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57

[ 刘学峰 文选 ]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

◇ 刘学峰

  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合作学习模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已得到普遍实施,但由于许多老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着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1.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2.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使学生发挥其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
  3.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4.教师评价不全面
  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怎样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来改变这些现象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小组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要理解集体协作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要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如果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特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的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互动学习中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当然这种合作意识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习得,这需要老师的长期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
  2.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年龄段,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这种兴趣像催化剂一样促使他们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小,阅历浅,还不能完全明白学习的目的,如果不去解决他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他们的兴趣将会随着难度的加大、知识水平的加深而丧失殆尽。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甚为重要,教师要引导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他们以愉快的心境去获得知识。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年龄段,再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若仅仅是天天单调重复,学生的兴趣也会慢慢减退,所以在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具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最忌死搬教条和模式化。要想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都应有创新和提高。讲台上,教师通过自已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其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从而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就可进入“以情传理,情理交融”的情境。总之,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人施教,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学生能否以最大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堂课中,关键要看该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有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的能力,同时又能恰当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对课本的知识精心加工,给每个学生定位,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情景,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树立学习的信心。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帮助其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消除其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有意识地让后进生多开口,多表现,使其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些只是笔者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摸索的一些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辩证接受。
  
  
  (刘学峰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高城初中 256301)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