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劝导》中,简·奥斯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对女性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刻画体现了她对女性主体地位的凸显。与此同时,简·奥斯丁通过塑造失职的父亲、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成熟的男主人公,以及众男性在莱姆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无助和脆弱,在对比中颠覆了男性比女性出众和高贵、男性主导女性人生的观点,从侧面展示了女性的高贵和智慧。
关键词:父亲 伪君子 男主人公 莱姆事件 高贵和智慧
和简·奥斯丁以往的作品相同,《劝导》也是刻画“两三户乡野人家”的平凡人和琐碎事,通过日常生活来展示简·奥斯丁的思想世界,展示她自觉的女性主体意识、进步的婚姻观念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劝导》中男性形象的黯然失色,进一步凸显了女性形象的生动和深刻。
一、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无能与失职的父亲
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他有三个女儿,但是除了大女儿,他对其他的女儿很少表现出父爱和温存。埃利奥特夫人去世后,女儿们年纪尚小,好在有埃利奥特夫人的知心朋友拉塞尔夫人对她们进行谆谆教导。实际上,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同时转接到了与三个女儿无血缘关系的拉塞尔夫人身上。好在拉塞尔夫人富有理智,老成持重,对三个女儿都十分喜爱,并且竭力教导三个女儿,与沃尔特爵士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其莫大的讽刺。
沃尔特爵士在妻子去世后由于不善于打理家庭事务,总是入不敷出,使自己和家庭逐步陷入可怕的债务之中,最终无计可施,也只能求助于别人,而这个人必须既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又不至于使他们失去颜面。
作为一个男权家庭的主要人物,沃尔特爵士却是如此肤浅和可笑,奥斯丁对他的讽刺和挖苦也远远甚于她其他作品中的同类形象。
文章的一开始,便是沃尔特爵士在翻看《准爵录》,他不厌其烦地看着自己光辉的家族史,一个虚荣、肤浅的男性形象跃然纸上。
“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自命不凡,觉得自己要仪表有仪表,要地位有地位,以至于爱慕虚荣构成了他的全部性格特征……他认为,美貌仅次于爵位,而书中两者兼得的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一直是他无限崇拜、无限热爱的对象。”[1]
美貌和地位一直是沃尔特爵士最重视的东西。大女儿伊莉莎白因为长得漂亮,像极了沃尔特爵士,因而他对其非常宠爱,父女俩相处得极其融洽;二女儿玛丽当上了查尔斯·莫斯格罗夫夫人,多少取得了一点徒有其表的身价,才引起了他的一点点重视;至于冰雪聪明、高贵优雅的三女儿,在他的眼中,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妮子。即使如此,安妮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出落得温柔可人、优雅得体,身上没有任何沃尔特爵士的不良习气。
与子女的亲疏都是以美貌和身份来衡量,足见沃尔特爵士的虚荣和肤浅,以及在父亲这一角色上的失职。
与此同时,沃尔特爵士在自己引以为豪的位置上,似乎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有益的贡献,他最终只能处理土地,出租凯林奇庄园。
沾了他的美貌和地位的光,沃尔特爵士娶了一位人品比他优越得多的妻子。因为妻子井井有条的管理,才使沃尔特爵士恰好收支相等。妻子去世后,他“不可能节省开支,他只是做了他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渐渐地陷入债务危机之中。对此,他并没有积极削减开支,想办法改善,而是一味地隐瞒,直至事情陷入非常严重的境地,使他自己和家人都无计可施。最后他只能寄希望于他人,即便是这样,他却仍然希望在摆脱困境的同时,又不至于使他们失去体面和自尊。
当他的律师谢泼德先生推荐海军克罗夫特将军作为他的房客时,他心里不屑一顾,攻击和讽刺海军这个职业,而且认为克罗夫特将军能够住进凯林奇庄园是他莫大的荣幸。但是,当他和克罗夫特将军夫妇就租赁问题进行接洽后,“沃尔特爵士甚至当众宣布:克罗夫特将军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水兵。”他的虚荣心也使他觉得,“克罗夫特将军的社会地位恰好够高的,而且也不偏高。”在他们的相互交往中,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总是想方设法要高对方一筹。
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门第和社会地位的要求,沃尔特爵士和伊莉莎白千方百计地接近和讨好几乎已经断了联系的远亲——达尔林普尔子爵夫人及其女儿卡特雷特小姐,并大献殷勤。沃尔特爵士父女逢人便谈起“我们劳拉巷的表亲”,“我们的表亲达尔林普尔夫人和卡特雷特小姐”。这里读者只看到了他们的曲意奉承、拼命高攀,丝毫不见他们的自尊心。
就是这样的一个“愚蠢、挥霍的男爵,并没有在他的位置上发挥丝毫的作用”。作为一个男权家庭的男主人,他却没有远见,只有虚荣、肤浅和自私自利。因而,他遭到简·奥斯丁毫不留情且尖锐的讽刺和挖苦也就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了。
二、威廉·埃利奥特——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威廉·埃利奥特,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的假定继承人,一个自私自利、诡计多端、冷酷无情的人,是简·奥斯丁所有小说中最狡猾、最危险的伪君子。“他的心是黑的,既虚伪又狠毒。”
从一开始,威廉·埃利奥特先生便是伊莉莎白的理想结婚对象。为此,伊莉莎白和父亲沃尔特爵士便一厢情愿地想与他结交,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他,但他却从未拜访过他们。他表面上对待爵士父女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实际上却在背地里“以极其蔑视、极其鄙夷的口吻,诋毁他所隶属的家族和将来归他所有的爵位”。一开场,读者便见识到了一个表里不一、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丑陋嘴脸。
威廉·埃利奥特先生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人,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获得自主权,娶了一位出身低贱的阔女人。从安妮的好朋友史密斯夫人的描述中可知:埃利奥特先生对自己的妻子并没有感情。“钱,钱,他要的只是钱。”所以即使她出身卑贱——父亲是个牧场主,祖父是个屠夫——这都无所谓。他不计较,也不顾虑。“他处心积虑地只想弄清楚她的财产的真正数额,然后才答应娶她。”婚后,他对她很不仁慈,直至她死去。他们在一起是很可悲的,况且她从来也没有爱过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利奥特先生对准男爵价值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他有足够的钱供他挥霍,在贪婪和纵乐方面再没有别的奢望,便渐渐学会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他要继承的爵位上。”于是,他便想方设法、处心积虑地恢复他同沃尔特爵士的交往,与以往完全判若两人。他对爵士父女大献殷勤、百般讨好,结果十分富有成效,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对他有着极好的印象,就连拉塞尔夫人也觉得“简直无法想象会有比他更讨人喜欢、更值得敬重的人。他身上综合了一切优点:富于理智,卓有见地,见多识广,为人热情”。拉塞尔夫人对他是如此满意,她甚至觉得他和安妮十分相配,并暗示安妮接受威廉·埃利奥特先生可能到来的求婚。安妮也一时认为自己将来能够嫁给他从而成为凯林奇的女主人——埃利奥特夫人,这使她激动不已。即便如此,安妮却时常觉得埃利奥特先生有失坦率,并且最终看清楚了他的虚伪做作、老于世故、自私自利的真面目。
当安妮和温特沃斯上校订婚的消息传到威廉·埃利奥特先生的耳中时,他感到十分震惊,但是他却仍然有办法谋求自己的利益和享受。他离开了巴思,并且将克莱夫人引诱到了伦敦和他在一起,他一直在耍弄两面手法,他不能让一个狡黠的女人毁了他的继承权。
自始至终,威廉·埃利奥特先生都是自私自利的,他虚伪、诡计多端、冷酷无情,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或者过上舒适的生活,只要是不危及到自己的声誉,什么冷酷无情的事情、背信弃义的勾当,他都干得出来。因而,他也是简·奥斯丁小说中最狡黠、最危险的小人。
三、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斯上校——不成熟的男主人公
温特沃斯上校曾经和安妮倾心相爱,并且向安妮求婚,但却遭到了沃尔特爵士和拉塞尔夫人的强烈反对。因为彼时的温特沃斯虽然聪明过人、出类拔萃、才华横溢,但是却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可观的财产;而安妮出身高贵,才貌超群。沃尔特爵士觉得这是“一起极不体面的姻缘”,拉塞尔夫人也觉得这门亲事“极不恰当”。而安妮也在拉塞尔夫人的劝导下,认为他们的订婚是错误的,既不慎重又不得体,很难获得成功。安妮相信自己谨慎从事、自我克制,主要是为了他好,这是她忍痛和温特沃斯解除婚约的主要原因。
但是温特沃斯并不这样认为,他固执己见,总觉得自己受到了虐待,被人强行抛弃了,于是他离开了安妮,离开了乡下。八年后,他终于如自己所愿拥有了可观的财产,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了温特沃斯海军上校,并且成为了凯林奇大厦的租客。然而,即使已经过去了八年,他依然深爱着安妮,但是出于嗔怒和傲慢,他试图去追求路易莎·莫斯格罗夫,而事实上他却不喜欢也不可能喜欢路易莎。他逢场作戏,和路易莎十分亲近,让大家都误以为他钟情于路易莎。直到莱姆事件发现后,路易莎意外昏迷不醒,这时温特沃斯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路易莎的家人,以及路易莎自己,都可能以为他是非常喜爱她的,在道义上他将是属于路易莎的。
可事实上,安妮和众人相处时的表现,以及她在莱姆事件中的冷静得体的处理及后来的审慎思考,都让温特沃斯认识到安妮的智慧和崇高,重新认识到了安妮的人品,他发现安妮无比牢固地攫住了自己的心。安妮也让温特沃斯意识到了坚持原则与固执己见的区别、胆大妄为与冷静果断的区别,安妮的行为举止令温特沃斯肃然起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的成熟。
可是他发现得太晚了,他也许将会无奈地同路易莎在一起,这让他极度惊恐和悔恨。直至后来,路易莎与本威克订婚,他才从路易莎的约束下解脱出来。之后,他立马从希罗普郡赶到了巴思,渴望见到安妮,希望能够和安妮重新开始。但是威廉·埃利奥特先生的殷勤和拉塞尔夫人的潜在影响,都使他患得患失,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没有勇气对安妮重新表达爱意。
后来当他听到了安妮和哈维尔上校关于男女对爱情忠贞的谈话,又一次认识到了安妮的贤惠和高尚。他终于鼓起了勇气向安妮表白了心迹,并再一次向安妮求婚,而安妮也无比幸福地接受了。
温特沃斯一开始并不成熟,因为嗔怒和傲慢险些毁掉了自己的幸福,后来在和安妮的接触中重新认识了安妮,并被她的高贵和智慧折服。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意志薄弱、满腹怨恨、固执己见、不够公正后,一一改正。可以说,是安妮的力量在无形中改变了温特沃斯,让他走向成熟,并最终和自己钟情的人走到了一起。
四、莱姆事件——众男性集体无作为中体现的无助与脆弱
众所周知,《劝导》上卷的最后一章的“莱姆事件”,使安妮开始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成为被众人重视的转折点,因此意义重大。它不仅凸显了安妮的沉稳和智慧,也在另一个侧面展示了男性群体在这一突发事件中的无能和脆弱。
在莱姆,因为路易莎鲁莽的举动——她不顾温特沃斯上校的反对,固执地从台阶上跳下来,结果摔在下码头的人行道上,被人抱起来时已经不省人事。“当时站在周围的人,一个个莫不惊恐万状”。
在这种情况下,众男性的表现是让人失望的。“温特沃斯上校先把她扶起来,用胳膊搂着,跪在地上望着她,面色像她一样煞白”。他希望能够有人帮助他,此时的他很绝望,好像他自己已经精疲力尽了。至于其他的两位男士,查理本来就已经惊恐不已了,再听到妻子玛丽的尖叫,就更加呆若木鸡了。而本威克上校也只是依照安妮的吩咐行事,似乎因为脆弱和无助一直在他们心中,阻碍了他们及时而有效地对事情做出适当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安妮发挥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她一边照顾着亨利埃塔,一边指挥着三位男士采取适当的行动。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指望着安妮,依靠安妮处理事情。安妮自然而然地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体现了她的“男性特质”——冷静和果断,这也驳斥了温特沃斯上校对女性的偏见——女性的脆弱决定了女性在面临危险时不能够从容面对。事实上,男性和女性都是雌雄同体而并非只是单一性征的。
从以上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虽然《劝导》中男性形象各异、各有特色,但是他们并不是女性的中心、女性的主宰。《劝导》中的女性有着自己独立的智慧和意识,她们的存在进一步地凸显了女性的主体地位,这也透露着简·奥斯丁可贵的女性独立与自觉意识。
注释:
[1]简·奥斯丁:《劝导》,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文中所引《劝导》原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陈冲.《劝导》中的女性主义角色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102-103.
[2]简·奥斯丁著,孙致礼译.劝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林文琛.《劝导》简论[J].外国文学评论,2000,(1):112-119.
[4]周亚明.“男性优秀”神话的陨落——女性主义文化视野中的简·奥斯丁[J].学术交流,2006,(10):180-182.
(许令 湖南省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4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