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38

[ 徐军义 文选 ]   

论《橘颂》的审美价值

◇ 徐军义

  摘 要: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开创了“楚辞”诗体,对后世影响深远。《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首咏物小诗,全篇运用比兴手法,在“托物言志”的审美创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咏物之祖”。
  关键词:屈原 《橘颂》 托物言志 审美价值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创造的“楚辞”诗体,具有楚国的地域色彩和浪漫情怀,对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一
  《橘颂》选自《楚辞•九章》,它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篇咏志诗。《九章》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忆往日》、《怨回风》和《橘颂》九篇,九首诗并非屈原一时一地之作,是后人辑录之后,将其题为《九章》。
  《橘颂》在《九章》中篇幅最短,但却比较特殊。根据诗的内容,如“嗟尔幼志”、“年岁虽少”和诗的结构与风格,多数学者认为《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以外的八篇,是屈原遭谗和放逐后的自述,语句多沉痛,气象多悲愤,格调多悲壮,和《橘颂》截然不同。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按推测的时间顺序,将《橘颂》排列在《九章》中的第一篇,是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的。
  “颂”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原为歌颂神的舞歌,后为赞美、歌颂之意。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中云,“颂者,容也,所以美圣德而述形容也。”[1]《橘颂》就是赞美橘的诗篇,但它又不是纯粹颂橘,而是以拟人化手法,借赞颂橘树的坚贞品质,隐喻诗人意气风发、热爱祖国、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橘颂》详尽地描绘橘的外貌与特性,托物言志,全诗通篇写橘,却句句寓意。诗人在寄寓情感上,不脱离景物形象,在刻画橘的形象时,又蕴含作者的主观情志,做到了心物交融、情景合一。
  二
  《橘颂》全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面八句,是颂橘。诗人从外在自然环境叙写橘树的品格。“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树是皇天后土的自然产物,是树木中的优良品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深固难徙,更一志兮。”橘树承天地意旨,不会迁移更志。《考工记》说:“橘迁淮而化为枳。”橘树是当时楚国的特产,习惯在江南安家落户,若迁徙至北方,就会变为不值钱的“枳”。诗人选择橘树,作为吟咏的对象,具有特殊的体验认知和价值意义。诗人将心中的伟大“志”向和外在的“橘”的自然属性一一对应,托物言志,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随后,诗人紧扣橘树的各个部位,寓情于物,以拟人化的手法,自由地表达其高尚的品格和不屈的意志。“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那绿叶白花,繁茂纷然,它的外形是何等的优美啊。“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前四个字抓住橘树的特点,那一层层茂密的枝条上,长满了锐利的刺,以突出其刚强、严肃的性格,它是诗人铮铮铁骨的象征;后四个字写橘树的果实,各个饱满,挂满枝头,是诗人品德修养的艺术描绘。“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它们青黄相间,色彩艳丽;“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它们质地精白。诗人把橘树的果实喻为志士仁人,可以委以重任。这两句因物寄情,诗人高尚的情志被形象化,为下文写人穿针引线。
  诗人从自然环境写到橘树品格,从外形写到内质,从颜色写到味道等,形象生动。“纷纭宜修,姱而不丑兮”,写楚国橘树繁盛众多,都是出类拔萃的优良树种,诗人以物喻人,暗示楚国人才济济,令人景仰赞叹。
  第二部分是后面十句,是颂人。诗人由橘树的属性联想到生于楚国的楚人,是天地造就的灵物,和橘有一样的品格。“嗟尔幼志,有以异兮”,诗人有感于橘树一生下来就有美好的品行,以赞扬楚国胸怀大志、不同凡响的年轻人,紧承上文中“更壹志兮”句。“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赞美年轻人特立独行,矢志不渝的美好品质;“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年轻人的品格像橘一样,根深蒂固、孤寂超脱、心胸豁达、不求私利;“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他们像橘一样清醒地独立于世界之上,不随波逐流;“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他们摒弃杂念,不为外物所动,谨慎自守,以避免过失;“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们秉受公正无私的美德,与天地并列。
  最后,“愿岁并谢,与长友兮”,诗人以一个“愿”字表达了内心的理想,它一贯而下,直至全文结束。它是说随着岁月的流变,千百树木都已凋谢,唯独没有凋零的橘树可以长久地和天地成为朋友。“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它美好不偏邪、坚硬挺直、纹理清晰;“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它很幼小,但却是人们学习效法的对象;“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伯夷是人名,殷末孤竹君的长子,周灭殷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古人认为他是富有节操的高洁之士。此处诗人明确地希望年轻人以伯夷为榜样,永远保持忠贞不渝、刚正不阿的节操。
  全文两部分都以“坚贞”二字为纽带,前后贯通,既是颂橘,也是颂人;既可以是诗人的自喻,也可以是诗人对当时楚国年轻人的赞美和引导。据史书记载,屈原年少时,就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二十多岁时,就担任左徒官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由此可见,诗人曾得到过楚怀王的信任,并积极地参与了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应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橘颂》作为诗人年轻时的作品,预言了诗人要以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和积极奋进的姿态,为实现楚国的强大而不懈努力。其中“苏世独立”和“横而不流”也就是诗人一生坚持斗争的写照。
  三
  《橘颂》不仅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而且又更进一步,它不只是“感物造端”地用比兴发起,而是将“橘”的象征运用到全篇,在《诗经》305篇中,只有《鸱鸮》一篇和它相似。《橘颂》说物则物中有人,说人则人中有物,若合若离,具有双关性,像是“谐隐”一般。诗人选择“比兴”手法,以橘起兴,以橘为比,既写橘,又写人,十分巧妙地把自然的橘和理想中的橘相结合,将“深固难徙”的橘和“苏世独立”的人相统一,使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和谐与完美的统一。
  《橘颂》前半段说橘,把橘人格化,颂橘即是自比;后半段说人,把人物性化,自喻亦是颂橘,虽不曾达到《庄子》寓言中物我为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却也做到了物我双关的境地。文章写橘秉受天地之气而生,显示了诗人高贵的出身;写橘志向专一,不愿迁徙,表明了诗人忠诚于祖国的心志;写橘的枝叶纷繁茂密,果实圆润饱满,象征了诗人内外秀美的品质;写橘枝干坚硬挺拔,品性特立独行,预言了诗人卓尔不凡的人格。这样,诗人的描写就没有局限于对橘的客观叙述,而是倾注了自己深挚的情感,橘的特征和人的品格融为一体。全诗通过对橘的形象和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热爱楚国的情怀。“及三闾《橘颂》,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也。”[2]由于《橘颂》在“托物言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诗也常被喻为“咏物之祖”。
  《橘颂》“通篇就橘的特性和形象细致的做出了拟人化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作者完整人格和个性的缩影。它不黏滞于所歌颂事物的本身;但同时也没有脱离所歌颂的事物。这样就使得在本篇中作者的主观心情渗透了客观事物,而凝成了一个完满的艺术形象,为后来的咏物诗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树了一个光辉的榜样”[3]。它在形式上基本上是四言,但句式稍有变化,中间夹着五言;在语言表达上,它比《诗经》更绚烂,突出地运用了当时楚国的方言“兮”,写的又是楚国的特产“橘”,因此,《橘颂》在艺术创作上极具地方特色。
  
  (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10YKZ034。)
  
  注释:
  [1][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7页。
  [3]马茂元:《楚辞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67页。
  
  (徐军义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714000)

论《橘颂》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