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呆板、要求单一。笔者从设计积累型作业、绘画型作业、拓展型作业等方面,探究布置语文作业的策略。
关键词:布置 语文作业 策略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具有目的性、指导性、组织性等特点,是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发展技能和智能的主要途径。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地把作业作为学生课外或校外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悟快乐与幸福,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这样作业就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种生活和学习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布置语文作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呢?
一、设计积累型作业
积累语文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是零散琐碎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分类:第一,制作文学知识卡片。如在学习王绩的《野望》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古人有关描写“望”的一些优美诗句摘录在知识卡片上,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第二,制作一些成语卡片。如在学习“千山万壑”这一成语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以“千”字开头的成语,或列举这个成语的近、反义词,摘抄在知识卡片上,如千水万山、千思万虑、千奇百怪等。第三,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如在学完《大道之行也》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分类摘抄在知识卡片上,如“选贤与能”中的“与”,通“举”。通过设计积累型作业,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二、设计绘画型作业
中国很多古典诗词、写景散文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绘画角度感受诗文的图画美,即用绘画形式把诗文中的意境、意象表现出来。如在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此曲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等。根据这些意象,让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描绘此曲的图画,再让绘画好的学生勾画出一幅萧飒悲凉的秋景图。最后,学生一起交流欣赏,从画中直观地看到枯藤缠绕的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流水绕过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一匹孤独的瘦马,与即将落下的夕阳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画面。通过设计绘画型作业,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设计拓展型作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也在不断增多,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外的学习资源等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途径搜集社会热点、模范人物的事迹等,把握时代脉搏。这样不仅能拓展作业,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因此,教师要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型作业。第一,比较阅读作业。这类作业是在完成课内学习的同时,以点带面向相关课外内容进行拓展。如学完《爱莲说》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林清玄的《清净之莲》,以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学生深刻体会“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又如在学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让学生根据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写一篇随笔。第二,探究式小论文。如学习王维的《终南别业》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课题作业:《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政治局势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早期诗歌的特点》、《王维晚年的诗歌创作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搜集有关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课题作业后,进行相互交流。通过设计拓展型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作业的艺术设计与布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教师只有合理布置作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综合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合新的理念,探究新的方法。要设计积累型作业,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要设计绘画型作业,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也要设计拓展型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丰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庆华.关于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创新的一点实践体会[J].中学语文,2010.
[3]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司朝侠 江苏省沛县张寨镇中学 2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