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实现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首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其次要走出语文,向跨学科开放、向多媒体开放、向课外开放,在做好教学内容开放性的同时,还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突出高职语文特点,转换教师角色。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内容 开放性探讨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职语文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并改变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注意学科间的渗透,重视向社会生活延伸。所谓开放性教学,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的“封闭性”而言,在教学中减少“指令性”成分,使学生广泛涉猎知识,拓展自由创造的空间,在广采博览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地运用语文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才能。下面,笔者就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
开放的教学理念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绝对服从的状态。在课堂上强调以人为中心,要求高职语文教学目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换句话说,高职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主阵地,向课堂外延伸,到社会和生活的大熔炉中去锻炼去吸取营养。那么高职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呢?
(一)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就是不仅要保持教师的主导地位,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要冲破“师道尊严”等传统精神的桎梏,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授。课堂教学不只是关注课程活动的结果,更注重富有探究性的课程活动过程。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语文教师要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与老师合作,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能者为师,在知识而前,师生是平等的。
(二)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
开放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应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职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评述。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不断激活学生的心理活动因素,让他们在毫无心理障碍的情况下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此外,开放的课堂教学还要求语文教师坚持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无错原则”,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容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错误,并作延迟反应,而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就是分数。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评价,取消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分数,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内容丰富的多方面的评价。开放性语文教学评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或班集体或学生之间进行的评价,称为外在性评价;另一种是学生自己进行的自我评价,称为内在性评价。其中内在性评价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评价的热情,从而使教师、学生都能及时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高职语文开放性的教学评价形式多样,或口试、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或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但无论哪种形式在设计评价的具体内容时都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让每个参与评价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展示自己的特长,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评价活动中来。
二、教学内容开放性的策略
高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语文教材里有着丰富的信息。而在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教课本外很少补充相关的信息,学生除了读课本外也很少接触其他的文字材料,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不完整。开放教学内容,是克服此弊端,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手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一)走出语文,向跨学科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重视语文同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偏重语文学科内部读写知识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的思维只与课本结合,与其他学科却沾不上边。而开放性语文教学不仅强调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强调语文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它要求教师在教授语文时,要有意识地向其他学科渗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知道学好高职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帮助。
高职语文作为语言文字的载体,在其句子或文章中,装载着丰富的内容。在课文中有道德认识的内容,也有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得语文学科跟政治、科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化学学科的知识去理解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利用熟悉的历史小故事去阅读文言文。如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 ,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立体画面分析诗歌意境外,还可以从唐代政治制度这种文化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孤烟”即“平安火”,是唐代社会国家平安的信号,皇帝登上西安城楼,一看到“孤烟”燃起,便可睡放心觉了。这就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增长了学生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见识。
世界是一个整体,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高职语文课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时,不应停留在教材上,不但要时时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变化,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改革发展。这样,既可充实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走出传统,向多媒体开放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离不开开放性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增强教学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迁移性,可以丰富学生的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不同的形式主动学习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开放教学信息资源,放手让学生广泛涉猎。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单打一”即“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利用综合化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接收信息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以往传统的讲授方式,肯定不能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朱自清笔下那淡淡的、忧郁的荷塘月色的意境。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荷塘月色》的电视散文视频,学生随着“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等一幅幅画面的展现,如身临其境,不用老师多讲,就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素淡朦胧,什么是和谐宁静。事实证明,先利用影视作品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鉴赏,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辐射教学,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良好习惯。
(三)走出课堂,向课外开放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不能“死守”教材,教材所选的课文毕竟有限,仅拘泥于教材的学习,会剥夺学生阅读大量作品的权利,忽略语文学习的大天地,严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家张志纯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只在语文课堂上听老师讲授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想办法从课堂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作家的作品,对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事件要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史料,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扩大学习场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工厂、去农村,走进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中去观察、去实践,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全新的感受。比如笔者在讲解应用写作部分“调查报告”这一文体时,将班里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菜市场调查蔬菜的种类、价格,搜集第一手材料,然后分析、讨论,各个小组各有分工,有的列数字,有的整理资料,有的对照写作格式撰写报告等。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又使学生掌握了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向课外开放,就是要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当作语文资源去学习,由语文课堂扩大到其他课堂,由课内扩大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由学校扩大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职语文教学空间的扩大化,可克服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从而拓宽知识面,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三、教学内容开放性策略的注意点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课堂的开放绝不意味着“放鸭子”,任由学生为所欲为。立足于课堂教学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等于让学生自己学习,退化成简单的讨论会或粗俗的表演赛,把语文课堂变成沙龙和游戏场。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能驾驭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课堂既开放又有序。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动辄就把学生拉出教室大搞课外活动。
(二)突出高职语文特点
高职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一方面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深层次融会。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语文特点,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倡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但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或地理课或政治课,也不能片面追求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结果把语文上成不伦不类的课,只见学生的看看、唱唱、跳跳、演演,却不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转换教师角色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开放性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仅要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俗地说,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开放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数理化,还要晓得天文地理等知识,并且要有应对超出课堂内容的突发情况的知识准备和教学机智,能随时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需要创设理想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因此,高职语文教师要转换角色,由“演说家”向“导演师”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种大眼光、大语文的理念去吸纳知识,达到在课堂教学中的厚积薄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入角色,逐步把课堂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链,并在实践中应用自如,升华自身。
高职语文教学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只有实施开放性教学,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本文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22。)
参考文献:
[1]苏金波.开放性语文教学的构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黄朝.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管理与教学,2007,(5).
[3]陈艳.浅谈初中语文的开放性教学[J].语文学刊,2010,(4).
[4]陆文睿.语文开放性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09,(5).
[5]翟佩玉.在开放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语文天地,2011,(2).
[6]符冰.浅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陕西教育,2Ol0,(7-8).
(黄振强 广东省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