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53

  

论海洋文学中的三维生态意识研究

◇ 李一平 李佳丽 陈亚云

  摘 要:本文聚焦于英国海洋文学,旨在探寻生态意识在多部作品中的体现。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及自身的精神生态三维生态意识入手,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英国海洋小说 生态意识 人与自然 人与人 精神生态
  
  海洋文学的研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学的灵魂,是海洋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在世界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海洋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随着近几年对海洋文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将眼光投向海洋文学中的生态意识,并将之与我们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以促进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图将海洋生态意识分解成三层含义: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意识,人与人的生态意识和人自身的精神生态意识。
  海洋生态意识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是人类应该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坚持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友好相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观。海洋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海洋生态安全的丧失,将给我们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人们丰富的海上航行生活、海洋贸易、海上捕捞业以及海外殖民地扩展的发展,为海洋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多的海洋文学作品将海洋的形象定位为广阔深邃、神秘危险,作家们通过描写主人公们与大海的搏斗,突出了以海洋为代表的大自然的不可抗性和人类在这股不可抗力前所展现的勇敢无畏。海洋与生俱来的野性和不羁与人类天生的征服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此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意识经历了一个从征服和统治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变化过程。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海洋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同时也奠定了笛福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可撼动的地位。《鲁滨逊漂流记》描写的是18世纪20年代的英国,此时正值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通过鲁滨逊对待岛上植物、动物的态度,不难看出工业化初期人类利用技术力量征服自然的精神。流落荒岛的鲁滨逊由于拥有文明社会的装备,特别是从船上得来的武器弹药,他通过采集食物、渔猎、驯养山羊、种植等活动,使西方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小岛上生根开花。这是一个现代人利用海洋资源求得基本生存保障以后试图征服自然的表现。鲁滨逊在大海中自救自助,以大无畏的精神顽强地同海难搏斗的故事,给人类如何战胜自然带来了重要启示:生活给人以磨难和挫折,人就会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战胜它。但人类这种无节制的对物质的依赖和财富的攫取,会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造成拜金主义的盛行和物质享受的无度,并最终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陷入迷惘和消沉。
  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迫使人类改变原有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拓展视野,以新的世界观来认识人的位置、人的活动和人类的前途。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权利,人类不是主宰世界的非自然因素,而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维护自然环境、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当代作家司各特·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正体现了这一观点。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海岛上的历险故事,但不同于《鲁滨逊漂流记》的是,它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解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法则。主人公卡拉娜尝试着去改变人和自然的关系,用和平而非征服的方式去驯化野蛮的大自然,这种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至善至美。卡拉娜是大自然细心的呵护者,而大自然又给她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两者相互依赖、惺惺相惜。卡拉娜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她与自然亲密无间,没有隔阂;她的生活与自然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经过磨炼,卡拉娜从灾难中认识到人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二、思考人与人关系的生态意识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所以海洋文学的书写也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海洋这个自然层面上。文学具有认识自我的功能。中国生态文艺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学者鲁枢元先生认为除去“自然生态”,还有“社会生态”以及人类个体存在的“精神生态”。他将精神生态定义为“这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1]
  伴随着中国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恶化,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完整生态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最严重的诱因恰恰就是整个社会所弥漫的精神生态危机。
  海洋像一面镜子,赤裸裸地映照出人的本质,世人可以借此审视现实。
  莎士比亚创作的《暴风雨》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生态和个人精神生态的完善体现。作品描绘了人类对海洋这种神秘力量的利用,其中的情节描写简单又带有神秘的神话色彩。普洛斯彼洛,这个意大利北部米兰城邦的公爵被他野心勃勃的弟弟安东尼奥和那不勒斯王联合起来篡夺了王位。虽然后来米兰公爵借助大海对他们给予了惩罚,但可贵的是他最终宽恕了这群罪人。与《暴风雨》中赤裸裸的勾心斗角不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浅层精神危机。老人圣地亚哥之所以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进入深海,或多或少是受了刺激。虽然周围的人不是他出海远航的直接原因,但84天捕鱼一无所获,其他渔夫的嘲笑和小马诺林的离去触及到了他的内心,迫使他想证明自己。
  三、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意识
  《老人与海》里更值得探究的是老人自身的精神世界。返航后,老人圣地亚哥对男孩说“我在外面捕鱼的时候,一直很想你”,深深道出了圣地亚哥内心的寂寥。老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是他试图证明自己的有为,试图去超越人类的精神极限,他也确实做到了。巨大的马林鱼骨架昭示着老人面对死亡的惊心动魄的搏斗经历,而这些只有老人自己可以感受到。在老人身上,不仅存在着自己对自身角色认同的孤独,也存在着老人的世界不被周围的世界所理解的孤独。
  这样的精神孤独不能说必须,但现实往往是如此。鲁滨逊孤独了28年,有悲观、绝望,有面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也有不气馁不妥协。正是毅力与智慧才使他在荒岛28载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鲁滨逊的物质是匮乏的,在他的精神处境中也如圣地亚哥一般被孤独和寂寞所包围,但学会生存是鲁滨逊的精神感悟。鲁滨逊的日记证明了他的现实,也证明了他还活着。后来他从野人手里救下了“星期五”,有了同伴和忠心的仆人。这也是他最后得以成功离开荒岛的基础之一。
  从《老人与海》和《鲁滨逊漂流记》中可以看出人的社会属性。善与恶是存在于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中的。属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则是无止境的空虚。我们需要的是人性生态的柳暗花明。对于人性本质的东西无法根除,只有不断完善,方可复苏。鲁枢元先生在《精神守望》的序中这样写道:“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技术越来越先进,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2]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空虚”感越来越重,精神生态的良好无疑可以疗治我们内心的空虚。
  所以我们在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时,不可忽视人类社会和谐及自身内部的精神和谐。
  
  (本文为宁波大学校级SRIP重点科研项目;在此感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段汉武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注释: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2]鲁枢元:《精神守望》,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关合凤.《蓝色的海豚岛》的伦理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8,(5).
  
  (李一平,李佳丽,陈亚云 浙江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论海洋文学中的三维生态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