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03

[ 鲁春梅 文选 ]   

论鲁迅杂文的象征艺术

◇ 鲁春梅

  纵观鲁迅全部的作品,象征艺术既体现在其散文诗集《野草》之中,也或多或少渗透到小说、杂文等其它文学样式中。鲁迅曾谈到《华盖集》:“意见大部分还是那样,而态度却没有那么质直了,措辞也时常弯弯曲曲,议论又往往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1]这段表白与《野草》译文本序言中的创作总结十分相似,甚至在用语选择上都同出一辙,这就为我们研究鲁迅杂文中的象征手法提供了有力佐证。正如鲁迅在《〈苦闷的象征〉引言》中所说:“所谓象征主义,绝非是前世纪末法兰西诗坛的一派所曾经标榜的主义,凡有一切文艺,古往今来,是无不在这样的意义上,用着象征主义的表现法的。”[2]鲁迅杂文中常常借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思想或隐晦的感情世界,形成独特的象征艺术。
  一
  象征艺术适合传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思想意蕴,并且使之呈现出浓厚的文学色彩。因为象征艺术“反对夸张情感和客观摹写,主张运用想象,赋予内心世界的某种情感或观念以感性形式”[3]。象征物象的逐渐形成和最终选取,往往既需要作者对生活活生生的原始感受,又需要理性的积淀和过滤,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双重的,渗透着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对于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他既有过直接的文字表白,也曾借“长城”这一特殊的感性形式表达出来。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从来都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标志;然而,它给予鲁迅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4]长城的绵延不断让人想起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伟大”而又“可诅咒”,渗透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评价。鲁迅为传统文化曾经有过的灿烂辉煌的历史而骄傲,他在《看镜有感》中写到:“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5]但是,他同时又为传统文化的衰落、颓败而悲哀,“本根剥丧,神气旁皇”[6]、“怃怃华土,凄如荒原”[7]。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一旦失去了它曾经具有的生机勃勃的文化意蕴,立刻就会变成阻碍社会进步的惰性力量,表现出负面的作用。“长城久成废物,弱水也似乎不过理想上的东西。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衰朽到毫无精力了,还要自相残杀。”[8]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在五千年庞大的历史空间中发展演变,成为神州大地的一脉正宗。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之中,陶醉在它辉煌的过去之时,忧患意识极为强烈的鲁迅,深刻、警觉地洞察到传统文化,积重难返,无疑已成为禁锢国民精神、阻碍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悲愤心态,借助于“长城”这一特殊的、象征意蕴丰富的物象间接地传达出来。
  二
  在鲁迅的深层意识结构中,改革者和民众,永远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改革者在社会中充当着走在历史前列先知先觉的角色、身份,毋庸置疑群众是传统思想的文化载体,属于现实中的保守力量。落后的民众和超前的改革者永远无法步调一致,前者根本无法理解后者的举动,无法理解后者的思想,中国民众的群体犹如寂寥的荒漠“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艺术,而且没有趣味,而且至于没有好奇心……是的,沙漠在这里”[9],在寂寥的人群中,改革者的呼叫和呐喊犹如石沉大海,激不起群众的半点回响和呼应,这是怎样一种悲哀,怎样一种寂寞!因为“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10]。在这里,“沙漠”这一物象具有深层的象征意蕴,它既是中国思想界寂寞沉寂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民众某种精神特征的象征。众所周知,激进的先驱和落后的民众在现实世界中是一对恒定的矛盾,民众精神世界中愚昧、麻木的因子充当着自由之途中无形的阻碍力量,在作者笔下先驱与民众之对立强烈凸现出来。鲁迅以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与口吻,把自身复杂矛盾的精神状态和苦闷悲凉的内心感受运用象征的笔法传达出来。
  三
  由“立人”至“立国”,鲁迅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打开了一条通道,“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11]鲁迅以立人思想为核心,观照国民性问题,苦苦追寻中国未来的走向,寻找破旧立新的改革力量。长期的思考使他的思想凝结成某种固定的物象,从而使杂文具有了象征的色彩和意蕴。在杂文中,鲁迅曾经多次提到“黑色染缸”这一物象,“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12]“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科学,亦不过其一而已。”[13]两次提到这一物象的时间分别是20年代和30年代,但是其思想出发点是一致的,它是厌恶和失望两种心理感受掺杂在一起的外露和表现。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传入中国,往往不是被吸收利用,而是被扭曲变形,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中国其实就是一只黑色的染缸,象征物象“黑色染缸”本身黯淡,灰暗的色彩与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中国思想状况万分失望的心理感受相一致,具体而形象地传达了作者彼时彼刻的悲凉心境。
  
  注释:
  [1]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页。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83页。
  [4]鲁迅:《华盖集·长城》,《鲁迅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5]鲁迅:《坟·看镜有感》,《鲁迅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第197页。
  [6][7]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第26页。
  [8]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六》,《鲁迅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9]鲁迅:《热风·为“俄国歌剧团”》,《鲁迅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
  [10]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17页。
  [11]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12]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13]鲁迅:《花边文学·偶感》,《鲁迅全集》(第5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80页。
  
  
  (鲁春梅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16023)

论鲁迅杂文的象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