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志雄的专著《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将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相融合,在批评与理论之间开拓出新的研究视域;同时作者还从精神维度出发,寻找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承续与变更,探究、分析网络文学中优秀作家、作品所内蕴的人文价值,从而在文学史中对网络文学做出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网络文学 人文精神 文学批评
从九十年代初在网络上萌发以来,网络文学越来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滞后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学术界对网络文学抱有成见,对其艺术价值缺乏有效认知,以及既有理论规范与网络文学的现实生存形态间的不相适应,应该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索与网络文学形态相吻合的新的理论规范,建构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当前网络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周志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以下简称《风景》)正是针对这些难题来进行研究的。该书将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相融合,在批评与理论之间开拓出新的研究视域;同时该书还从精神维度出发,寻找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承续与变更,探究、分析网络文学中优秀作家、作品所内蕴的人文价值,从而在文学史中对网络文学做出准确的定位。作者的这些努力无疑为网络文学研究开拓出了一方新的空间,构建起一道别样的风景。
一、研究视域的拓展
网络文学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文学样态,时至今日它仍然处于不断蓬勃壮大的发展期。网络文学的这种当下性和现实感给研究者冷静、审慎地把握其内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带来了一定困难。另外,网络世界还具有虚拟化、多元化、平面化的特点。网络为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自由写作”、“自由发表”的文学空间,网络作家可以比传统作家更加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渴望,个性化、多元化也就成为网络文学的突出特征。这一切都使得网络文学呈现出丰富繁杂、面目模糊的形态,也使得网络文学研究困难重重。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复杂性是我们不曾遭遇的。其复杂性既来自网络文学独特的创作形式与生存环境,也来自于我们固有的评价标准和思维方式与网络文学现实状态间的巨大落差。如果说,此前的学者多从文学理论层面总体追问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审美范式、文化内涵等问题,而对一些重要的网络作家、作品重视不够,那么该书作者则把研究重点放在对重要的网络作家、作品进行解读上,它承担起了从文学批评角度阐释网络文学独特文学价值的重任。
对于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理论界向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同者认为,网络文学给了作者真正的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给日趋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它从现有的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为文学开拓了另一片新天地;否定者则认为网络文学过于自由的创作形式,为个人肆意宣泄情感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导致作品中人文精神的失落,文学作品应具有的责任感和审美感匮乏。面对网络文学这一复杂的研究对象,作者清醒地意识到在整体性趋于瓦解和碎裂的网络中,对任何一个作家或者一部作品做孤立的价值评析,无论是简单的肯定还是武断的否定都是不可取的。要想对网络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有一个准确客观的价值判断就应该追本溯源,把其放在历史潮流中,从它产生发展的具体环境与过程着手,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其本真面目。
正是出于这一认识,《风景》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批评阐释之前,先用整整一半的篇幅对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了详尽的追踪梳理和描述阐发。作者接受了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即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艺术品本身、生产者、接受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界定和评价文学活动意义、价值的重要因素。受这一理论的影响,《风景》的作者在笼统叙述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别从网络文学的生成环境、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网络文学的接受过程以及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归纳,极为准确地描绘出网络文学的现实处境和隐含的希望,这就为进一步准确评价网络文学中的具体作家、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作者的研究既弥补了当前网络文学研究中对于网络文学个案研究的薄弱,同时又把个案研究建立在对网络文学整体生存环境的准确把握上。作者使个体与整体相映衬,在批评与理论的融合之间开拓出一片全新的网络文学研究的空间,真正做到了宏阔的历史视野与精到的文本分析相融合。
二、价值维度的建构
作为电子化技术催生出来的全新的文学样态,网络文学使得文学的存在方式、功能模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异。当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教育背景和艺术素养的网络写手们汇聚在一起,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时,作品发表和传播的便捷使这些写手可以轻易地摆脱资金和物质基础的困扰而自由地倾诉自己的心情。同时署名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为网络写手们进一步营造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创作氛围。这些都使得“手稿时代”作者们严肃、执着的创作心态和纸质作品因纸张发黄变脆而产生的历史感,随着文学创作的完全自由化而逐渐消失了,从而使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后现代语境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网络文学作品带上了鲜明的“后现代文化”的烙印。如果说以往的网络文学批评多从后现代话语体系或大众文化角度入手,强调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与叛逆,那么《风景》的作者却没有简单地把网络文学看作是传统文学的对立面,他发现“网络文学”与“精英文学”并不是彻底绝缘的,有时网络文学与非网络文学的区别并不明晰,而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网络文学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反叛与解构是不彻底的,在其思想深层依然有对传统精英文学的借鉴与效仿,依然蕴含着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因此作者力图突破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而从精英文化的角度入手去寻绎网络文学在放纵、解构的表面背后所蕴藏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从精神维度入手对网络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作出新颖独特而又客观公正、富有说服力的细读、评说。
站在人文主义的精神立场,作者对网络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发掘和肯定。在他看来,以感官化、平面化、娱乐化为主要特点的网络小说,内里却不乏对人性的深度探究和拷问,这种探究和拷问主要表现在对情感纯真与温馨的向往以及对精神高贵与自由的追索上。在网络小说情爱叙事的基本模式中,在心理悬疑小说和玄幻小说中,作者都看到了网络文学对人性恶的拷问,对青春和成长的困惑,以及对宿命的生存性追问。这些困惑与追问既灌注着作者个人的生命意识,又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使网络小说带上了很强的现代哲学意味。甚至那些以夸张、戏谑、搞笑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学语言,字里行间其实也夹杂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警句箴言,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们往往在嬉笑怒骂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索。作者认为所有这些都使网络文学突破了单纯的娱乐化倾向,在悦心快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价值承担。也就是说,虽然网络文学在价值追求上与传统文学有一定的区别,可是这种区别更多地表现在两者对社会政治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而传统文学对人性的思考与追问并没有被网络文学所彻底摒弃,甚至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还在颇为严肃的精神追问中达到了一定的哲理高度。
与此同时,《风景》的作者对网络文学的美学价值也予以了充分肯定。在他看来,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们大多有着较好的艺术功底,他们的写作为文坛提供了“新鲜的写作经验,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赢得了生机”。作者认为,首先网络文学以其轻松有趣、幽默戏谑、鲜活亲切的语言风格和文本形态为读者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愉悦快乐的阅读效果,这与“载道经国”的文学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好似一股清新舒爽的风,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其次,网络文学创作的虚拟性、自由性和狂欢性也为创作者们想象力的培养与表达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从而使富有想象力成为网络文学又一突出的艺术特征。同时作者还特别强调指出,“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素质,作家想象力的贫乏曾被一些批评家视为中国当代作家最大的问题。”因此多姿多彩、新颖绮丽的网络文学恰好可以作为对精英文学的发展补充,因此,作者对网络文学中丰富、奇异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之,在作者看来,虽然网络文学的零散化、游戏化叙事的确消解了一些以崇高、悲壮、厚重为主要特点的传统的道德规范与美学意识,但是在娱乐、时尚、游戏的表面背后,网络文学其实也有对传统人文精神和美学观念的继承与沿袭。虽然随着“中心化”的话语权威被解构,文学话语权彻底回归到民间,网络文学表现出娱乐化、媚俗化倾向,可是同时人们也可以以最自由、平等的姿态表现最“真我”的生命底色,文学也真正实现了返璞归真。作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学有宣泄自我、取悦读者的倾向,就简单地将其斥责为“浅薄、无聊、低俗、矫情”,其实许多网络文学作品并不乏严肃的精神追问和很好的艺术表现力。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所以作者站在价值建构的立场对网络文学进行了解读。他力图纠正当代“精英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傲慢与偏见,在大众与精英相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评价标准。最终作者认为网络文学大多是通俗文学,但又不是传统的通俗文学。它在拥有轻松、好读等传统通俗文学职能的基础上,又在思想观念及艺术格调等多个方面对传统通俗文学的内在品质进行了提升。也正是这种提升使网络文学真正带动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基本没有通俗文学位置的状态,从而在逐步地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当然作者也没有过度夸大网络小说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他指出网络文学毕竟是多元的,其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而且网络文学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它在丰富发展了文学的艺术样式、表现形态之外,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网络小说所达到的精神深度和带给读者的震撼与文学大家的作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是丰富多彩的,文学批评也应该是异彩纷呈的。尤其对网络文学这样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我们理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其进行批评与阐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其新异性的发展现状和多元化的存在形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网络文学不断地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学理应得到文学评论界足够的重视。我们相信作者试图寻找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承袭和联系,以更有效的文学批评话语对网络文学进行解读,从而在文学史上给网络文学以准确的定位,这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将是不无裨益的。
(丛坤赤 山东济南 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 25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