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披读《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笔者真切地佩服孔子“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想,贵和持中、温文儒雅的师者风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优秀传统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启示我们要走出狭隘的成家立业适应社会的教育拘囿,高扬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追求的理想主义的旗帜,要以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心灵,因材施教,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孔子 理想教育 师生关系 生命课堂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常常不由自主地借鉴孔子的智慧。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都奠基于孔子”[1]。更让人崇敬的是,直到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披读《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笔者真切地佩服孔子“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想、贵和持中温文儒雅的师者风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一、“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教育
孔子生活在“周道衰微”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社会混乱,横征暴敛,百姓受苦。孔子安贫乐道,孜孜以求,立身立言,矢志不渝。他晚年兴办教育,广收弟子,希望以此传播变革薪火。《侍坐》是一节课堂教学实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谈人生志向的,承载着显著的理想信念教育色彩。子路敢于担当,欲治理一个被大国所胁迫且有外患内忧的千乘之国;冉有表示自己将通过发展经济,实施礼乐教化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公西华谦虚地表示自己愿致力于“宗庙之事”;曾皙以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描绘了自己所憧憬的纯朴、安详、和谐的大同世界的美好蓝图。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是治理国家的三大要素,要以德为政,以礼治国。《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修身出发,为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而奋斗,被后世儒家传习了两千年,甚至成为整个民族的人格信仰。孔子的弟子号称三千,其中最贤的约有七十二人。他们之中,大多出身贫贱,如颜回、子贡、子路、闵子骞、有若、子张等,但他们胸怀天下,心忧大道,皆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率尔而对”,志向高远,气魄宏大;冉有谦虚谨慎,但思路清晰,信念坚定;公西华结遇宾客应对诸侯,执宗庙之大礼,实是国相之志;曾皙洒脱从容,出语不凡,深合孔子大志,形象地诠释了国治天下平的理想图景。
二、贵和持中、温文儒雅的师者风范
关于孔子的形象气质,笔者一直认为他就像经典一样沉稳、厚重、质朴、博大而又亲切、平和、慈爱、睿智。孔子到了晚年,特别是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热衷于对文献典籍的整理,他要将崩了的“礼”和坏了的“乐”矫正过来并传给后世。如果说《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么《关雎》就是这部作品集的第一篇诗歌。《毛诗序》说它是“咏后妃之德”,但它却是一首以爱情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其中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两情相悦相亲的美好场景,发于情,节于礼。孔子在整理《诗经》的时候,为什么把这首“爱情诗”放在第一篇呢?读《侍坐》一章,笔者更理解了孔子——他当是一个关注人生、善解人意的人。在《侍坐》中,孔子上课时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了解他的弟子,要让弟子坦诚发言,必须解除弟子的顾虑,与弟子平等对话。这种诚恳、谦虚的自我表白,体现了大师平易近人、宽厚得众的风范。对四位弟子的“理想宣言”,孔子一直在耐心地倾听,弟子说话的间隙也不作即兴的插话点评。但孔子作为老师的引导作用、思想倾向又能恰当地传达出来,从而让弟子心有所悟。子路“率尔而对”后孔子的“哂之”,曾皙“对曰”后孔子的“喟然叹曰”,表明了老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集中点评也是课堂总结,孔子不一语道破,而是启发弟子反思,三个“非邦也与”、一个“非诸侯而何”的反问,启发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孔子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训,甚至也不作尖锐的批评,但寓褒贬于轻松的言谈间,表现出贵和持中、温文儒雅的师者风范,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后世儒者提倡师道尊严,其实与孔子的为师风范没有因袭关系。师道应该有尊严,这种尊严应当是全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而不是师生关系上的森严壁垒,更不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道貌岸然、声色俱厉与学生的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孔子在与弟子交谈时,曾皙一直在“鼓瑟”,孔子竟“视而不见”,曾皙发言后,孔子由衷地赞赏,也是曾皙,课后不断地向老师发问。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关系,在今天仍然还是少见的吧。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来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当是继承了传统教学思想中的优秀成分而绝不是西方的思想,它和《论语》中的教学方法有着千年相继的内在联系。启发式教育最早应该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总是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问题,循循善诱引而不发,耐心等待学生的自我领悟。《论语•子罕》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总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主动学习,以致进入“欲罢不能”的情感状态。《侍坐》中,孔子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发言不作定性的主观评价,在学生一再追问下仍是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是在探究中生成的学习,是基于学生自主的反思性学习。
春秋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也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3]现在,学校教育中“家国天下”的追求渐渐淡出,趋俗媚俗的倾向日渐严重。信仰危机、价值观迷失、道德滑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已经酿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高考导向与应试教育联手“围斗”学生,甄别选拔功能的泛化摧残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师生之间关系逐渐丧失纯洁高尚的色彩,教师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前不久,叶圣陶撰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不啻是对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无言刺激。笔者作为师范院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深谙继承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解读孔子的《侍坐》后,笔者受到了更大的启示:作为教师,我们要走出狭隘的成家立业、适应社会的教育拘囿,高扬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追求的理想主义的旗帜;要以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因材施教,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注释:
[1]李振宏:《睿通孔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2][3]参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梁志斌 安徽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