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常生活中,我们交流时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语法”的搭配,副词“很”与名词的搭配就是其中一种,而且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从该搭配的存在现状、形成原因和产生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使人们能够了解当代中国语言交流出现的新形式以及意义。
关键词:副词 名词 搭配 现状 原因 意义
由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副词的解释是:“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很”是程度副词,一般都修饰形容词,但实际生活中“很淑女”这种“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言语现象已经越来越流行,并广泛地传播开来。它不仅出现在口语中,还出现在诸如小说、报刊等书面语中;不仅出现在日常交际的非正式场合中,还出现在广播、影视、节目访谈等正式场合中。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互联网上,如“很黄很暴力”、“很雷很山寨”等,它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冲击着人们的视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言语现象并作了一些研究,有代表性的有:
邢福义(1962、1997)构建了“很X”的结构槽来解释副名组合,认为“不管是词性活用,还是词性裂变,凡是名词进入‘很X’一类结构槽,该名词在特定的结构槽中都已经形容词化了”[1]。于根元(1991)认为:“副+名情况不是单一的”,“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动词不露面而造成的。”[2]桂诗春(1995)把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现象归结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策略性行为。[3]储泽祥、刘街生(1997)提出组合的基础是名词的性质细节的再次显现。[4]张谊生(1996)总结得更为细致,认为进入“副+名”结构的名词必须有顺序义、类别义、量度义、动核化和性状义。[5]
以上研究都是从语言的本体出发研究该搭配的语用、语义、语法等,对于该搭配的现存状况、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文化意义等方面涉及比较少。“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程度副词一般表示程度深的,主要有很、最、极、太、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几乎、略微、过于、尤其等,其中“很”使用频率最高,以下论述、举例时以“很”为代表。
一、“很”+名词现状及意义
通常情况,副词“很”可以搭配的名词有三种类型:
1.抽象名词:古代 当代 新潮 传统 低调 诗意 科学 民主 风度 礼貌 现实 根本 情绪 艺术 个性 幸福 美学 专业等。
2.普通名词:女人 淑女 儿童 成年 男人 书生 英雄 农民 熊猫 城市 荒野 古董 牛 鼻涕 绅士 市侩 官僚 虾 垃圾 流氓 雷等。
3.专有名词:雷锋 阿Q 葛朗台 祥林嫂 林黛玉 猪八戒 中国 香港 日本 美国 堂•吉诃德 山东 家庭等。
以上三种名词一般表示人或事物,每一个词都是抽象概括而来的,都具有一定的语汇意义。但是,一旦这些名词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语汇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拓宽了它的表达范围。比如:
(1)我长得很丑,但本人长得很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北京青年报》1991年3月3日)
“中国”不再是单纯地指“中国”这个特定的地方,而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饱经磨难而自强不息。意思是说,“我”虽然长得很丑,但是却很有民族精神。
因此,副词“很”搭配名词形成的意思并不与原名词相同,但与原名词有一定联系,是原名词意义的拓展或引申。
既然副词“很”搭配名词所形成的意义是不同于原名词的,那么这些能够搭配的副词“很”和名词组合就会形成与原名词意义相关的特殊意义。这个搭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让简洁的语言传递相当一部分信息,提高了人际间交流的效率。例如:
(2)希拉里却非常冷静,并很专业地接过了任务。(《羊城晚报》1998年12月24日)
“专业”本是学科的门类,在这里“很专业”与学科无关,而是指“经过专业训练的,很娴熟”的意思。因此,可以说“程度副词+名词”,不仅仅具有原来纯粹的词汇意义,这里的名词已超越了它的纯名词性质,具有特殊意义。
那么副词“很”与一些名词搭配形成哪些特殊意义?比如说抽象名词,它并不是人们对有形实体的认识结果,而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对于抽象事物细节的某种性质的概括。比如:
(3)小何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总是问:男人这样,女人怎么活?(储福金《心之门》)
(4)故事很低调,肯定要让热爱热闹的人失望,这我有预料。(《爱你,但是“再见”》《家庭》1999年第2期)
在以上两例中“传统”、“低调”不再是指某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指与这些概念有密切关系的新意义。“传统”在这里就是指“具有传统思想、在家里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尊敬公婆”等含义,“低调”的意义就是“激不起好猎奇、爱看热闹者的兴趣”。
而对于那些用来表示具有某种特性的人或事物的普通名词来说,并非所有的名词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比如“很桌子”、“很黑板”就不能成立,而是选择具有某种明显性状特征的名词加以组合,在其所表示的特性概念上再赋予新义,使人一目了然。比如:
(5)爸很绅士地点点头,问我:“小姐,游泳衣带了吗?”(冯敬兰《失却的伊甸园》)
“绅士”概念义是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在这里又赋予“有礼貌、有风度、举止文明、气质高雅、尊重女性”之意。
(6)愫细很淑女地啜饮了高酒杯中的白酒。(施叔青《香港的故事》)
“淑女”概念义是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在这里又赋予“文静、娴雅、贤惠”等许多属性。
专有名词要进入“副词+名词”这一结构,更要有它独特的意义,必须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也就是说人们对其性质特征必须相当了解。比如:
(7)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阿成《望古城》)
“山东”在这里指山东人所特有的气质和形象特征,粗犷有力、憨厚带土气却有朝气,这不是写这个人的外貌,而是用“山东”来代替这个独特特征。
二、“很”+名词的形成原因
程度副词之所以能够直接修饰某些名词,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语法格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且将成为一种合理的语言现象,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发展变化
“很黄很暴力”、“很中国”等系列短语都属于“很”+名词组合,按照现代汉语的一般规则,程度副词“很”等一般只能修饰形容词,比如“很漂亮”、“很清楚”、“很幸福”等等,而名词一般受形容词、数量词的修饰,不受副词修饰。但语言是时代的反映,与人的生产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如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语言大量被应用在汉语中,五四时期西方语言推动了白话文的形成。在五六十年代忙着搞四化建设时,那时语言常常出现“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也可以说“很现代、很标准”,但没有“很工业、很革命、很中国、很九十年代”的说法。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速,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受到了冲击,语言也毫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很”+名词结构能使语意表达的程度逐步加深,如“很女人”是表示这位女性女人味到了极致,无以言表,所以在“女人”前面加上程度副词“很”来表示,就能很贴切地形容了。“很君子”说明这个人的风度是君子的典范,“很中国”说明这个事物的中国特征非常明显,这些表达都是说明一种极致。社会在发展,事物也在朝着自身所能达到的方向发展。
2.人们认知思维方式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注重经济性、言简意赅。语言,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现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在表达、交流时,往往希望能将表述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简洁而完整地描述出来。例如:
(8)董卿选择了一件中式白色旗袍,很淑女。(《南国早报》2005年5月12日)
如果用形容词来描绘此时此刻董卿的特征,那将会是:她穿了一件中式白色旗袍,显得轻盈、淡雅、大方、庄重、古典,很具东方女人味。即我们需要用一系列的词去堆砌,而“淑女”一词就涵盖并超过了前面提到的所有词汇,“淑女”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意象,读者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去理解。一般而言,“形容词+名词”在语义上具有单一性和明确性,而“副词+名词”的意义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于简单结构中扩大了信息量,也正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经济意识和含蓄美。
3.人们交际要求的改变
现代人都青睐模糊美、距离美,不论是自己对于他人,还是他人对于自己,都希望在交际中给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人们的交际语言也随之变得模糊而美丽悦耳。从模糊修辞的角度看,它具有多方面的模糊修辞功能。
①能给人广阔的想象、联想空间,大大增加信息含量。例台湾著名歌手、节目主持人凌峰在某次春节联欢晚会亮相时说:“我长得很中国,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就写在我的脸上。”“中国”本是一个表示政治、地域概念的词,但在这个结构中,每个听话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去理解“很中国”到底是什么,是“黄皮肤黑头发”、“勤劳智慧”呢,还是“尊老爱幼”、“爱好和平”?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来自台湾的凌峰在大陆舞台上说这句话是为了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台湾本是一家。“很中国”既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又不至于被误认为是政治表白。由此看来,“很”+名词结构所提供的广阔想象、联想空间以及它所蕴涵的信息量是“程度副词+形容词”所不能达到的。
②能化抽象为形象,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先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9)他很葛朗台。
(10)他很吝啬。
例(9)是“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例(10)是“程度副词+形容词”结构,很明显,“很葛朗台”不仅能让人明白他是吝啬的,而且能把他的吝啬与“葛朗台”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化抽象的吝啬为形象的吝啬,既生动又含蓄,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同时由于“很葛朗台”特征义的外延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人们在理解时不仅能通过葛朗台联想到他的吝啬,而且还会联想到他的自私、贪婪、虚伪、不近人情等。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三种类型中,具有化抽象为形象作用的通常是“程度副词+普通名词”(如:很狐狸)和“程度副词+专有名词”(如:很祥林嫂)两种类型;而在“程度副词+抽象名词”结构中,由于名词的抽象性,不易联想到具体的人或事物,这种作用大大降低,如“很文化”。
三、“很”+名词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1.活跃气氛
副词“很”搭配名词组合所产生的语义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语言的功能就是帮助人类更好地沟通,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在精神上彼此慰藉,“很”+名词组合是词汇丰富发展的一条管道,也是某种社会文化和情绪宣泄的通路。这类词语的使用与年龄和心态密切相关,是年轻人比较喜爱的表情达意的方式,这种活泼可爱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交流者之间的距离,具有很强的游戏色彩和戏谑风格。
2.提高交际效率
“很”+名词组合产生的语义模糊性可以提高交际效率。在特定交际过程中,模糊言语可能比精确言语更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更符合交际的需要。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1)她很温柔,很善良,很贤惠,很勤快。
(12)她很女人。
为了描述某个女人的特征,我们可能用例(1)这样的句子。虽然一连用了四个“程度副词+形容词”结构,但说话人认为还不足以概括这个女人的特征,说话人很想进一步描述但又描述不出来,因为在形容词词汇系统中一下子很难找到合适的形容词或在该系统中他所想要的词本身就是缺失的,这样就会造成表意的不准确性。但是,如果我们用“很女人”来代替“很温柔,很善良,很贤惠,很勤快”,就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因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特征义的外延是一个模糊的开放系统,它能使人联想或意会到他所需要的词,从而提高表意的准确性。用最少的言语传达出最丰富的内容,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很”+名词组合这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求新求异心理的结果,这种充满着创新活力的新语言在受到年轻人极度欢迎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语言现象,很多人认为“很”+名词缺乏文化底蕴,不适合青少年发展,祖国的传统文化不能毁于这些不符合语法的搭配。但笔者认为“很”+名词组合的存在和流行是客观事实,既是一个文化现象,又是一个语言现象,而且常常是一个临时现象,对语言来说,其存在并不说明它必然会成为语言的合法成员,但它有其存在的文化意义。
(本文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立项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0R457005。)
注释:
[1]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2]于根元:《副+名》,语文建设,1991年,第1期。
[3]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3期。
[4]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
[5]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刘荣琴.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语言现象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2]刘双林,杨遗旗.“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与模糊修辞[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何艳萍.“程度副词+名词”三个平面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11).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金銮,王慧开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