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91

  

语文课堂“创造性学习”方法探微

◇ 于兴雷 吕英利

  摘 要: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巩固语文基础性学科地位的重点所在。人类终极教育目的、终身教育思潮、多元智能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课堂创造潜能的重要性。
  关键词:创造性学习 语文教学 教育目的 终身教育 多元智能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相较以往,新课改对语文学科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科具有高度的育人功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要求语文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又有个性的发展。这就将创造性学习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也就是说,要巩固语文基础性学科的地位,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创造潜能。本文从人类终极教育目的、终身教育思潮、多元智能与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之间的关系方面作一探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获得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时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决定性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1]。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创新、逐步发展的思维训练过程,它既是一种意识表现,也是一种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它既存在于形象思维训练之中,又存在于逻辑思维训练之中。因此,它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可以说,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2]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学科,自然也是一门最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创造潜能的学科。根据实证主义理论要求,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发挥应该付诸于实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领域,课堂作为一个经验生成的实体,自然要承担主要责任。人类终极教育目的、终身教育思潮、多元智能学说等都从不同方面决定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潜能的重要性。
  第一,人类终极教育目的决定了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潜能的重要性
  人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解放。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3]。语文教育既是实现人的精神自由的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为了实现人格的社会化奠定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并有效促进这种素养达到巅峰状态的一种认识和体验。作为一种具有质的规定性的自由的教育形态,它也必将为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要达到质的飞跃,还得需要创造性学习这一内驱力的佐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必修五册分别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本套教材重点突出“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包括:鉴赏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以“阅读鉴赏”的三部分内容“品味与赏析”、“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为例,不难发现,创造性思维是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接力棒。“品味与赏析”是创造性思维的无意识累积过程,“思考与领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意识表现过程,“沟通与应用”则是创造性思维再生发、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终身教育理论决定了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性
  终身教育是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它是一种突破了性别、身份、年龄、地位、地域和人为划分的时段性学习拘囿的可持续教育发展理念。法国著名教育家、“终身教育之父”朗格朗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发展和作为连续经验的结果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自我实现。”发展是一个连续性过程[4],这种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培养社会规格的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发展的过程即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则要求突出学生的连续性、不间断性训练。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课堂分析能力的培养,又要有效引导与组织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智力阶层论,即智力三元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方面组成的,绝大多数人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不均衡,个体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这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上。”[5]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创造潜能非常突出的学生也是个性最为鲜明的学生。
  广义的语文学习概念认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听、说、读、写”作为语文学习训练的四大基本模块,既可以在课堂上得以实施,又可以在家庭、社会得到普及。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几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课程改革有明显的学生取向,即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要求、评价体系。其二,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放在重要位置。其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与终身教育理念。其四,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其五,强调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融合。[6]“陶行知先生将‘创造’看做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提出创造教育要培养能够‘向着创造之路’迈进的‘创造之人’,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7]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发挥要重视心理和现实两个空间的影响,要求学生要以更大的个体心理发挥范畴和具象的个体价值实现范畴,来实现他们潜意识中的欲求。
  由以上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造潜能,既要认可个人的独立自觉性,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认识到学校语文课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潜能的实验台,又要认识到语文学习具有一个无比广阔的社会空间;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心理认知,又要保障创造思维形成和创造潜能发挥的客观引导环境;既要看到创造能力是终身的能力培养,又要看到创造动机也需要终身的激励机制。
  第三,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规定了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性
  多元智能教育是一种关切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体现学生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终身的教育;二者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和补充性。
  美国著名多元理论研究专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认为,“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是基本的智能形式。而且,加德纳认为,它们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人文因素和综合因素必然要求以上相互独立的智能形式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言语——语言智力”这一模块开始,听、说、读、写是基础,感受、记忆、识别、改变、运算、推理、认识、洞察、反省、觉察、体验、相处、交往是过程。创造性则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有专家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8]以此为据,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模块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适时给予不同的引导,从而激励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适时进行“反思性教育”。“作为常规性教育实践对举的概念,反思性教育实践是教育主体从教育问题出发通过假说与实验等自觉调节自己的教育思想与行为,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使自己获得更幸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它至少有四个相关的联系:追问、批判、创造与调控。”[9]这也是一个发现——创造——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终极教育目的、《课标》、终身教育及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性。语文课堂要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个性张扬、好问好学、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品质。要巩固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地位,就必须重视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为核心的创造性学习方法,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规划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0]Z023。)
  
  注释:
  [1]于兴雷:《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第5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4]张淑清著:《教育基本理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第288—289页。
  [5][7][8]张万兴总主编,卢连蕊主编:《新世纪素质教育挂念集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第101页,第140页。
  [6]张承明著:《中外语文比较研究(修订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9]郑金洲主编:《教育的意蕴》,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于兴雷,吕英利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 730900)

语文课堂“创造性学习”方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