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50

[ 戴明珠 文选 ]   

让“语文树”上结出“发散果”

◇ 戴明珠

  摘 要:新课标把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要求学生进行多向发散性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应巧设情境,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教学 情境 发散 想象 思辨
  
  管理过苹果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到了一定时期,就需对苹果树进行剪枝疏果,只有让果子发散开来,才能更好地采光,吸收养料,长成累累硕果。由此,笔者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雪化了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只能化成‘水’,而不能是‘春天’。”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悲剧才能不会继续。
  新课标有意识地加强了这一点,它把中学语文课程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重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让“语文树”上结出“发散果”,达到“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巧设情境,择点发散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主要利用课堂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置于附属地位,“独霸”讲台。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师讲生听”的传授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教师应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模拟情景,择点发散,问题设计应难易适度,在学生寻点选点时,多实行小组互助合作式学习法。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敢于逆向思维。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笔者预先选出了“皇帝后来会怎样”、“两个大臣后来会如何”、“两个骗子又有怎样的结局”这三个比较明显的“点”。然而,学生们除此之外,还设计出了“说真话的孩子后来会怎样”、“百姓后来会怎样”,甚至“邻国知道了这件事情会怎样”等更丰富、更新颖的“点”,思路广阔、想象力丰富,令人击节赞叹。
  可见,教师培养学生多面向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给予适度的肯定,这是何等重要!对于学生不成熟的想法,教师也不要否定甚至嘲笑,那样极易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回答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正确的引导,设疑启思,使学生的思路得以拓展延伸,增强其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这样才能使他们自由思考,异想天开,不落俗套。
  二、续写结局,放飞想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都有无穷的余味,或给读者留下悬念,让读者尽情去想象;或带给读者深深地思考,有待于读者去深入地挖掘。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在学完全篇文章后及时安排学生续写文章的结尾,可以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给每篇文章续写出丰富而又完美的情节。
  在学完《项链》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续写环节:当主人公玛蒂尔德从弗莱思节夫人口中获悉,原先借到的项链是假的,仅值500法郎,而自己却还了一条价值4万法郎的真项链。为还债,玛蒂尔德竟然葬送了十年的青春美貌,她的反应会怎样呢?做丈夫的又该如何对她?学生各持己见,产生极大的思考兴趣,续写出各种结局。随后,笔者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从而对主人公玛蒂尔德有了客观的评价与认识。对其丈夫反应的设问,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责任意识,真正达到了“一树梨花千首诗”的效果。
  三、反弹琵琶,创新思辨
  宋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思维往往由思考问题开始,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难,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维持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课文“预习提示”这样评价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所困。”“礼贤下士”固然不假,但“急人所困”名副其实吗?教师的首先发难,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质疑。信陵君窃符救赵,究竟急何人之困?他可曾为自己赖以为生的国家着想?他不顾国家利益,擅调军队,是为不义;欺君罔上,盗兵符,杀晋鄙,是为不忠;身居高位,不为国着想,不为民造福,因自己私利,投奔外国,可谓不仁。信陵君对赵国固有“义”举,对自己国家却不义、不忠、不仁,因此能说他是“急人所困”的仁人贤士吗?学生的质疑不仅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而且更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思维变得轻舞飞扬。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辨精神、创新精神也在质疑的过程中得以展现。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作为语文老师,在包罗万象的语文教学中,既需立足课文,又要跳出课文,克服 “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展到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如若这样,语文这颗大树,其叶怎能不茂,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又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戴明珠 山东省沂源县南鲁山镇土门中学 256100)
  

让“语文树”上结出“发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