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其中分层教学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一、分层设计目标难度,体现“量身裁衣”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引领,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分层教学的实施首先要从教学目标改革做起,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表现,确定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笔者注重科学设计目标梯度,按照“中等生维持原标准,优秀生与学困生适当调整”的原则,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确定班级中等能力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以此为标准,向两头延伸。对语文学习中的优秀生,在规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拓展性要求,防止这一层面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因为教学要求偏低而松懈和自满,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对语文学习中的学困生,在规定标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教学目标要求,侧重于基础知识内容目标,防止这批学生因为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而丧失学习信心。通过这样的差别化处理,可以实现学生的能力基础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匹配。
二、分层制定提问内容,体现“因人制宜”效果
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主战场的作用,教学双向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教学提问。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优秀生,大多数的课堂提问都是围绕着这一群体开展,导致课堂教学中本应是师生全面互动的过程,演变成为部分优秀生的表演秀,其他学生成为了旁观者。这样的教学状态是不合理的,教师没有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正如一位学困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的眼里只有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甚至连看都很少看我们一眼。”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中,分别确定了“难、一般、容易”三个难度等级,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行不同难度的教学提问,具有难点突破作用的提问一般交由优秀生来回答,较为简单的提问是专门为语文学困生设计的,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有参与的机会,变“旁观者”为“参与者”,以不同难度的教学问题为线索,将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分层拟定作业类型,体现“差异匹配”效果
作业环节具有巩固教学成效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通过课后作业训练,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强化巩固,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作业设计环节的研究,坚持教学目标与作业设计相匹配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相应难度与容量的作业。“加减法”是笔者在作业设计中常用的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差异性做到最大限度的兼容:对优秀生的作业设计采用“加法”,向更高梯度进军,提高作业的容量和难度,满足这一群体的学习需求;对于后进生,在标准作业习题的基础上,适当删减部分超过他们学习能力的内容,保留基础性知识的部分或者稍微提高一点难度,保持绝大多数内容可以完成的难度水平与总体容量。
四、分层实施考核评价,体现“激励促进”效果
教学考核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总结性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与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采用“一刀切”模式,这样的评价体系具有不合理性,单一的卷面评价方式让教学考核变成了优秀生胜利的战场、学困生自卑的角落,其原因主要是考核标准没有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机结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处于班级后列的学困生,无论怎样努力,很多时候都处于整个班级的后列,长此以往,两极分化现象将会逐步加重。对此,笔者在教学考核评价中进行了分层实施,采取AB卷模式开展考核,A卷数量与难度要高于B卷,要求中等以上学生选用,对于学困生,则单独进行设计,以基础知识内容为主要考核方向,适当降低考核难度,使其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基本一致。通过这样的分层考核方法,有助于发挥考核评价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激励效应。
五、分层开展专题活动,体现“充分发展”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成为延伸课堂教学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中达成了共识。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外拓展活动的组织中,不管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的差异,采取“一篮兜”的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水土不服”,影响了活动成效。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学习兴趣,分层分类组织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如在课外开展文学兴趣小组活动,结合学生的能力基础,实行分类活动,将学生分别编为“强化组”和“巩固组”,将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编入“强化组”,着重强化选题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指导,对“巩固组”的学生,则重点强化片段练习、细节描写等方面的训练,着力点与侧重点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长足发展。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分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兼顾到不同基础与能力发展状况的学生,为学生营造科学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一活动也具有推广价值。
(仇洪武 江苏盐城阜宁 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