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44

[ 韩建华 文选 ]   

语文教学八字方针

◇ 韩建华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满堂灌”的教学固然遭到众人的一致唾弃(尽管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但以提高应试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满堂练”,对语文教学的摧残,相对于“满堂灌”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满堂灌”的教学还不失其“语文味”,而“满堂练”则完全成了枯燥无聊的机械操作,语文学科所固有的灵气与魅力丧失殆尽。还有一些既不情愿“满堂灌”也不甘心“满堂练”的教师,游走在二者之间,茫茫然无所适从,找不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其实,语文教学没有那么玄虚奥妙、深不可测,其中一些规律性的教学方法是不必也不能随意改革的。抓住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就能守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进乎技矣”的教学之“道”,只要守住这个“道”,教学的效益便会有基本的保障。下面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来的几点启示,愿与语文界同仁共同探索。
  
  一、精读
  
  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首要方式。离开了这个“读”字,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学生学习就会事倍功半。
  课堂上的“读”分诵读与默读两种,无论诵读还是默读,都必须做到一个“精”字。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言文与诗歌教学重在诵读自不必言,即使一篇现代文的教学,也要在“读”上下足力气,做足文章。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普遍存在“读书不足,分析有余”的现象。在考试全面覆盖教育的大格局中,有的教师连诗歌教学都不再诵读了。大家想想看,诗歌教学丢掉了诵读,还谈什么品味、涵泳?还谈什么感受诗歌这一最纯粹、最完美的文学体裁的艺术魅力?如果说习题教学对语文造成极大伤害的话,那么,它对诗歌教学的伤害则是致命的。乏味的习题训练把魅力无限的诗歌变成了毫无生命的平面图。有的教师执教一节课,安排两个读书环节:一是“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用两三分钟时间“快速阅读”一遍,学生能有什么收获?学生常常连文章开头尚未读完,教师便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要么是问题简单到不值一问,学生不假思索朗声作答;要么是玄虚得使学生一头雾水,懵懵懂懂答非所问。第二个读书环节是对某段或者某句的品读,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抓住几句话,动辄用十几分钟时间,只见树叶而不见树木,对段落语句的品读代替了对全文的阅读,学生对全文印象模糊,只记住几个零碎的片段。从教学效果上看,这两种“读”都是徒具教学形式,起不到涵泳领悟的作用。要想达到读的效果,必须具备以下要求:一是取消所谓的3分钟“速读”,按正常的阅读速度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二是给学生宽松的阅读环境,不要让他们带着大量的问题读书,把阅读变成做题训练,既影响他们的阅读心理,又束缚他们的阅读思想。孙和平老师说:“事实和数据都指向学生阅读能力不高的症结所在——学生缺乏真实的阅读积累和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压缩了阅读的过程,学生没有真正阅读,只是跟着教师‘赶’着虚假阅读的场子。”[1]三是默读与诵读相结合,但课堂上尤其要重视诵读。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公、谷两家善春秋本经:轻读、重读、缓读、急读,读不同而义以别矣。”“学生诵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己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的过程,是得以与文本交流的语言过程。”[2]叶圣陶先生提倡“美读”,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读”这一环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文气,读出感情。在诵读中把握文脉,在诵读中涵泳语言,在诵读中领悟技巧,在诵读中对话作者。没有充分的读,这一切都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将“读”纳入“备”的范畴,自己先“读”好,然后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读,让“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根红线,串起思考、理解、感悟、吸纳的珠子。离开了这根红线,珠子就会散落在思想的荒野,难以焕发出智慧的光彩。
  
  二、细品
  
  这里说的细品,指的是细致地品味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习基本上就是对语言的学习。听、说、读、写,根本的能力指向都在语言。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咀嚼品味不是可有可无,而应是课堂的重心所在。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离开了对语言的品味,对文本其他方面的解读与领悟,都可能变成隔靴搔痒,变成凌空蹈虚。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品味语言,就是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通过咀嚼作品语言的涵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攀登作者思想的高地,领略作者心灵的风景,欣赏作者艺术的魅力,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怀……李震老师说:“有人说写作是从语言出发朝向心灵的探寻。师生在分享文本的意义时,要通过语言,在特定的情境中寻找和发现作者那光明朗然的内心世界。”[3]
  品味语言,犹如走进艺术森林的王国,美不胜收,能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兴趣。“讲究语言的品味,无疑使课堂生成出令人铭记于心的永恒的甘甜之味。……语文学习的‘含英咀华’,就是让心灵行走在语言与意义的世界。”[4]
  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语言的学习,品读语言是领会作者思想、感受艺术魅力的必经途径。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是的,品味语言,绝非是单纯的玩赏文字,而是与作者情感的交流,是对自己思想的锤炼。阅读文本,对文字表面的意思进行一番粗浅的解说并不难,而领略与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思想和潜藏的情感却非易事,至于能够如古玩家鉴赏文物似的醉心其中,升华自己艺术品味与情操的境界就更加难以企及,非长时间的熏陶渐染不可。
  
  三、深究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目前已成为课堂教学中普遍设置的教学环节,但就笔者在课堂上的观察发现,流于形式、泛泛而论的很多,真正培养探究的思维能力、取得探究成果的并不多见。究其原因,约略有如下几点:一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究”自明,不用深思,举手抢答,说的都是人人明白的公共见解。二是提出的问题难以“究”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闹嚷嚷一阵,最后老师出面“和稀泥”,这边有道理,那边也不错,学生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下了课。三是把探究等同于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感受,结果全是浅显正确的大白话。
  笔者认为,“探究”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1.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多数学生通过个人的阅读与思考难以解决,而必须借助于和其他同学的切磋交流、互相碰撞,方能将阅读与思考逐步推向深入,最后获得答案。比如《殽之战》这篇课文,有的老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是: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说明理由让秦国退师的?这个问题只要认真阅读一遍烛之武的话就能很容易得出答案,何劳众人探究?而另一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古人说“春秋无义战”,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就有了一定得深度和难度,不是靠一两遍阅读能够说清楚的,必须靠深度阅读和共同探讨才能解决。“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是什么?文中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而真正的原因却是想瓜分郑国。秦伯为什么听了烛之武的一番话就撤军?因为烛之武三言两语说破了三个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我们可以从烛之武的话中推测出“秦晋之盟”的中心内容,是秦晋联手瓜分郑国;可以从事情的结局中推测出“秦郑之盟”的要点,就是郑国成了秦国的附庸;进而推测出秦伯撤军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将来独吞郑国;最后晋侯不愿袭击秦军,也绝非什么感恩情、讲义气,而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害的智慧选择。这样看来,国家之间的战与和,无不是利益驱动的选择,是“春秋无义战”这句话的详实注脚。这样的问题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2.提出的问题靠单独的阅读教材无法解决,必须借助于大量的知识积累,甚至需要查阅课外的有关资料。这样的问题才有较大的探究价值,才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品格和方法。这种问题的探究很难在课堂上展开、完成,而是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目标明确的阅读、交流之后才能解决。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结尾“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笔者曾经设计这样一个探究题:请同学们阅读有关朱自清和《荷塘月色》的一些资料,把握这句话的丰富内涵,探究朱自清到底“惦着江南”什么,他为什么以此作结?同学们通过课下的阅读与交流,最后形成了一些新颖的有价值的观点。比如说他惦记江南的好友和风景,依据是朱自清离开春晖中学到北京后的不少书信和日记,都流露出对以往同事、学生和江南山山水水的真挚的怀念;比如说他惦记留在扬州老家的孩子,依据是朱自清在其他文章中对离家北上和女儿分别时的痛彻心扉的记述;比如说他以惦记江南作结,其实是想表达自己来北京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依据是朱自清日记中经常记载教学和研究带给他的压力。学生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得到这些结论,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读了很多书,锻炼了研究的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
  
  四、活用
  
  一切学习的最终目的大都会指向“应用”二字,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王尚文先生说:“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而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对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局限于“理解内容主旨和赏析艺术手法”两个方面,甚至在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幌子下,完全忽略语文能力的培养。其实,语文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明白了一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实际的应用能力,听说读写固然不可偏废,但特别重要的是“写”的能力。一个人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他(她)语文素养高低的主要指标。而绝大多数教师把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于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造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严重失衡。曹勇军老师说:“不会上课,则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彼此孤立,两不相干;会上课,每节阅读课都是写作课。”(《新课程视野下的写作知识教学》)借助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对文本材料的移植运用和语言的模仿创造能力,应该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不少教师把学生写作时的文思不畅、材料枯窘和语言干瘪完全归咎于课外阅读量的不足,这是有失公允的。一个中学生六年时间在课堂上学习了几百篇文章,这是多么丰富的语文矿藏。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在积累的基础上锻炼其应用的能力,再让学生“出乎其外”,那么,无论是写作的一般技巧还是素材的积累运用,都能够满足一个中学生的写作需要。
  如下学生对《史记选读》中《刺客列传》和《项羽本纪》的材料运用得多么恰当:
  凭借人性的光辉立人处事,虽败犹荣。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他反抗暴秦的壮烈行为,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楚汉战争中,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在征战中所表现的英勇与豪迈威震烁千古,他的剑胆琴心依然令后人倾慕不已。
   (菏泽一中 牛淑文)
  还有,如下学生借鉴张洁《我的四季》写的文章也非常漂亮:
  冬日,白雪皑皑,覆盖了我们的土地。
  它沉寂着,思考着明年的春天。我也冷静地检点自己:我失败过吗?我做错过什么?我欠别人什么?……我渴盼着我思索的种子能够在来年春天,随着犁头种进这片土地。
  我明白,一个生命走过四季,不可能再有这个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生命。
   (菏泽一中 李雅)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必须有这四个教学环节,而是说这些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是备课和教学的基本要素。如果抓不住这些,而仅仅让学生在题海里扎猛子,或者在如何导入、如何提问、如何板书等课堂的细枝末节上争奇斗胜,那就不仅不符合新的课程理念,而且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注释:
  [1]孙和平:《让学生多积累阅读的经历》,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期。
  [2][3]李震:《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3期。
  [4]杭群燕:《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宜兴教育网,2009年12月22日。
  
  (韩建华 山东省菏泽市教研室 274000)

语文教学八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