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35

[ 张强 文选 ]   

母语.课程.教材

◇ 张强

  摘 要:母语是一个人的第一语言,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生存基石和生活方式。从一般的母语学习到修读高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从课程开设和教学质量到教材编写和选文优劣,牵涉到大学语文教育诸多层面的问题。在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之后,着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并积极运用于实践中,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母语 课程 教材 大学语文 教育
  
  从牙牙学语的儿时到如今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和我们的母语——汉语相伴;从小学生书包里精美的语文课本到大学中与美文佳作有更多亲近机会的“大学语文”课程,母语教育在我们的学习、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笔者暂且割舍掉对母语、语文、文学最富激情和魅力的感性表达,理性地发表一些有关母语、课程、教材的浅论。
  母语是一个人的第一语言,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生存基石和生活方式。离开母语,我们的思考、表达以至行为便失去了凭借和依托,便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优质、经典的母语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品格、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对一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最基本却又最深刻的影响。请不要简单地认为自己的母语知识够用了,就放松对母语的学习,其实母语的基础性地位已经注定它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而且是一种精神食粮、生命源泉。因此,一个人即使到了大学,乃至后来的人生,对母语的修习都不容松懈。母语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制约着一个人的思维空间和精神高度、行为方式,以及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对于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魅力的优质、经典汉语,在今天文化全球化、产业化、网络化大背景下的困窘处境和尴尬地位,的确值得每个国人警觉和深思。
  大学语文作为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课程,可以使修课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语文素养及人文、文化素质,为其人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发展及深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以便为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自1978年开设至今三十年来,对提高大学生语文水平、文化素质起到了巨大作用。2006年8月,在东南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上公布的对全国近三百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显示,50.54%的高校已将该课列为全校必修课。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6年11月,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在湖南文理学院合作召开研讨会。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达“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确立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性质、功能和目的。尽管大学语文课在不少高校被列为必修课,但也有许多院校迄今仍未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一状况亟待扭转。对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来说,重视并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稳定和扩大专职教师队伍是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版是推动母语教育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三十年来,为适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许多高等学校,乃至各地高等职业教育部门、高等远程教育部门或函授教育部门,都组织编写了自己的教材;一些新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也组织人员编写了适合自身实际需要的教材。迄今为止,各种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有数百种之多。较为通行和新近出版的主要有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年版),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马原、肖瑞峰、南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再版),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新颖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魏饴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吴宝玲、李斌成、李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崔际银主编的《大学语文》(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全国出现的这种编写、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热潮的背后,固然有各高校和出版社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推出教材、抢占市场的因素存在,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徐中玉主编一统江湖的局面,形成了多元共存、互补、竞争的发展格局,对丰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建构和实践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来看,大学语文教材普遍以“文选”的方式收录古今中外的“好文章”、“美文”,但在编写理念、选文标准、组合方式、体例安排、单篇设计和阐释等方面呈现出多种样态。其中,编写理念的选择、确立和落实,既能体现出编者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方式的不同理解,又能直接影响一部教材的价值、特色和样式,因此它是衡量教材编写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以下三部教材颇具代表性。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1]从语文的“文”出发,强调对书面语——文章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打破文体界限,以古代、现代、翻译和诗歌为组合标准,划分单元,遴选“好文章”,并以“平行阅读”的方式增加“文”的比重,拓展阅读空间。但文体界限的打破使得该教材文体意识减弱,在选文上稍显重复,例如演讲词包括了现代的1篇和外国的3篇(外国部分共4篇)。张新颖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2]以母语教育为主线,以文学教育为依托,从重新发现母语的汉语文体验中回到被忽略的原初,从流淌三千年的汉语文化学长河中感受经典母语带来的心灵震颤和绵亘古今的情思脉动,从精粹的汉语译文中触摸翻译名家将别种语言转换成汉语时的变和美,从“写”的技法、“说”的艺术和“日常生活”里的写作中展示汉语的本体魅力和实用价值,最终透过一篇篇“美文”重识我们的母语、重建我们的语文观。崔际银主编的《大学语文》从“认知传统文化、培育心性品格,提高审美素养、增强生存能力”的教学目标出发,将该教材的编写理念定位为“以文体为类属,以文化为根基,以文人为参照,以文本为载体,以文用为旨归”[3];博采古今名家名作,涵盖中外文学精华,依文体类属,划分为9个部分,每部分再依时代先后排序,收文共85篇。单纯按文体分类编撰教材,好处在于结构清晰,但不利之处诚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说,文体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许多篇目难于归类。此外,编者对文体代表性的过分强调,使教材编排的古今篇目比例有所失调,重古轻今现象明显,例如古代篇目收46篇,外国篇目收16篇,现代篇目仅23篇,且现代和外国的部分篇目成色欠佳,所收中外篇目尚需斟酌。
  从一般的母语学习到修读高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从课程开设和教学质量到教材编写和选文优劣,牵涉到大学语文教育诸多层面的问题。在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之后,着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并积极运用于实践中,乃当务之急。在这样一个崇尚外语、看轻母语,倾心网络语言、疏离经典汉语,本国语文水平和能力滑坡严重的时代,我们自当坚守一份对母语的虔诚,用自己的口言说汉语,以自己的手书写汉字,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续写中国现代文明,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发出只属于汉语的那历久弥新而抑扬顿挫的声音。
  
  (本文为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2010年度教研立项课题“我院《大学语文》教材与通行教材特色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陈洪主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新颖主编:《大学语文实验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崔际银主编:《大学语文·前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张强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基础课部 301811)

母语.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