午餐通常是甜玉米加上盐煮。梭罗自己焙制面包,先是把纯粹的玉米粉加盐放在木瓦或木棍上再在露天的火上烘烤,“时常熏得黑乎乎的,但却会有一股松木的清香味道”[15](P48);“天冷的时候,这样连续地烘这些小面包是很有趣的事,过细地翻身,像埃及人孵小鸡一样。我烤熟的,正是我的真正的谷类食品,有一种芳香,闻起来,五内俱香,决不亚于那些高贵的水果;我用布把它们包起来,尽量要保持这种芳香,越长久越好。”[16](P48)也许我们觉得梭罗的日子过得很有诗意,就像三毛和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种着萝卜过日子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但这样的日子一旦真的站在我们面前,我们或许要拿出非凡的勇气和心情才可应对。然而这样的日子梭罗并不常有,“我并非经常受用这些东西维持生命。有一个时期,囊空如洗,我足足一个月里没有吃上面包。”[17](P49)
  梭罗自己做家具,也会自己炼制糖和盐。“我发现从南瓜或甜菜根里还可以做出一种很好的糖浆来,而且我知道我栽种几棵槭树页可以更加容易熬出糖来……”[18](P49)“说到盐,本是杂货中最普通的用品,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到海边去转转,看看怎么弄盐……”[19](P50)这就是梭罗从小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好处,他从小就能辨识自然赐给他的各种食粮和美味。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在自然界滚爬,自然就会适时地以温存之爱回报你。相信自然给了你生命,也会赐给你活下去的机会,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眼前的现实,只要你心存善意。
  在瓦尔登湖畔,梭罗过着纯粹的真正的生活。他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只有一点点,他辛勤劳作一个半月,就可以逍遥自在地过一年。他一再强调“我确信,既出于信仰也出于经验,倘若我们今后生活得俭朴,生活得明智,在这个地球上养活自己并不是什么累人的事情,而是一种消遣”[20](P55)。
  梭罗及其代表作《瓦尔登湖》在今天影响越来越大,对三十年来经济超速发展的中国而言,重读梭罗、重返《瓦尔登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多年来,人们习惯于以牺牲绿色为代价,赢得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我们砍倒大树,远离大自然,钻进钢筋水泥编就的鸽子房里,过上了奢靡的生活。“当人类和自然渐行渐远,人类必然会迷失自我,失去最真的快乐和幸福。”[21]梭罗曾告诫我们:世界蕴藏于野性中。人类失落的本性终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只有融入大自然,心灵才能享受一份宁静,才能体悟出生命与生活的本真与原味。
  当浮华褪去,心智平静时,我们会发现《瓦尔登湖》其实是一个蓄满哲学思考的深潭。它承载了梭罗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是一首讴歌自然、讴歌生命、讴歌绿色的传世佳作,它是一种生命价值和和谐精神的彰显。梭罗以散文甚至是诗一样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一种经过哲学思考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被作者通过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时间的亲身体验证明了的———生活简朴而知足,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人们将不仅满足于生活,而且还会有闲暇供自己支配。梭罗的一生简单平淡,但是他活得纯粹而又馥郁,体验过许多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快乐。“他的一生,轻轻地来,轻轻地去,留下了无数智慧的云彩。”[22]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C0037。)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亨利·戴维·梭罗著,李暮译:《瓦尔登湖》,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1]孙璐:《生命的绿色赞歌》,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
  [22]卢笛:《瓦尔登湖畔的沉思》,域外传真,2006年。
  
  (邹玲平 湖南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410100,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410006)

品读梭罗《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