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在我国兴起,很快成为我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大众文化发展存在局限性,大众文化建设要借鉴和利用西方的大众文化资源,但我国的国情又决定了大众文化建设必须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注重中国特色。
关键词:大众文化 建设 中国
大众文化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唐纳在1944年撰写的《大众文化理论》一文中最先使用的。我国的大众文化兴起于80年代,它是一个尚未达成共识的概念。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大众文化建设的实际,以对西方大众文化的认识为基础和参照,对中国现阶段的大众文化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一、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文化是社会的和历史的,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以下条件,一是经济条件的支持;二是休闲时间的增多;三是以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膨胀和扩张,这与西方主流文化上近一个世纪的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泛滥有着文化上的关联。西方对大众文化研究多有进展,富有成果,但对于什么是大众文化的解释分歧仍然较大。有的学者认为“‘大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学范畴;它无法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并不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1]。大众文化中的“文化”代表着一定文化的层次和特质,规定了它是大众文化,稳定地处在这个文化层次中,或者说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其经常地偏好和消费这种文化的人才能是“大众”,而不是精英。西方话语中的大众文化是指以市场经济和工业化为基础,以通俗文化为消费偏好、以追求娱乐为目的的一种城市市民文化形态,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相对。
二、解读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它的现状,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大众文化也存在局限性。首先,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我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众文化消费的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平衡。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如果社会发展不能高质量地满足大众的物质生活,不能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这种局限就不可避免。其次,大众文化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大众的文化需求受大众本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尚有面大量广的人口处于知识贫困状态,表现为受教育水平低或根本未受过教育。第二、知识贫困状况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异,农村地区的知识贫困比城市严重。1995年90%的中国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的比重仅为0.3%,而城市是7.97%,农村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则达到6.41%,城市是3.49%。”[2]最后,大众传媒发展水平有限。由于大众素质使自为意义上的文化需要和消费受到限制,加上文化设施的落后,自发意义上的文化,包括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自然要占领文化阵地,这是我们进行大众文化建设所要考虑的基本背景条件。中国的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不同于西方,具有以下特点:
1.“大众”与西方话语中的“大众”不同。中国的大众是指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之前,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如果绕开农民,仅仅指向城市市民,大众文化的研究就会失去它的现实基础。因此,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大众文化,我们研究大众文化的立场要求我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必须发生转换,大众文化要成为真正的大众文化,其外延必须扩大,由城市的市民扩大到农村的农民群众。
2.在文化建设的内容方面具有中国特色。大众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它采取何种形式,它都应有利于大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性的提升。
3.我国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与西方不同。我国大众文化的总体走向应当与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建设培育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的文化,不能允许完全市场化,不能脱离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引领和规范。
三、关于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代表着人的精神状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文化也可以塑造人,提高人的素质,并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辐射作用。我国的大众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从主体上讲就是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建设,所以,我国现阶段的大众文化建设必然要承载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我们要从大众生活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建设大众文化。
1.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主流文化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是保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主流文化将大众文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能确保国家意志的实现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必须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发挥主流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规范,保障大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维护国家形象和长远利益的严肃任务。当然,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容易引起人们反感,主流文化如何探寻更有效的方式,增加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以实现引导和规范作用,也是目前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2.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有机整合
大众文化的提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之间配套互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创造主体,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3]积极的大众文化也不应拒斥精英文化,而是与精英文化在竞争中共存,各自在不同空间和层次上满足文化消费者的要求,不存在谁消除谁、谁替换谁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大众文化需要精英文化的思想指导、学术喂养与智力支持;精英文化也需要大众文化提供思想资料、刺激动力和应用市场。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与改造,相互矫正与补充,最终结果是相互整合,共同提高,决不是相互瓦解和否定。“通过具体内容的整合,让它们在内容上不矛盾;通过适用范围的整合,让它们在范围上不冲突;通过相对程度的整合,让它们在功能上不抵触。总之,令其不再相排斥、抵触,而是彼此互补、兼容。”[4]只有大量具有先进文化倾向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使先进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才能使落后、腐朽的文化,包括封建迷信文化失去市场。
3.必须强化和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承担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任务,其所体现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直接作用于人民群众的精神结构。大众文化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商业性,即除了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责任感,还是典型的商业文化,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通过取悦大众来盈利,因此,大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强化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责任感,不断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一是要大众文化深入实际,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这是大众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健康发展的前提,必须以真实反映人民大众的需要为前提。二是要把现代意识和科学精神融入大众文化,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事业,表现时代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容,反映现代生活的特点。三是要处理好大众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对大众文化领域中的拜金主义思潮,必须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以提高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品位,纯洁我们的大众文化。
4.积极探索大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文化的作用是“化人”,提升人的追求和境界。但“文化是活生生的、积极的过程:它只能从内部发展出来,而不能无中生有,或从上面强加而成。”[5]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大众素质的提高、通过大众对落后、消极文化的自我否定实现进步和发展。人作为社会的人,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缺一不可。但是,这种需要在不同的人身上其表现是不平衡的。当一个人的物质需求不能满足的时候,其他需求就被压抑着,即使需要精神文化,它也必须是能用来充当满足物质需要的工具和手段,而不具有目的意义。文化需要作为一种自觉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它只有在物质需要满足时才能作为一种目的需要产生。对于大多数工人、农民在物质生活不很富裕的情况下,只有能使他们致富的文化他们才会感到亲切,这就是科技文化。科技文化的引进恰恰是我国民众文化生活中最缺乏的,是解决一切文化问题的基础性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是建设大众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文化建设的相对独立性的充分体现需要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基础,显然,我国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没有达到为文化而文化的条件。因此我国应加强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在大众文化制作和运行过程中的运用,切实提高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质量、表现水平和社会效益。
注释:
[1][5][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第28页。
[2]胡鞍钢:《新世纪的贫困:知识贫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潘知常:《“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关于20世纪文化遗产的反省之二》,百花洲,1999年,第2期。
(颜复萍 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6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