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803

[ 杨铭瑀 文选 ]   

机测背景下普通话课程训练策略

◇ 杨铭瑀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极大提高,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以往人工测试所没有的新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计算机辅助测试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的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成为现实,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十三个省市地区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从2011年开始,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同以往的人工测试相比较,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显然是一种具有革命性地突破,它促使普通话水平测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计算机的评判更加准确、客观、稳定。计算机测试系统是经过国家语委鉴定认可的测试软件,在测试过程中,试题选择、评价体系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语委的测试大纲进行实施的,能够真正做到测试标准全国一致。
  其次,计算机不会出现人工测试过程中由于体力、心理、情感等因素导致的误差,从而使测试的信度得到保证。
  再次,计算机测试避免了占用教室、大量工作人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测试员的工作时间安排也更加灵活。
  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测试,符合国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广普通话,把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打造成知名的国家品牌的战略思想要求。当然,任何新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磨合、改进并逐步提高。通过前一阶段大批的测试,我们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如何减少失误、避免可能的失分、提高测试的通过率就成为“普通话测试讲座”课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口语类型的考试,没有笔试的内容,整个测试过程大约十五分钟,主要考核四项内容。
  一、读五十个单音节字,时间限制三分半钟,占十分。目的是考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读音的标准程度。
  二、读五十个双音节词,时间限制二分半钟,占二十分。目的是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等读音的标准程度。
  三、朗读短文,时间限制四分钟,占三十分。目的是重点考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除考查声母、韵母、声调的标准程度以外,重点考查停顿、音变、语调以及流畅程度。
  四、命题说话,时间限制四分钟,占四十分。本项目采取抽签的形式选定话题,考生从三十个话题中抽取两个,选其中的一个进行考试。目的是主要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依据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
  总结最近一年的测试情况,下列问题是应试人在测试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大训练力度。
  首先,在测试的第一项,即读单音节字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应试人非常容易出现选择性错误,即常常把目标语素读为双音节词中的另一个语素,比如把“康”读作“健”;或者因为紧张把一个字读成跟它形似的字音,如把“屎”读成“尿”等等。当然对于这种选择性错误我们可以从心理语言学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复合词多水平平行结构,心理词典模型认为,在人类的心理词典中同时存在语音、正字法、语义(当然也包括词素和重叠的整词)等多个水平,它们之间相互联结,互相激活。当应试人看到目标字时,字形的特征首先激活了心理词典中的正字法表征,并同时激活与此联系的语音表征和语义水平存储的语素和整词。由于某些字不是典型的规范形声字,也就是说该字的声旁不能提示其读音,如康、蕊、勒等,所以应试人无法借助字形中语音信息的帮助认读此字,于是转而求助包含该语素的高频复合词,再加上考试时的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应试人错误地将该语素读成高频词中的另一个语素。
  同样,心理语言学基于印欧语言研究基础的“词优效应”,也可以证实语境的确可以激活对目标语素的识别和加工,当一个字母出现在真词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因为真词就构成了目标字母的语境。当然,汉语和印欧语不尽相同,但是离开一定的词语语境,必然会破坏应试人的语感。所以,在考查单音节字时,应试人除了要注意发音准确到位,还要有正确的感知力以及快速的心理加工能力。
  “说话”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头戏,占40分,关于“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将其描述为“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这一表述对普通话的测试形式、测试要求和测试重点做了明确的规定,即“没有文字凭借”、“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标准程度”。但在近年的测试实践中,我们发现“说话”实际测试与大纲要求存在偏差,具体有如下几个问题:
  1.以“背”、“读”代替“说”
  “说话”项测试的是应试者在没有文字依据情况下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在测试实践中,背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饰许多语音缺陷或错误,没有文字依据的单向说话还可能会出现由于心理紧张导致的词汇、语法不规范的错误。因此,有不少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稿子背熟,在“说话”项测试时以“背”代“说”,这样至少在语音面貌上增强了流畅程度,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回避自己语音的缺陷,同时也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词汇语法错误。
  根据现行的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表现”扣0.5或1分,“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扣1到2分。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应试者如果不背稿子,而是按正常的普通话语音状态表达,那么因语音失误和词汇、语法不规范的失分有可能比背稿子失分更多。过去的人工测试,应试者面对的是两到三名测试员,准备好的稿子只能背,而采用机辅测试方式后,有些应试者干脆在网上搜到成篇的“说话”稿内容,将其下载到手机或MP4上,对着电脑将四分钟的“说话”彻底变成朗读,这就使“没有文字凭借”的限定成为一纸空文,应试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与其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不相吻合的“虚假”语音面貌。
  2.无效话语
  无效话语是在计算机辅助测试中出现的新问题。过去的人工测试要求应试人根据抽到的题目进行说话,时间不得少于三分钟,说话内容虽是以应试者单向说话为主,但遇到应试者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原因临时中断说话时,测试员会给予适当的提示,以帮助应试人继续完成测试话题。在说话的过程中,时间的剩余量不在应试者视线内,何时停止说话要听测试员的指令。而计算机辅助测试是应试者的单向说话,电脑下面的时间条使应试者能够看到自己还差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考试,应试人匆匆忙忙把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看到还有剩余时间却不知道如何补足,于是就经常出现与话题无关的内容,如考生常说“我的话说完了,时间怎么还不到啊”;有考生读倒计时的秒数,如“还有九秒、八秒、七秒……”;有些考生则不断重复前面说过的内容,反复读电脑页面提示语;还有人自言自语,甚至胡言乱语;甚至还有考生唱歌,或者说些求情的话……这种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属于无效话语的范畴。
  3.离题与雷同
  普通话测试共有40个说话题目,上课时学生经常围绕这些题目进行练习,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常出现“资源共享”的情况,即一个班的考生说出来的内容几乎无出其外,有些应试者往往把一个内容套用在多个话题上,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出现雷同或离题现象。如《我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我的朋友》、《我所在的集体》等话题,就有应试者只开头两三句用自己的语言,便把话题转到同一个内容上,几个人抽到不同话题,说的却是一个内容,造成雷同。更有甚者,将普通话水平测试规定的朗读作品直接拿来,套在以上话题上。在测试实践中,更严重的是雷同与离题同时存在,如《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学习生活》,有应试者开篇说两句诸如“我喜欢流行歌曲”、“我喜欢诗词”、“学习之余读课外书”等,随之便背诵大段的歌词、多首古典诗词、现代长诗或别人的文章,以此来填充说话项测试的四分钟时间,造成全篇离题和雷同。
  以上是普通话测试中“说话”一项中笔者发现并总结的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我们的评分标准有待完善外,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应试者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严重不足。“说话”是应试者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应变技巧等素质的综合反映,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知识储备是保障,应变能力是关键。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大多把语音训练作为训练重心,局限在语音辨正的圈子里,忽略了方言词汇语法与普通话的差别。如某些方言区学生,在朗读时不存在明显的声韵调问题,但在无文字依据的情况下,往往会在词汇语法方面暴露出方言特色和逻辑思维方面的问题。这就给我们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普通话教学中除了注重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辨正外,更需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杨铭瑀 广东广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510600)

机测背景下普通话课程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