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32

  

庾信晚期的诗歌创作对唐诗的影响

◇ 宋成英 何平

  摘 要:庾信后期的亡国入北,使他的诗风得兼南北之长,尽管宫廷诗仍占主导,但他的诗歌风格已经向质朴方面转变,对扭转宫体诗风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庾信晚期诗歌在声律方面刻意追求,更接近唐代的近体诗,对唐代诗人的近体诗创作起到了典范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理论。
  关键词:宫体诗 声律 质朴
  
  庾信处于一个政权频繁交替的时代,他秉承了前代的文学成就,又融入了他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及羁旅情怀,其诗文成就冠盖一代,特别是晚期的亡国之恨对他的创作有重要影响,使其“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悲感之篇,常见风骨”[1],这些成就不仅奠定了庾信在当时文坛的重要地位,也对中古诗歌向盛唐文学的过渡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庾信南北兼蓄的诗风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庾信的诗风兼南北诗风之长,但却仍以南方之风为胜。庾信前期主要生活在南朝,过着安逸的宫廷生活,诗风偏于纤小而浮靡,多为应制之作,有的只是文风的绮艳,而少建安诗歌的风骨。庾信自从入北之后,因为身经国难,羁旅异地,受到了北方刚健的民歌的影响,写出了一些异于宫体诗的优秀作品,其中多表达自己的切身体验——乡关之思、哀怨之情等。翻阅庾信后期诗文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诗句,如: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哀江南赋并序》)
  “寒关凄怆,羁旅悲凉。”(《竹杖赋》)
  “苍茫望落景,羁旅对穷秋。”(《秋月》)
  “旅人嗟岁暮,田家厌作劳。”(《和裴仪同秋日》)
  “藐是流离,至于暮齿。”(《哀江南赋》)
  以上诗句多写“羁旅”、“凄怆”、“穷秋”、“流离”等,诗的风格已经异于宫体诗了,对于诗歌向唐诗过渡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题材多元化
  庾信前期主要生活在宫廷中,题材的选择空间比较狭小,多为应制之作,而后期他经受了建康及江陵两次败亡,又羁留北方,尽管北朝统治者待其不薄,但人的乡土之思是不可泯灭的。《拟咏怀》便是作者这方面的代表作,共27首,如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三个“断”字的使用,体现了作者有家难归的心酸,最后反用了精卫填海以及《水经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缓解自己的乡关思念之苦。较前期作品,作者选择的题材超越了狭窄的宫廷诗。除了乡关之作,作者还写了一些边塞诗,如《和赵王送峡中军》、《上益州上柱国赵王二首》等,将自己悲凉的心绪融入到了北方独有的边塞风光之中,这也为初唐四杰对宫廷诗的超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杰继承了庾信的衣钵,渐渐削弱了宫体诗对唐代诗坛的影响,实现了诗风的健康发展。
  (二)风骨的再现
  由于南北朝地理位置的差异,南北文学的风气也迥然不同,南朝文坛多刻意追求语言形式的华美,“永明体”就是代表;北朝文坛质朴无华,但类似《木兰诗》、《敕勒歌》的佳品甚少。庾信入北之后,吸收了北方的刚劲之风,写出了一些刚健的作品,显示了浓郁的苍凉文风,无疑对宫体诗是一次洗礼,如《入塞》:
  戍久风尘色,动多意气豪。建章楼阁迥,长安陵树高。度冰伤马骨,经寒坠节旌。行当见天子,无假用钱刀。
  “度冰”、“经寒”二句颇具边塞特色,全诗语气豪壮,颇具风骨,让人看到了“建安风骨”的再现,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也十分大。如陈子昂在唐初提倡“汉魏风骨”,与庾信可谓呼应,杜甫评价庾信“老更成”,正是与作者技巧运用的成熟及风骨兼备有关系。庾信巧妙地将南风的技巧与北风独有的刚健风格融合在一起,开启了南北诗风融合的序幕,也为唐代诗歌突破宫体诗的拘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庾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创作让宫体诗渐趋完结,也使唐代的重要诗人站在他的肩膀上促成了诗歌的积极发展,如陈子昂、杜甫、李白等无不从庾信身上吸取了诸多营养,庾信晚期的诗歌创作为唐诗创作出现鼎盛局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庾信诗歌的声律追求对近体诗形成的影响
  众所周知,庾信是宫廷诗人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艺术技巧得益于“宫体诗”的创作,其诗歌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形式绮靡、辞采华艳,但庾信没有被前人所拘囿,“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擒为左卫率。离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2]庾信对诗歌的形式追求更趋于精巧,其后期的文学作品篇幅更加宏大,艺术技巧的运用更加老成纯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3],杜甫强调的就是庾信后期的诗歌更加追求声律的技巧,这些技巧有益地实现了永明声律向初唐的过渡,促进了近体诗的形成,其作用体现为如下几点:
  (一)声调平仄协调,感情自然流出
  庾信是六朝之大家,他对声律十分讲究,如他的《乌夜啼》从总体上看,已经非常接近唐代的七律了,特别是为沈佺期、宋之问律诗体制的定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的赋体作品也为唐人的歌行体奠定了基础,唐人卢照邻的七言歌行《长安古意》,用赋的手法写成,篇幅宏大、语言优美,与庾信的《燕歌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庾信的五言诗也对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典范作用,如《咏画屏风二十五首》是一组近体化程度较高的五言诗,全为五言八句,并且多协齐梁声律,在五言律定型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批作品。“初唐四杰”中的王、杨正是在庾信诗的基础上而使五言律诗得以定型,只是庾信的一些作品声律上还没有相粘,如若在使用上能够相粘,则可为五律模板,如《晚秋诗》:
  凄清临晚景,疎索望寒阶。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日气斜还冷,云峯晚更霾。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这是一首写景诗,有着质朴的风格,“湿庭”句中的“庭”应仄而平,“坠”字应平而仄,“可怜”句中“行”应仄而平,其他句式均为五言律句,若最后四句能与前四句相粘,则几乎为一首唐人五律了。
  (二)对仗精工,语辞自然流畅
  庾信的诗歌语辞对仗工整,作品显得沉稳,又不失清丽的特色。如《陪幸终南山和宋文内史》、《小园赋》和《哀江南赋》中的句子,对仗精工自然,毫无生搬硬造之感,而且语言的表达也十分流畅,如《出塞》: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
  此诗结构严谨,发端十分巧妙,结尾也收得好,中间二联对仗工整,可见作者对于对仗工整的追求与关注,而且此首诗还摆脱了华丽的词藻,语言更清新质朴。唐诗在庾信的基础上对语言运用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从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句子中,都可以看到庾信诗的影子。
  (三)炼字选词,形象生动鲜明
  庾信晚期的诗歌继承了前期的优点,善于炼字选词,这与他早期的经历有关。他作为皇帝重要的文学侍臣,时常陪皇帝游玩于宫廷山池之间,狭窄的生活空间要求他对宫中景物作细致的刻画,这种刻画离不开对语言的精雕细琢,比如《奉私山池》“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选词炼字精工且清新自然;作者还善于选择色彩词,如“槐庭垂绿稔,莲浦落红衣”(《人彭城馆》),“绿”、“红”等词使“槐树”、“莲花”的形象变得十分鲜明,渲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庾信炼字造词精巧细致,这一点为杜甫所继承,杜甫自己也曾经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注释:
  [1]沈德潜:《古诗源•例言》,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2]令孤德棻:《周书》(卷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第348页。
  [3]杜甫:《戏为六绝句》,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宋成英,何平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庾信晚期的诗歌创作对唐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