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61

[ 刘善华 文选 ]   

口语表达的心理因素分析

◇ 刘善华

  摘 要:口语表达是人们通过口语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语言是人脑的一种特有功能,在口语表达中,要科学用脑。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成功的口语表达在训练思维的同时,还能培养人们自信、积极的心态。
  关键词:口语表达 心理 分析
  
  口语表达是人们通过口语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语言表述活动。人们利用语言来传情达意、互相交流,达到了解和沟通的目的。人在进行社会交际时,应该清楚怎样的语言话题适合交际的需要,要做到积极自信、表达自如。在口语表达需要的综合素养中,心理素养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以下着重分析影响口语表达的心理因素。
  一、口语表达的生理机能——脑科学
  语言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人脑的一种特有功能,随着人脑的成熟,人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在口语表达过程中,语言所反映的是具体生活,不只是知识的编码传码,它常常伴有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而这些功能主要在右脑上。所以,口语表达需要左右脑的协调配合,既要以“学术性”的左脑为主,又要活化“艺术性”的右脑。有人说:表达好,勤用脑;表达活,左右脑配合;表达久,大脑健康不用愁。也就是说,在口语表达中,活跃脑细胞是基础,开发左右脑能量是关键,科学用脑是保障。
  二、口语表达的智力因素——感知、思维力
  口语表达是人际交往中双向交流、直接沟通的活动,是一个细致入微、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把语言表达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萌发阶段:因某种情境迫切需要触发语言交际的动机;孕育阶段:动脑筋思考,使内心语言形成表达序列;表达阶段:把内在语言化为外在的口语。在此过程中,敏锐的感知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感知是指人对语言的感悟、认知和反应能力。当某种事物出现在眼前或某种意念产生于脑海时,能否快捷地找到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并将其连贯有序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感应能力。口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凭借对语言的直觉和敏感,快捷地解析语义,进行语言编码,就是表达和接收信息。从信息加工的过程来看,这个过程的传递和反馈模式是:说话人编码→传码、接码→译码再编码→传码;听话人接码→译码、编码→传码再接码→译码。编码的过程是说话人积极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把旧有的知识、经验、道理用一定的词语,按一定的逻辑规则通过一定的感觉和习惯快速组织并表达出来。接码的过程是听话人的听觉器官接收到说话人发出的声音信号,立即通过听觉传导神经把这些声音信号传到大脑的言语听区。译码是指当听话人通过听觉传导神经把听到的声音信号传到大脑的言语听区时,言语听区便积极进行思维,把声音信号转换成语言句子,从而理解其意义。
  在整个口语表达过程中,语言表述的思维力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心理特点:
  第一,思维的敏捷性。交际过程是两个人或多个人面对面的口头言语交际形式,对话人都处于临场发挥状态,从思维到语言必须迅速转换,二者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就需要说话人快速从大脑词汇库中拿出词语,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造出完整的句子,然后借助发音器官的活动,清晰流畅富有感情地传达出去。这种瞬息之间的持续循环的遣词——造句——传达,就是说话——编码——传码的敏捷性。
  第二,思维的选择加工性。口语表达者总是要传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无论表达什么,都必须借助词语、句式、语气等,而这些又不是任捡一个或一种都能准确表达的。这就必须加以“选择”,即说话人必须从大脑储存库中“选择”准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合适的语气。这就是编码的“选择性”。但是,“选择”出来的东西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要想准确地表情达意,需要大脑“编辑师”把这些材料按一定的规范编辑成一个个表意句子才能传达出去,这就是编码的“加工性”。在口语表达过程中,表达者的选择、加工能力愈强,接收者的选择、加工强度愈小。
  第三,思维的灵活性。口语表达必须有较强的口语应变能力。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角色时时互换,说的一方发出信息时,一边要听,一边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对话题是否感兴趣,对信息是否理解,对意见能否接受。成功的交谈者善于快捷地把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话语,使表达更好地为交际服务。这种口语应变能力就表现出了表达者思维的灵活性。一次在香港选美赛上,评委出的题是:萧伯纳和希特勒,你会选择谁作你的终身伴侣?小姐从容地答道:“希特勒,如果我跟他结合,我会用我的品德、智慧和行为去感化他,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评委对她的回答非常满意,给了她高分。一般思维下人们会选择萧伯纳,而这位参赛小姐思维灵活、求异求新,回答高人一筹。
  三、口语表达的非智力因素——自信、积极的心态
  口语表达是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活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面对朋友、熟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是一旦面对陌生人,尤其是在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陌生人面前,马上就变得语不成句,结结巴巴;有的人在日常交往中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可是在比较严肃庄重的场合就吞吞吐吐、辞不达意。原因之一在于其心理因素对思维能力的干扰,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与他心理素质的好坏成正比。口语交际中强调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人的心理承受力。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口语表达成功的必要条件。
  会说话的人表现为多种:有的是言之有物,实为心声;有的是科学逻辑,井井有条;还有的嬉笑怒骂,四座皆春;也有的片言偶发,快如霜刀。不管哪种情形,自信是口语表达成功的第一秘诀。
  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有羞怯、害怕心理的。实际上人在幼小时大都是天真活泼、敢于和乐于自我表现、与人交流的。但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过多接受了老实听话、个性弱化的教育,就会经常产生消极被动和循规蹈矩的心理,逐渐形成一种过度迄求安全感、不敢冒风险的自卑心理和羞怯习惯。应该说,影响口语表达的根本问题是心理态度问题,在口语表达中,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表达成功的前提。
  克服心理障碍必须在口语表达训练中完成,心理训练的要领在于根据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做积极的心理调节:
  直接暗示法。有人称直接暗示为“镜子技巧”。一些教师、企业家、律师、演讲家在出去讲课、演讲或参加社交活动时,先对着镜子修饰一下自己的容貌,然后自信地凝视着自己的形象大声说几遍:你今天一定成功!最后精神焕发地跨出家门。这种做法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肯定的潜意识会帮你克服自卑与胆怯,增强自信心。
  联想求同法。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是避开现实中的差距,通过联想找出双方的共同点。比如,在口语比赛中发现有强大的对手,绝不要自卑地认为“我的普通话、风度都不及他,我多么无能呀!”而应该这样想:“他能这样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许开始还不如我呢。马克思欣赏这样一句格言:‘你所以感到伟大高不可攀,只因为自己跪着。’如果我站起来,绝不比别人矮半截。”
  交叉比较法。有自卑与自傲心理的人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比较法。自卑者要找出自己的长处与对方的短处比,然后想:“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扬长补短,我也会超过他。”自傲者要找出自己的短处对比别人的长处,然后想:“我这方面不如A,那方面不如B,哪里值得骄傲呢?”
  另外还可以利用冥想,扩展心境。明治年间,日本相扑大师大波请教禅师白隐不怯场的方法。白隐让大波设想自己不再是怯场的相朴手,而是横扫一切、吞噬一切的巨浪,于是大波坐阐冥想,后果然成功。训练者可选择一切有力量的宏阔之物作为冥想物,以扩展心境,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力量。还有一些具体做法,如深呼吸,以调节脉搏,稳定情绪;利用身体言语表露出来的信息,如饱满的精神状态、大方的服饰、微笑等,给自己以信心。
  积极的心态要求当事人对口语交际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投以极大的热情。有兴趣,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在听话和说话过程中,全神贯注,自动地调节自身的各部分器官,突破心理障碍,敢于和乐于自我表现和与人交往,逐步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我们常说的艺高人胆大,也可以反过来说——胆大人艺高。总之,在快节奏、高效率、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口语表达要做到:心态积极、热情主动;敢于表现、增强信心;当众讲话、乐于善于交流。
  
  参考文献:
  [1]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林崇德.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树荫.你会说话吗[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
  [5]刘伯奎.教师口语训练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刘善华 河北保定学院中文系 071000)

口语表达的心理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