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性较强的教育类型。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围绕服务专业学习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话题成为大家热议的中心。在此笔者仅立足艺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从一次失败的教学改革谈起,从服务的有效点、有效度、有效方式三个角度来阐述只有立足能力培养才能服务好专业学习的观点。
关键词:能力培养 服务专业 有效性
思考如何为专业学习服务这个问题缘自笔者一次失败的尝试。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文化课程“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的任务要求,笔者曾经与学校影视表演专业台词课教师做过一次课程教学合作,计划在2009级影视表演专业的语文课教学内容中,增加台词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宋词,并根据台词课教师的要求商定在语文课上完成了解词的作者、创作背景、读懂词意等任务,为台词课的诗词朗诵奠定知识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课堂上信心十足且充满感情地给学生们讲述了辛弃疾传奇的一生,并介绍了当前学术界对其及其诗词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这样较为全面且有一定理论高度的介绍,定会帮助学生较快理解台词课上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创作背景等,提高台词课的教学成效。但事后在与台词课老师进行交流时,笔者得知在语文课上讲的那些知识,有些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听完就忘记了,有些学生对知识点难以理解,总之是效果不佳,对台词的教学没有实际意义。而接下来的几次合作,尽管笔者调整了内容及难度,教学效果仍然不佳,为专业服务的尝试也只好草草收场。
这次失败的尝试,引起了笔者的反思:艺术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为专业服务?经过对这次失败以及其他教师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把握好:一是服务的点要抓好;二是服务的度要控制好;三是服务的方式要选好。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一、培养学习能力是语文课服务专业学习的有效点
语文课怎样为专业学习服务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有个误区,有人认为为专业服务就是一切都要围绕专业的知识需求展开教学,本学期专业课上什么内容我们就补充什么知识,恨不得把语文教材抛开,把专业需要的知识点都收纳在语文课的内容中,为专业学习扫清知识障碍。这个做法看似在为专业服务,但细想便会发现这样是行不通的。
例如,影视表演专业低年级的台词课,在唐诗宋词朗诵教学阶段与语文课都涉及诗词讲解,但二者是存在差异的。第一,学习目的不同。专业课的诗词讲解是为了获得朗诵的技巧与达到朗诵的效果;而在语文课上,老师更希望的是通过讲解背景与人物生平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感受人物精神,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第二,教学内容编排规律不同。专业课诗词朗诵阶段涉及的内容可能会在语文课的不同年级进行教学。第三,教学篇目不完全相同。台词课需要但语文课本上没有涉及的诗词,我们需要补充吗?如果需要,那么该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如何完成,课时如何分配?因此从以上三个角度不难发现:第一,语文教师不能也无法取代专业教师在知识讲解中的作用;第二,语文课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也无法“追随”专业的知识需求随意添加内容,成为专业学习的“清障工”,切忌将语文课上成影视表演专业中的剧本分析课、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史论课、戏曲表演中的行当分析、剧目赏析课。而笔者所作的尝试之所以失败,皆是因为犯了以上两个错误。
专业学习需要多种能力的有效结合,有一些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或者提升的,尤其在我们艺术职业教育领域里,因为语文也好,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专业也罢,说到底都是一种艺术。对艺术的学习有其相通的地方,例如它们都需要有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对优秀作品的鉴别能力,对作品的评价、分析能力,书面或口头表达的能力,甚至是自身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得到培养与提高,而这些能力的产生或提高将对学生当下的专业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有所帮助。因此,语文课要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其有效的落脚点不是服务专业学习的内容,而是专业学习的能力。
二、符合认知能力水平是服务专业学习的有效度
选择能力作为服务点之后,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提供能力服务时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相应的认知水平。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我们提供的能力支持与服务水平必须要在这个“最近发展区”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开拓,不能超出或低于这个度,否则对专业学习起不到任何帮助。
尝试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笔者期望学生能够接受不符合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的知识。笔者试图给予学生较复杂的知识,期望他们接受并能够运用分析、归纳、提炼的能力重组生成新的知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要求过高。在二年级台词课的唐诗宋词朗诵学习初级阶段,需要的是学生能够根据语感断句的能力,能够根据现有知识初步理解诗词意思、感知情感的能力,能够根据现有知识迅速找到重点词语的能力等,这些才是需要我们在语文课上着重锻炼的。因此在提供能力支持时,必须认识到符合认知能力水平才是服务专业的有效度,在学生已经达到高年级学习阶段时不要提供低年级需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学生要之无用;在低年级学习阶段时也不要提供高年级才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可能将来有用,但是对当下的专业学习没有针对性,学生还是要之无用。
三、回归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服务专业学习的有效方式
抓好点,把握好度,为专业服务的任务最终还是要通过语文课来承担。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说明: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模块都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根据这样的要求,为了完成语文课程“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任务,为专业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需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从教学内容与要求组成的角度来说,要利用好“语文实践活动”这个平台;二是从课程内容结构的角度来说,要使用好“职业模块”这个工具。
(一)贯穿实践活动,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1.认识语文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部《新大纲》要求“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如果说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是对语文能力中单项能力的训练,那么实践活动就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与训练。
其次,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人文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的综合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通过某一项活动将人文素养、科学文化知识、应用能力相互融合,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三,在设计活动时要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归到语文课的学习中,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专业学习的服务意义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更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来提高优化专业学习的效率。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苏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整理信息,探究低碳生活”为例,学生通过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进行信息的采集与保存,可以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通过确定信息获取与整理的成果目标,可以提高解说事务、阐明事理的能力;通过回答同学、专业课教师、企业人士或其他专家的提问,可以提高答询能力;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实践日志,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并提升其专业学习的水平。
同时,假如将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联系,这样将更为有效。比如在同册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走进家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如能够侧重调查、介绍家乡的传统艺术、艺术名人等内容,那么在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艺术产生的环境与背景,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3.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作为一名指导者存在,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协调关系、组织活动,而学生一定是活动的主体,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立活动内容与形式、编写活动方案、展开具体活动。
第二是要将语文活动的落脚点放在整合提升语文应用能力上,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开发职业模块,提高专业学习能力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专业的需要而限定选修的内容,这是新大纲提出的最具有时代性、职业性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通过语文教学提高专业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处处体现着职业岗位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了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的能力,比如在“阅读与欣赏部分”明确提出了“阅读中搜索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出“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在“写作”中提出“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等。因此,这个模块很重要,要积极开发好课程实施方案、教材、考查评价方式等环节,保障模块的实施,促进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艺术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根据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情境学习理论,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
在教材编写上,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语文教材,要构建适合职业能力训练的模块,可以根据专业学习能力的需要按照专业大类编写教材。这里尤其要提出的是,要编写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在编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内容要体现专业化、岗位化,要有针对性;二是编排要以能力为主线,一本教材或教材的一个部分要集中体现对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三是教学要能够体现语文性,因为我们编写的毕竟是一本语文的校本教材,而不是专业辅助读本。
在考核评价时,要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时刻关注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进行定性评价。例如与专业教师一起,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发展制作《成长册》,纵向考查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堂中是否有所进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能力还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的能力是否可以在语文课学习中得到提高,并总结出与之相应的方法。
总之,立足能力培养,服务专业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以及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可以让学生有所需求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使语文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联系更加紧密,携手共赢,让学生在人文素养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姚艳 南京 江苏省戏剧学校 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