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66

[ 高坤 文选 ]   

浅谈汉字“六书”与日本“国字”

◇ 高坤

  摘 要:“六书”是中国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结晶。“国字”是日本人民模仿汉字,用“六书”理论所制造出来的反映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和制汉字。本文旨在在剖析汉字“六书”的基础上,对日本“国字”做出合理解释,并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六书 国字 文化
  
  一、何为“六书”
  “六书”是汉代学者根据小篆归纳出的六种造字和用字原则,通行的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六书”始见于《周礼》云:“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但是《周礼》对何为六书语焉不详。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明确提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为“六书”,并以此详细分析了该书中所列举的9353个汉字。许慎的解说是中国历史上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一般以许义为核心。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象形是依照事物的轮廓、特征,通过描绘、勾勒来表现事物或概念的造字法。如“羽”,用近似白描的线条勾勒手法,形象地表示鸟禽站立时的羽翼。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3]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如“末”,在“木”上加一点,表示树梢。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4]会意是用两个或几个表意字符或字根合成一个新字,表示新的概念意义或字义的造字法。如“坤”,从土从申;“申”为伸展、舒展之意,“土”即地,合起来表示无限伸展的大地。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形声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的造字法。如“梅”,形旁“木”表示树木,声旁“每”表示读音。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6]转注是在会意字上增添字形中原本已有的字根,或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上增添与其本义相通的字根,以作为“类旁”的用字法。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7]假借,就是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语言中同音异义的词的用字法。
  受主客观条件以及历史背景的限制,许慎的“六书”理论不能说是尽善尽美,在“六书”的命名和划界上,在造字法和用字法的讨论上,在某些汉字的分析上,该理论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许慎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系统研究中国汉字造字理论的先河;其“六书”理论也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汉字形体结构的系统性和规则性,并为历代的文字学者所继承和发扬,甚至形成了一门学问“说文”学。从这点上来说,许慎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二、日本“国字”
  许慎的“六书”理论在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也影响深远。其中,日本人民在总结、归纳许慎等人“六书”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运用“六书”创造出反映自己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汉字,即“国字”。因该汉字产生于日本,与中国汉字有所不同,又被称为“和制汉字”。日本的国字大约产生于7世纪。据日本学者统计,日本的国字大约有600多个,现代日语常见的国字大约有100多个,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国字已消失或成为“死字”,有的却沿用至今。具体说来,“国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象形字。如“丼”(どんぶり),由“井”和“丶”象形而成,意为向井里扔东西,引申为容器里面盛有食物。
  指事字。如“〆”(しめ),是将有“占卜”意的“卜”字草写,表示通过占卜而得出结论,预测吉凶。现在引申为“信封和封口符号”和“结算”、“结账”等意思。另外,也有人从其形状上将其解释为象形字,意为“将绳子系紧”、“结扣”。
  会意字。如“屶”(なた),由“山”和“刀”构成,表示在山上用的刀。再如“毟”,由“少”和“毛”构成,让毛变少,引申为“揪”“拔”“薅”等意。
  形声字。如“燵”,由形旁“火”和声旁“達”构成,表示一种暖炉。
  日本的“国字”以会意字居多,除上述基本造字法造出的“国字”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国字”。如麿(まろ),是为表示“麻”和“吕”的合音而创造的国字,与原字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再如弖(て),是指事字“氐”的异体字,主要用于表示相当于汉语虚词作用的助词“てにをは”(弖爾乎波),无实际意义;再者“匁”(もんめ),由汉字“文”和“メ”(メ是目的日语训读音)构成,意为“计算钱的单位”和“日本尺贯法的计量单位”;此外“匂”,由“匀”和“匕”构成,由汉语的“均匀”之意变为“气味”“韵味”之意。
  日本“国字”虽然运用汉字“六书”理论创造而成,但其毕竟是和制汉字,存在一些用传统“六书”理论不能说明的汉字。另外,“六书”理论本身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从构字法上,对于某些字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解释是可以理解的。
  三、从“国字”来看日本文化
  语言和文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反映。日本“国字”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虽然数量不多,却栩栩如生地反映了日本人民的生活特点。首先,日本四周为海所包围,海产品相当丰富,而汉字中表示各种鱼的词汇相对较少,于是日本人民利用“六书”,创造出了不少反映鱼的种类、特点和习性的新字。
  如“鱚”(きす)形声字,魚+喜(声旁),是指产于南日本海沿岸的一种海鱼。
  “鰰”(はたはた)会意字,魚+神,“神”指的是“雷”,引申为打雷的季节捕到的鱼。“鯱”(しゃち)会意字,魚+虎,指头像老虎的鱼,引申为虎鲸。
  再者,日本从南(冲绳)到北(北海道)纬度跨越很大,其地理环境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寒带,四季变化明显,自然风景优美,树木种类较多,所以“国字”中,以木、艹为偏旁的较多。
  如“梺”(ふもと)会意字,林+下,指有森林的山的山脚,即麓。
  “榁”(むろ)会意字,木+室,“室”在日语中读“むろ”,引申为“むろのき”,指一种松树。
  “椙”(すぎ)形声字,木+昌(声旁),表示日本的杉木。
  此外,米(こめ)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影响深远,这从“国字”中也可略窥一斑。
  如“籾”(もみ)会意字,米+刃,指米带着像刀一样锋利的壳,也就是未脱壳的大米。
  “糀”(こうじ)会意字,米+花,指米上长着花一样的霉菌,也就是酿酒用的曲霉。
  应当注意的是,上述几类“国字”,在翻译成中文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译词,往往直接借用,后面再加上汉语的解释,时间长了,有的便成为中国汉字的一部分,为中日两国所共同使用,如“鲶”字。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字“六书”在日本的流传和日本“国字”的产生便是其中一个缩影。中日两国共用汉字,汉字可以说是维系中日文化传承的一种纽带,而运用“六书”理论创造出的日本“国字”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点。此外,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和民族心理也可从“国字”中略窥一斑。
  
  注释:
  [1]参见[西周]周公旦:《周礼·地官·保氏》。
  [2][3][4][5][6][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41页。
  参考文献:
  [1]参见新漢語林[Z].大修馆书店,2009.
  [2]张舜徽.说文解字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郭大为.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和本土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刘庆委.现代日语中汉字的类型分析及其文化特征[D].广西大学,2006.
  [6]周莉.日语国字的造字法[J].文化研究,2009.
  
  
  (高坤 济南 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外国语学院 250100)

浅谈汉字“六书”与日本“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