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34

  

新课改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 雷玉文 邵洁

  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更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还不能很清楚地看透事物的本质,往往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即依赖情感观察、理解和接受周围事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激发其对崇高美的追求。
  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顺着文中倾泻奔腾的感情激流,把握住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2)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
  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替“楼”作“记”,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的个人感情提高到“国与民的忧乐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说理的过程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它们一一从作者的胸中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胸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让他们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内心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其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二)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训》,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创设情境呢?
  (1)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于漪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引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2)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到:“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一媒介,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让他们产生求知的渴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电影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呈现全部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观察整个情况”,更主要的,它能达到直观形象地教学的目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教师讲解半天初中学生也无法理解,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然而,从《牧马人》等影视作品中找到上述镜头则是轻而易举的,学生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实践证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对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今天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责任。
  
  
  
  (雷玉文,邵洁 甘肃武威六中 733000)

新课改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