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29

[ 王雪 文选 ]   

集百家之歧解 汇众说于一书

◇ 王雪

  2011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曲阜师范大学高尚榘先生主编的《论语歧解辑录》(以下简称《辑录》)。此书规模宏大,约110万字,汇集了从汉代至今诸家在《论语》注解上的分歧,针对这些分歧,编者以“辑者案”的方式判定是非,抒以己见。整部书没有浮躁夸饰的文字,没有长篇大论的叙述,有的只是“无一字无出处”的客观资料汇编和审慎而富含精见的案断。
  随着国际社会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关注的热情不断高涨,对《论语》的研究又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原典疏证和经典解读类著作不断涌现。细数中国历代对《论语》的解读,可谓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到底该如何理解《论语》的“微言大义”,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历数不同时代的相关作品,比较互参,举证各家之说,以求接近孔子思想的原貌的。
  关于《辑录》的意义和价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这样概括:“本项研究思想政治导向正确,选题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把从汉代至当代有关《论语》诸章解释的分歧汇集起来,为后人学习《论语》提供方便,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专家们在评价意见的最后又强调了一句:“具有久远的价值。”体味专家的评语,笔者欲就《辑录》的价值和特色谈谈观感。
  首先,《辑录》所汇集的资料丰富可靠
  有关《论语》诠释、研究的资料不胜枚举,这些资料除有专著的形式外还散见于历代的《论语》研究文章中,想要全部列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进行一定的取舍。这部书从数百种《论语》注释专著、数百篇《论语》研究文章中摘取歧解材料,甄别筛选,汇集为一书。这些经过精心选择编排起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实的庞大资料库。
  《论语》原文仅约一万五千字,而这部《辑录》汇集歧解材料多达百万字。有些较难理解、争议较大的词句,如《述而》篇第七章的“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语,辑录了汉郑玄《论语郑玄注》、晋江熙《论语集解》、唐韩愈《论语笔解》、宋邢昺《论语注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宋翔凤《论语纂言》、黄式三《论语后案》、今人南怀瑾《论语别裁》、杨润根《发现论语》、林觥顺《论语我读》、何新《论语新解》、刘兆伟《论语述要》、杨佐仁《论束脩》(论文)、日本学者丰干《论语新注》、昭井一宅《论语解》等十几人的不同解释。此语关乎孔子招收学生的标准、要求,很多人关注,很多人解释,歧解纷纷。《辑录》将众多分歧按时代及成书先后有序地分条排列,详细注明出处,既便于观览,又便于征引。
  再就《辑录》收书时限而言,远远超出了以资料见长的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等,仅与成书较晚的程书来比,亦超出它七十余年。这几十年间,《论语》研究领域出现了多种名著,如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钱逊《论语浅解》、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等;尤其是近些年,在全球性“《论语》热”的影响下,我国学者潜心儒学研究,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论语》研究专著,如李泽厚《论语今读》、金池《论语新译》、黄怀信《论语新校释》、金知明《论语精读》、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何新《论语新解》、杨朝明《论语诠解》、孙钦善《论语本解》等。专著而外,《论语》研究论文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专著和论文,精辟的阐释,新颖的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儒学研究。这些可喜的新成果,被《辑录》悉数囊括。从收书时限这个角度来讲,《辑录》接续了前人之作,弥补了前人之缺。研读者欲饱览《论语》历代歧解资料,唯有此书。
  此外,本书汇辑的《论语》歧解材料准确可靠,极具征引价值。以往以汇集《论语》注解研究材料见长的著作,如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等,都存有任意删改、不忠实原著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文献价值。该书采摘歧解材料,则以严格照录原书为基本原则,且十分重视善本的选择。实在找不到原书的,方转引他书。校对严谨,极少讹脱。
  其次,《辑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要进行学术研究,就要先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部书辑录了自汉至今的有关《论语》一书的各种歧解,就等于把《论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全部地反映了出来。研读者看到这些问题,能激发出研究热情,会分析、探究以至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公冶长》篇的:“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是孔子严厉斥责学生宰予的一句话。关于“昼(晝)寝”,梁武帝萧衍视“晝”为“畫(画)”字,认为“畫寝”是“绘画寝室”(引自马国瀚辑《论语古注·论语梁武帝注》;清代朱亦栋《论语札记》也主此说)。梁朝皇侃《论语义疏》解“寝”为“眠”,认为“昼寝”即“昼眠”,也就是白天睡觉。到底是白天的什么时候(具体时间)睡觉?有不少人在探究:清代江声《论语竢质》认为“古人鸡鸣必起,……宰我盖天明而后起,方其未起之时早已昼矣,故曰昼寝”。看来,江声是以为宰我早晨起床晚,睡懒觉。今人萧民元《论语辨惑》认为是“白天上课打瞌睡,表示夜生活不正常”。杜贵晨在《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上发表专文《“宰予昼寝”新解》,认为宰予昼寝“不能笼统说‘白天睡觉’”,“‘昼’特指‘正昼’即正午,……‘昼寝’其实是睡午觉”。关于“粪土之墙”,清代黄式三《论语后案》解“粪土”作“埽弃之土”;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粪土犹言秽土”;今人乔一凡《论语通义》解“粪土为湿土”;黄怀信《论语新校释》解作“污秽肮脏之墙”;张诒三《“游必有方”和“粪土之墙”正解》认为“‘粪土’当为‘剥落泥土’”。面对这些纷争,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定会产生探求正解的想法,这就激发了《论语》的研讨热情。诚然,很多问题大都是在广泛讨论的过程中得以解决的,这也正是该书编纂者的目的:“摆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见《辑录》“前言”)
  该书对歧解材料依时代先后罗列。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论语》研究著作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学术,通过本书,能够使读者清楚地掌握整个学术流变的过程。比如汉代主要摘录的是马融、郑玄的著作,这就能反映出今古文经学的一些情况;再有后来何晏、王弼的著作,能体现出魏晋玄学的特征;之后还有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的时代烙印。了解了这些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于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最后,谈谈《辑录》的特色
  《辑录》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著作。前人一些有关《论语》“集解”、“集注”、“集释”类的著作,在汇集注解材料时,无论注家观点同异,多一并收录;有的只选择与己观点一致者。而《辑录》独出心裁,专事汇集历代不同的解释。这样做,从内容上讲,能充分反映出《论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形式上讲,学术界会感到这样的选题和汇集的材料新颖,对《论语》研读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再者,《辑录》排列材料的方式也较前人有很大的改进。前人以汇集材料见长的著作,排列材料的顺序有的按经、史、子、集,有的按自定“考异”“考证”“别解”“余论”“发明”等类别,不断句也不分段,密密麻麻地抄、印在一起,令人读之颇费精神。而《辑录》只按时代先后排列歧解材料,条理清晰、秩序井然。如:
  《雍也》: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汉·孔安国:佞,口才也。祝鮀,卫大夫,名子鱼也,时世贵之。宋朝,宋国之美人也,而善淫。言当如祝鮀之佞,而及如宋朝之美,难矣免于今世之害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30页)梁·皇侃:言人若不有祝鮀佞,反宜有宋朝美,若二者并无,则难免今世之患难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30)
  元·陈天祥:盖夫子疾衰世之风,习口舌之佞而为谄谀,饰容貌之美以为淫乱。不为祝鮀之佞,必为宋朝之美;不为宋朝之美,必为祝鮀之佞。二者为世之患不能免除,故曰“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也。(陈天祥《四书辨疑》卷四·12页)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注释]不有——这里用以表示假设语气,“假若没有”的意思。(杨伯峻《论语译注》60页)
  李泽厚:孔子说:“没有祝鮀那样的尖嘴滑舌,没有宋朝那样的美丽容色,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恐怕是很难避免灾祸的了。”(李泽厚《论语今读》114页)
  傅佩荣:不重视祝鮀的口才,却重视宋朝的美貌,卫国在当时各国争强的形势下,恐怕免不了灾祸了。(傅佩荣《解读论语》99页)
  金知明:[注释]人们不是说卫大夫鮀有口才,便是说宋公子朝有漂亮的容貌;“不有……而有……”,一种句式,义为“不是……便是……”……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难啊不让(它)出现在当今社会上。(金知明《论语精读》72页)
  (为节省篇幅,展示的这些材料有删减)
  在每则歧解材料下,《辑录》编纂者还以“辑者案”的方式,撰写了表示“己见”的案语,这也可谓一大特色。比如上面展示的这则歧解,《辑录》编纂者认为各家解释都不符合孔子原意,故写出了这样的案语:
  祝鮀,卫大夫子鱼,以佞谄获宠于灵公。宋朝,宋公子,以美色善淫获宠于灵公夫人南子,《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记载有宋朝因美色而惹起祸端的事件。孔子认为,卫国不仅有祝鮀之佞,而且有宋朝之美,既然国君夫妇宠爱这类人,当今之世受其祸害是难免的了。欲解通本章,关键在于对“不有”、“而有”的理解。“不有”,即“不仅有”;“而有”,即“而且有”。“而”表递进,犹“并且”。前人解“不有”为“没有”,解“而”为“及”、“反”、“与”、“却”,皆牵强难通。孔子列举危害今世的两种恶行,为卫国担忧,并非是孔安国所说“当如祝鮀之佞,而及如宋朝之美”、邢昺所说“若不有祝鮀佞,反宜有宋朝美”、杨伯峻所说“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之意。两种不良现象,孔子皆担心,绝不是希望两项都具备,或必须具备其中一项。
  案语大都不做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十分审慎,没有盲从妄断也不求标新立异,而是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出中肯而符合《论语》文意的评价。
  笔者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仿佛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娓娓叙述他的过往,给后人以警示和借鉴。然而,因为历代解读《论语》者甚多,有的客观,有的只凭主观,有的受时代或学风的影响,有的出于政治目的,各以各自的理解,把《论语》解释得五花八门,令我们广大初读《论语》者无所适从。《论语歧解辑录》的出现,既可使我们了解诸家分歧,又可让我们领会《论语》真义,还能激发我们的研讨热情,引导我们走上研究之路,实为一部值得研读的好书。
  
  (王雪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集百家之歧解 汇众说于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