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16

[ 陈玲 文选 ]   

发现人性的闪光点

◇ 陈玲

  摘 要:《红与黑》中的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他凭借自己非凡的才华,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终身,他的这种品格正是当代年轻人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于连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让我们时刻鞭挞自己,无论在多么污浊的社会里,始终都要保持一颗美好的心!
  关键词:于连 闪光点 现实意义
  
  司汤达的《红与黑》以19世纪20年代法国某地发生的一桩轰动社会的爱情惨剧为情节基础,其经作者的精心构筑,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一位复杂而生动,矛盾而真实的主人公形象——于连,他的矛盾性格、他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与野心、他的过人才华、他与时代和贵族阶级抗争的充满艰辛的路、他的悲剧,都能让品读过于连的读者进行深深的思考,为于连的性格和命运扼腕叹息,为他身上的一股不服输的坚忍气质和对于理想的执著而震撼。
  一、探索于连的闪光处——人当自勉
  (一)单纯善良有爱心
  于连是一个身材矮小的青年人,十八九岁,看上去身体相当弱,他长着一个鹰钩鼻,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平静的时候闪烁出深思和热情的光芒,深褐色的头发长得很低,细长而匀称的身材表明他身体灵活。这样一个英俊清秀的年轻人,处处透露着人的善良品性,不得不叫人爱怜。虽然出生在平民家庭,但他腼腆、干净,不落俗套,有着年轻人应有的气质,“他的脸那样苍白,那样温柔,谁又能猜透他灵魂深处藏着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呢?”
  记得那一幕:当于连出现在市长府邸的大门口时,他面容非常苍白,脸上还有泪痕,穿着雪白的衬衫,臂下夹着紫色的绉布做成的短衣,明显的,他是这样的质朴、天真,带着乡下孩子的稚气和善良。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善良的爱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对贫苦人富于同情心,面对贫苦人的悲惨场景,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怜悯的眼泪,他曾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五百法郎寄回家乡,请谢朗神甫替他分给像他以前一样贫苦的人,并要求不说出他的名字,这样的于连俨然是一个活雷锋,有着做好事不留名的作风。然而当他看到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时,便义愤填膺:“荣华富贵,却要采用加速穷人痛苦这种卑鄙的手段。”于连感叹道。由此看出虽然他身处的是一个肮脏的社会,但他胸中始终跳动着一颗美好的心。
  (二)才华智慧皆过人
  于连还是一个相当有智慧的青年。他刻苦、认真、踏实,从小就喜爱读书。当父亲告诉他去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消息时,他却骑在五六尺高的一根房梁上,不专心看机器,反而在那儿看书。父亲喊了两三声,于连都没反应,他完全沉醉在书本上,根本听不见父亲的厉声呼喊。由此可见于连是何等的喜欢读书了。他眼噙着泪,并不是因为身上疼,而是痛惜那本神甫送给他的被父亲击落河中的书,他对书爱惜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了。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是大有益处的,于连从卢梭的《忏悔录》里受到启示,并用书中的思想去认识世界。
  于连有一颗火热的心,还有一种惊人的记忆力。他能把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圣经背得滚瓜烂熟,德·迈斯特先生写的那本《教皇论》他也能倒背如流。他的这种才能让市长一家人惊叹不已,从市长到仆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啧啧称赞佩服。于连之所以能赢得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的智慧所闪烁出的光辉吸引了德·雷纳尔夫人:“从上她家来的那些朋友嘴里,她几乎听不到什么新奇的、高明的看法,所以她能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去欣赏于连那些闪现出来的智慧光芒。”凭智慧,于连赢得了德·雷纳尔夫人和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凭超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知识,于连还赢得了皮拉尔神甫的欣赏和德·拉莫尔侯爵的信任。
  (三)理想不服输
  作为年轻人于连有理想,有追求,并始终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斗不息。于连力图用自己非凡的才华,在这个不属于他的社会和时代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渴望凭着个人的才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于连的骨子里透露着不服输的气质,他拒绝过一种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他追求的是他青年时代的所有英雄的梦想。
  “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也要出人头地!”笔者不能不发自内心地钦佩于连,在那样的社会里,为了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理想,我们能要求于连什么呢?他的永不服输的精神,他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难道不值得尊敬吗?他的不轻言放弃,他不受拘束的个性,他的战斗奋斗的人生,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他敢于在并不舒适的环境中坚韧地自保,他为梦想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精神无不令人折服。
  (四)活得有尊严,不苟且偷生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于连,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与上流社会之间地位的不同,阶级的差别,这使得他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尊严。“到他家里,我同谁一起吃饭呢?”他拒绝和仆人一起吃饭,他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他要保持自己的尊严,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当市长把他当做佣人一样粗暴地训斥时,于连决然地回答:“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他不会为了钱而低头哈腰任人使唤,他不会卑躬屈膝,更不会为了金钱而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人可以贫穷地生活,但不可以没有尊严地生活。
  二、人生的一课——追求理想奋斗不息
  于连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他出身贫贱,但他不安于现状,不苟且偷生,不乐天知命地屈服于那贫困无权的地位,他不坐享其老父亲索雷尔赐予的一口饭。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追求幸福,改善个人的环境,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勇敢地向现实生活挑战。针对贵族社会设置的重重障碍,于连以惊人的胆略和毅力,突破一层又一层的“高墙”。“他不仅突破了德·雷纳尔先生的那一层高墙,也突破了神学院的高墙和德·拉莫尔侯爵的高墙。”于连经历的都是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像他这样的性格及他富有的激情和意志,与当时贵族集团中那些单凭父辈的门第、头衔、血统而享清福、无所作为的青年对照起来,显得富有朝气和生机。“个人奋斗”,在于连生活的年代,并不是贬义的词语;敢于奋斗,总比安于现状或麻木僵化要好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都是通过无数的个人奋斗来实现的。于连的性格,正是通过他个人的奋斗才放射出奇异的光彩的。因此,司汤达称于连为“我们的英雄”。
  现今社会里,许多人被金钱迷惑了双眼,他们只讲现实,不讲单纯和善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被污浊的现实所淹没了。因此,发掘人性中的闪光点,拥有纯洁的爱心是很难能可贵的。许多人为了获得金钱不惜利用一切手段,丧失了追求理想的信念,投机倒把,靠耍手段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只是那些眼前利益是不会长久的,只会让他们堕落。
  而于连,他富有一颗善良而勇敢的心,他义无反顾地在黑暗的社会里燃尽他的天真与热情,他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他对于梦想的信仰和追求的勇敢与坚毅,会永远在文学的历史上熠熠闪光、永不熄灭。
  
  参考文献:
  [1]司汤达著,张冠尧译.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丁子春.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J].杭州大学学报,1981,(3).
  [3]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6.
  [4]钱勤来,胡小林.外国文学作品选评[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5]司汤达著,许渊冲译.红与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6]温祖荫.欧美文学名著介绍与欣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7]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陈玲 湖北省襄樊学院文学院 441053)

发现人性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