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从理论基础、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三方面,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分析美国大学的汉语控制式教学法。
关键词:控制式教学法 课堂案例
一、前言
什么是语言教学?赵元任教授曾经说过,语言教学不仅仅是将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是让学生获得目的语的语言技能。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训练为主,以培养技能和能力为目标,同时结合适当的讲授方法以掌握基本知识和规律的教学法。这就决定了第二语言教学不能单一地进行教学。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唯一主体;现代的功能主义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起组织或点拨的作用。笔者认为,在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中,教学内容与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被推到了趋向两极的边缘地位。第二语言教学的综合性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能兼顾二者的教学法。
本文将以美国大学汉语课堂的控制式教学法为例,从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和采取的教学方法三方面,介绍一种兼顾语言结构和功能,同时重视教师与学生二者作用的对外汉语教学法。
二、控制式教学法概况
控制式教学法,即在教师控制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强调由教师控制输入,诱导学生输出正确并合乎语法的句子。
1.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掀起热潮,其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学习者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输入信息进行理解吸收。
Krashen用I+1的公式表示对输入信息的要求。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I+1表示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语言水平。她强调输入的语言材料应略高于学生的目前水平。输入的语言材料不需要精心准备,只要在能理解的基础上,保证交际成功,并且有足够数量,就是I+1的语言输入。可用下表描述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的整个流程:
情感过滤 通过学习所获得的
语言知识
监控
可理解的 语言习得装置 习得语言知识 语言输出
语言输入信息
控制式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仔细筛选、准备好大量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语料。同时在授课时,技巧性地展示语料,将学生语言输出也控制在预期教学范围中。
2.指导原则及指导思想
控制式教学法的指导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有意义的、互动的、语境化的方法教授语言;让学生为了交际或完成任务主动寻找所需的语言格式。它强调教师对整个教学的控制作用,将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从精确的内容到精确的语言知识进行语言展示;从精确的语言知识到精确的语言能力,在课内课外进行语言训练;提供更多的语言辅导时间,更多的与中国人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偶然学习”的机会,确保学生在面临相似情况时能重新检索到学过的语言知识;不采取小组练习和配对讨论的课堂活动。
控制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句法结构为纲,口语练习为主,情景运用为辅。
(1)以句法结构为纲
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控制式教学法强调以句法结构为纲。其中词和词组的分类归纳,连词成句的语法规律以及类推/类比的方法是控制式教学法的关键。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词,短语,包括主谓短语,都是语言的静态单位、备用单位;而句子是语言的动态单位、使用单位。”词汇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义,因此控制式教学法主张在句子中掌握词的用法。如:
a.“我教他游泳”(“教”后面是双宾语。)
b.“我在游泳池教他”(“教”前面是介词短语。)
如果只是静态地学习“教”,学生只知道“教”这个动作的意思,而不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更不能真正地在交际中使用。就刚才两个例句而言,教会了学生造句规律以后,要让学生对不同位置的词语性质及其分类有所了解。如a例“我”是动作的发出者,是有生命的,处于主语位置,可依此替换词语“你,他,小王…”。“教”是主语的动作,是可及物动词,表示动作的转移,具有“给予”意,后面可直接接两个宾语。同一位置上可用“送、交、给、问”等词语,依此类推,学生可对句子的各个成分一一替换,不仅巩固了句法结构,也在活的句子中掌握了同类的词语以及用法。
归纳、演绎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具有指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有效学习方法。例如在大班授课采用归纳法,先用图片展示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从大量例句中总结出句型。小班可采取演绎法,先板书句型,然后从最简单的例句开始做拓展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常常受到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规则的交叉影响,说出错误的句子。如:
c.我在哪见面你?
该错句产生过程可能是:
*前提一:meet在英语中是“见面”的意思。
*前提二:汉语询问地方要用“哪”,前面加介词“在”形成“在哪”的介词短语,主语“我”应该放在介词短语前面句首位置。
*结论:where should I meet you?=*我在哪见面你?(错误个例)
哲学家C.S Peirce把这种由正确的推论和前提得出错误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命名为“诱展法”。这种推理过程是因为从个人经验中来,和目的语的语法点接近,是一种局部负迁移。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阻断这种诱展推理,将其消灭在个例之中。控制式教学法不采取配对讨论和小组练习的课堂活动方式,正是为了切断这个推理过程,避免学生因诱展法得出的错误句子相互感染。教师在配对和小组练习中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和纠正,教师控制职能的缺失会助长学生错误的传播,阻碍语言课堂的学习。因此控制法强调教师应掌控课堂活动。
(2)以口语练习为主,以情景练习为辅
口语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础,准确的结构是说话能力的核心。英国语言学家强调语言结构知识与其可能使用的情境联系起来,通过情境掌握并运用词汇和语法结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学习不仅仅要学会书本上“死”的字句,还应该经过人脑创造性地处理,输出有意义的“活”的语言。人类具有相同的发音器官,这为不同语种的人群学习不同语言提供了生理条件。
控制式关注口语教学,主张将被动的翻译过程变为主动的创造过程,把阅读材料转变为谈论材料,强调在把握语言结构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说话机会,通过话语情境综合教学教授语音、词汇和语法,必要的句型操练也是为掌握话语能力服务的。尤其在高年级阶段,控制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打破口语的瓶颈,帮助学生将书面正式表达能力转化为口语能力。口语教学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口语表达必须建立在书面语的基础上。教学方法上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并将正确的表达录音一同发还学生,学生修改作文并听录音,最后学生尝试口头表达。课文为学生作文限定了一定的话题范围,学生作文又为学生最后的口头表达限定了范围,同时也提供了书面依据。
3.控制式课堂教学
课堂活动的三要素包括教师启动、学生回应、教师对学生回应的反馈。下面以“本来”及其范句为例,介绍控制式的课堂教学。
控制式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控制通过启动这一过程来完成。启动分为展示语言材料与提问两种。教师在大班上课可使用归纳法,利用图片、录音、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引入“本来”及其范句。
教师提问“你现在会说中文吗?”“那几年前你会说中文吗?”根据学生回答应得出“本来”例句一:“我本来不会说中文,现在会说一点儿了。”教师可接着提问,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正确句子。教师拿出甄海霞图片,问“她个子高吗?”“如果穿上高跟鞋呢?”引导学生说出例句:“她个子本来很高,穿上高跟鞋,个子更高了。”
更多形式多样的方式都可运用于课前启动阶段,但要确保启动活泼生动,简短明了。对启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十分重要,课前教师应做好充足准备,预测学生学习难点,课前就在黑板上板书今天所学句型,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得体明了的手势运用有时候胜过语言的反馈。教师问句不宜使用是非问,这样学生可用一两个字的肯定否定回答逃避说出完整句子,因此问句最好使用简短的wh(what、when、where、who、why、how)问句。
语言材料的启动完成后,教师可通过替换、完成句子、情景式完成句子、翻译、情景图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控制式操练。如替换例句一的“中文”为“德文、韩文、日文”;完成句子如教师说出前半句:“本来我不会说中文”,学生说下半句“现在会说中文了”;教师说“北京交通本来很堵,现在私家车多了”,学生回复“交通就更堵了”;教师提问诱导学生说出带有“本来”的例句,教师提问“肥胖的儿童该不该吃很多甜食?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该。因为肥胖的儿童本来就很胖,吃太多甜食就更胖了”。教师:“她常常失眠,还喜欢在睡觉前喝咖啡。你们怎么看?”学生:“她失眠本来就睡不着/睡不好,喝了咖啡就更睡不着/睡不好了”…教师可在每次学生说出正确句子后,带领学生大声合读,使课堂达到小高潮。在控制式机械操练期间,教师可通过点读和让学生重复问题或答案的方式让节奏舒缓。经过大量的机械练习,使课堂达到小高潮。教师可选择例句中较精彩的几个句子,以合读的方式,提高声音,加快节奏,再次激发学生热情。课堂末尾可通过情景练习或简单讨论来舒缓节奏,教师要有错必纠,带领所有同学合读正确的句子,在热烈的气氛中干净利落地结束一堂课。教师可针对性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型在课后完成任务。如针对“本来”,教师可让学生为某一著名时装杂志评选“谁是最佳着装者”并陈述理由,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些明星做形象设计并陈述理由,学生可运用例如“她本来皮肤很白,穿上黑色晚礼服,皮肤就更白了”之类的例句。
三、结语
受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功能主义多重影响,控制式教学法以结构为纲,重视词汇和句法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主张采取多种形式的机械操练以及特定情境下的灵活运用。在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的今天,汉语控制式教学法凭借其特色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丁安琪.专职对外汉语教师对课堂活动看法的调查——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系列调查之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5]鲁健骥译.国外汉语教学与研究资料[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4).
[6]孙德坤.关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研究的一些设想[J].世界汉语教学,1992,(2).
[7]陈贤纯.学习汉语也不难[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1).
[8]刘珣.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陈希媛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6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