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多重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梦想与现实的对比,凸显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
小说开头,用墨如泼,用了近千字的篇幅,介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出身和境遇、梦想和苦恼。从中读者能看出玛蒂尔德的人生梦想大致分为婚姻的梦想、人生的梦想、社交的梦想三个方面,而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她陷入到无尽的苦恼之中。
梦想与现实中的婚姻的对比。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梦想长大后嫁给“一个有钱的体面人”,并希望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的婚姻却是“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只得”一词,充分揭示出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心不甘、情不愿和万般无奈。
梦想与现实中的生活的对比。玛蒂尔德梦想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小说以五个“梦想”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然而现实中“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整天面对的是寒伧的住宅、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粗陋的衣料,还有那“三天没洗的桌布”,以及“那个替她做琐碎家务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她只有“痛苦”和“伤心”了。
梦想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的对比。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玛蒂尔德不仅要在吃穿住方面达到“高雅和奢华”,而且还想在社交方面达到“高雅和奢华”。小说以两个“梦想”表达了她的这种渴望。她梦想“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在“香气扑鼻的小客厅里”,“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她“梦想”边吃美食佳肴边“听客人密谈”。她希望藉此而“得人欢心,被人艳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中,玛蒂尔德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既没有“男朋友”来“闲谈”,也没有“ 客人”来“密谈”。她自己也是“从来不出门”,连好友弗莱思节夫人那儿,她也是“再也不想去了”。巨大的反差使她的内心备受着渴望社交的煎熬。
二、与周围人的对比,凸显玛蒂尔德的苦恼
玛蒂尔德与好友弗莱思节夫人的对比。二人是教会女校的同学,但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玛蒂尔德“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而弗莱思节夫人不仅“有钱”,而且还有很多珠宝。这让“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玛蒂尔德与丈夫路瓦栽先生的对比。玛蒂尔德是一个有着许多“梦想”的人,她虽然“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又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但是她仍心存“梦想”,渴望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换句话说,她对现有的这种朴素的甚至带有寒伧味的平民生活不满足!然而她的丈夫路瓦栽与她的态度截然不同,“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一锅热腾腾的肉汤,就让在外劳累一天的路瓦栽先生“惊喜”而满足,这种安于现状、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思想,与玛蒂尔德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让她苦恼不堪。
三、丢项链前后的对比
“丢项链”一事,把玛蒂尔德的人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后生活的对比。项链丢失前,不管怎么说玛蒂尔德还能“穿得朴朴素素”,还能住着寒伧的住宅,用着破旧的家具,吃着热气腾腾的家常菜,使唤着“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项链丢失后,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刷洗杯盘碗碟;洗衣、提水、倒垃圾;“她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
前后容貌的对比。项链丢失前,玛蒂尔德天生丽质,美丽动人,讲究打扮;项链丢失后,惊恐、劳累、巨大的心理压力,十年,3650多个苦难的日子,销蚀了她的青春容颜,“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绾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以致于“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的”弗莱思节夫人“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
前后心情的对比。项链丢失前,玛蒂尔德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常常苦闷、烦恼,心情糟糕透了,甚至再也不想去看她的好友弗莱思节夫人了;项链丢失后,由于生活的逼迫,尽管她经受着巨大的磨难,但是我们没有听到她的抱怨。她的生活似乎因一步步接近偿还巨额债务而逐渐明朗起来。十年后的一天,她在极乐公园看见了美貌依旧、年轻依旧的好友弗莱思节夫人的时候,不但没有躲避、逃走,反而迎上前去,主动和她说话,并露出了高兴、天真、得意的笑容。
四、真假项链的对比,凸显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遭遇
一挂“至多值500法郎”的假项链,让玛蒂尔德熠熠生辉,给她带来了一夜的荣耀,一夜的辉煌,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小说连用“四个陶醉”对此进行了充分展示。而那挂花了3万6千法郎买来的真项链,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两个人的十年青春被耗费!
这一系列对比昭示人们:生活是真实的,不仅有鲜花、掌声和艳羡的眼光,还有艰辛的汗水和泪水。
(张艳侠 江苏徐州丰县顺河中学 2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