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11

  

略谈莫泊桑对“羊脂球”艺术形象的塑造

◇ 王甜 赵宁

  《羊脂球》让莫泊桑一举成名。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艺术家,莫泊桑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对生活的平庸摄影,而是截取了一个横断面,在众多的矛盾和冲突中去凸显羊脂球这一人物形象。从整部作品来看,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因为阶级对立)出现矛盾→(因为分享食物)矛盾缓和→(羊脂球拒绝了普鲁士人的无理要求,损害了上层人物的利益)矛盾激化→(答应无理要求)羊脂球失去了利用价值→部分矛盾缓和,阶级矛盾依然尖锐……莫泊桑让羊脂球这个下等妓女与车内的九个人发生利益关系,在他们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中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
  羊脂球身上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当时娼妓制度蔓延整个欧洲,但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法国女性,在普法战争时期尤为明显。羊脂球宁可掐断普鲁士士兵的脖子,也不愿意在家乡依靠几个自己供养的士兵活着,当被同车的人们扣上“卖淫妇”和“社会羞辱”的帽子时,羊脂球毅然“抬起了脑袋……她向四周的人用很有挑战意味和大胆的眼光望了一周,于是一阵深远的沉寂又恢复了”,在追求的理念面前,羊脂球自始至终都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同时她的勇敢也震慑住了同伴。
  “海德格尔用不定代词man来表示一切无数个性的社会力量或人的对象化或物化,man是某种存在,个人或自我对立的东西,抑制或压迫个人的东西,它是人的既定方式和规范,人在其中不是作为单独和不可重复的个人,而是像一切人一样地生活着,使自己的存在融化到‘总体大众秩序’之中。”[1]莫泊桑截取的这个横断面正是羊脂球生活的“总体大众秩序”,所以羊脂球必须让自己妓女的身份融入到这个秩序当中,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平等、自由的权利,维护自己作为“下等妓女”的个人尊严。故事开始的时候,在马车上羊脂球被其他人视为“贱人”,然而羊脂球把自带的食物分给车中人以后,同伴们也纷纷用其特有的处世之道和她谈天,在她向车中人讲述了自己在家乡的英勇行为以后,大家都称赞她,“卜来韦夫人把自己的袖珍手炉送给她用。这对羊脂球来说简直是一种上帝赐予的荣誉”,最起码她不被这些人排斥了。换句话说,她已经融入到“总体大众秩序”当中去了,她的平等、自由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在拒绝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以后,她的身上仿佛到处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学者认为羊脂球是爱国主义女性,但是这与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矛盾的,羊脂球为什么行为前后矛盾呢?
  如果她在逃亡时和普鲁士军官甚至和自己的同伴发生妓女和嫖客之间的关系,不仅会打破刚刚建立的“总体大众秩序”,而且会使车中其他同伴重新回到认识自己的起点——“卖淫妇”、“下等妓女”,因此羊脂球基于这种想法才有那么大的勇气毅然拒绝了戈尔弩兑和普鲁士军官的要求。既然她那么害怕打破这种“秩序”,后来为什么还是答应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呢?这便是羊脂球的宗教意识和人道主义激情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也正是她想稳定这种“总体大众秩序”的迫切愿望。
  羊脂球是个忠实的教徒,区区一个宗教的洗礼仪式便能使她燃烧起熄灭已久的母爱,正是宗教意识的督促让她主动用一种谦和而甜美的声音邀请了两个嬷嬷,正是人道主义激情和宗教“要爱你们敌人”的召唤,最终使她把自己准备的东西和同伴分享殆尽。同伴们也是利用这点攻下其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谁能够怀疑这一层,夫人?一个人在自己认为可以谴责的行为,每每由于使它感受的思想而变得值得称赞的”,戴着尖角风帽的圣女的每一句话,都使羊脂球的愤怒抵抗受到损伤。羊脂球天真地认为同伴们不会轻视自己,上帝也会“原谅”她的行为,她更是因为得到同伴们的重视而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最后羊脂球在宗教意识的感召下,人道主义泛滥起来。可以说羊脂球答应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是对自由、尊严的狭隘追求。
  在羊脂球为“虚荣”献身之后,同伴们并没有对她感恩反而更加鄙视她,更可悲的是羊脂球不能像先前那样勇敢地面对同伴的嘲讽“抬头挺胸”了,看着别人享受美餐而自己挨饿受冻,她能做的只有哭泣,此时作品的讽刺艺术达到了最高潮。莫泊桑塑造羊脂球这一形象时,摒弃了单纯的理想主义观念,他以同情的笔调,把一个受人歧视的妓女当作正面人物来写,使其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用悲悯的眼光看待她,而绝非把她当做爱国女性来敬佩和歌颂。作品通过朴素的刻画,使社会上层势力的假面具自然剥落,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展开,在平静的叙述中取得了尖锐讽刺的艺术效果。
  
  注释:
  [1]欧阳谦著:《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性》,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王甜,赵宁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300384)

略谈莫泊桑对“羊脂球”艺术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