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教学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包括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改革未能抓住重点等。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教条主义,这些现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予以针对性解决。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方式上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如教学表演性趋势明显,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运用较为呆板,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促进作用不够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氛围“轰轰烈烈”,激励成效不升反降。在部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在激励学生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在言语上加以鼓励、表扬,这样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激励途径,但是部分教师不管难度如何,一律加以表扬,教学氛围看起来是轰轰烈烈,实际上过多过滥反而无法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2.电教手段“喧宾夺主”,影响学生思维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助于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迷信信息教学手段,教学中使用成品的教学课件,不管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与身心发展特点,完全按照课件设计的步骤进行,变成了“电脑指挥人脑”,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大大降低,教学过程呆板,教学活动中师生与教学手段角色本末倒置。
3.自主模式“放而不收”,实际成效较为低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自主探究模式教学中,将教学要点设计成为一组探究题,揭示给学生之后,似乎自己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接下来的活动都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没有能够有效掌控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学习难点,依靠自身能力水平无法解决的时候,探究活动就会陷入困境。
4.拓展活动“主题变味”,辅助目标无法实现。为了拓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在部分教师的实际操作中常常变了味,有些兴趣小组活动演变为课后补习,有些实践活动演变为娱乐活动,背离了开展语文课外拓展活动的初衷。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上述不足,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加以重视,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全面学习与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实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与改进,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素质化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合理掌握激励标准,保证激励效应全面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激励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向是对的,关键在于操作的科学性。教师在运用激励手段的时候,一定要掌握“门槛”,如果教学激励手段标准偏低,学生随便就能获得教师的激励,那么这种激励在学生心目中的“含金量”就会降低,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否达到了激励的标准,要在学生取得进步、态度积极时予以激励,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二是高效运用电教手段,发挥信息手段辅助功能。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尽量不要使用全程课件,因为成品的全程课件无法充分兼顾到实际教学对象的全部情况,学生有可能“水土不服”,教师即使运用也要进行本土化的修改与完善之后才可以。此外,教师应当紧扣关键环节使用信息教学手段,一般来讲,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学信息补充环节以及教学情境创设环节加以运用,将多媒体信息手段的作用定位于“画龙点睛”,同时要控制使用次数,一节课一般不宜超过5次,在3次左右较为适宜,防止运用过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指向。
三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促进自主学习深入开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分组探究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集聚学生集体智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袖手旁观,一定要发挥好启发引导和解难作用。因为初中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毕竟有限,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在学生学习小组遇到难点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点,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提示,保障整个探究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取得实效。
四是开展针对拓展活动,注重构建立体教学模式。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本身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活动的组织一定要着眼于这个原则,让学生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要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写作素材积累等。教师一定要体现这一原则,如组织文学社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组织参观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素材积累,组织专题研究活动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等,有效构建起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强化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领悟,全面贯彻,纠正教学中存在的偏颇之处,走出教学误区,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效。
(张辉 江苏邳州市新河中学 2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