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宋时期,鹧鸪意象频出,主要用于布景衬托、绘声传神、寄寓象征和抒怀表意。鹧鸪意象寓意有贬谪失意、两情相悦、闺怨哀思、思乡恋家、伤春惜春、友朋离别、伤时忧国、隐居退隐、闲情逸致等。
关键词:唐宋 鹧鸪 意象
意象是诗词创作构思、表情达意的核心,意象的选取、组合、呈现,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旨趣和创作心态,影响着诗歌的整体风格和审美情趣。在众多的诗词意象中,鹧鸪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人们借鹧鸪意象构境造景,抒情表意。据统计,《全唐诗》中有含“鹧鸪”意象诗约128首,《全唐五代词》中含“鹧鸪”意象的词约10首,《全宋诗》有“鹧鸪”意象诗约172首[1],《全宋词》约有近40首;运用鹧鸪意象的诗人词人,唐代有70多人,两宋有110多人。唐代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柳宗元、刘长卿、韩愈,宋代秦观、黄庭坚、苏轼、辛弃疾、陆游、王安石等著名诗人词人均有含鹧鸪意象的作品流传下来。运用鹧鸪意象的诗词创作队伍庞大,作者身份各异。鹧鸪意象在唐宋时期大放异彩,现将唐宋诗词中鹧鸪意象的运用、鹧鸪意象的意蕴及唐宋两代鹧鸪意象的差异等相关情况考述如下。
一、唐宋鹧鸪意象的运用
鹧鸪意象寓意丰富,意象个体异彩纷呈。人们对于鹧鸪意象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布景衬托、绘声传神、寄寓象征和抒怀表意几个方面,用于增加诗词的表现力。
其一,鹧鸪意象用于布景烘托,渲染气氛。人们运用鹧鸪意象进行气氛渲染和环境烘托,增加气氛,加强作品的感染力。诗人为了实现表情达意的需要,常用鹧鸪意象来给诗词营造场景,烘托气氛。如温庭筠《菩萨蛮》中有“双双金鹧鸪”,女主人公沉浸在个人的哀怨之中,但个中情感不好表达出来。这时词人就把鹧鸪派出场了,把一对鹧鸪呈现在女主人公的视野里,与形单影只的女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派伤感的词境就被营造了出来。又如常建《岭猿》:“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该诗以“鹧鸪飞”造景,烘托怀乡之思。黄庭坚《李宗古出示谢李道人苕帚杖从蒋彦回乞葬地》其二:“因病废棋仍废酒,鹧鸪鹦鹉伴清闲。”该诗“鹧鸪”、“鹦鹉”并出,作为两个景物部件,营造出了清闲的生活情境。
其二,运用鹧鸪意象,使诗歌绘声绘色。这主要体现在鹧鸪意象的拟声词的运用上。鹧鸪啼的拟音词有“行不得也哥哥”、“懊恼泽家”、“钩辀格磔”等。在一些诗词中作者常运用这些词来代替鹧鸪意象。这些拟音词读起来接近鹧鸪的啼声,在诗词中运用它们,能使诗歌绘声绘色,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如孙观正《九禽言》其七:“行不得也哥哥,途远山高奈何。”刘学箕《七禽咏·行不得哥哥》:“行不得,唤阿兄。”“行不得”,仄声居中,形成高低跌宕之音,悦人耳目;“懊恼泽家”四个字,仄平响应,抑扬顿挫;“钩辀格磔”,平仄接替,扬中有抑,像是鹧鸪的啼鸣,给作品带来了声音的质感。如韦庄《鹧鸪》:“懊恼泽家非有恨,年年长忆凤城归。”洪咨夔《七言绝句》:“钩辀格磔鸟呼晚,勃窣媻姗人试寒。”仿佛有一只鹧鸪在歌唱,传递着鹧鸪的神韵。
其三,运用鹧鸪意象来表达象征意义。前文对鹧鸪意象的寓意已作讨论,鹧鸪被赋予了人们的许多普通情感。在诗词中,人们常借助鹧鸪来表达委婉含蓄或不便于直接阐发的情感或思想。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山深闻鹧鸪”一句,用鹧鸪象征北伐不得、朝廷偏安一隅的状况,含蓄而深沉。王安石《春日席上》:“今日樽前千万恨,不堪频唱鹧鸪辞”,词中的“鹧鸪”不是禽鸟意义上的“鹧鸪”,而是以“鹧鸪”为名的歌曲。从直接的意义取向上来说,它不是那个啼叫的鹧鸪鸟,但是“鹧鸪”二字还是给人以“行不得也哥哥”的形象展现,所以是“不堪频唱”。此中“鹧鸪”象征着离愁的怨恨。
其四,运用鹧鸪意象来表达抒情主人公的心理。人们借助鹧鸪意象丰富的寓意来表达自己不同的心理。如强至《送评事十九叔入秦》:“唯余播迁客,只伴鹧鸪飞”,揭示的是遭贬失意的心理;华岳《春闺杂咏·寄书》:“欲识相思谁最切,泪痕令作鹧鸪斑”,流露出相思深切的心理;顾夐《河传》中“鹧鸪相逐飞”则是男欢女爱的快乐呈现。
二、唐宋诗词中鹧鸪意象的意蕴
鹧鸪意象出现较早,但在诗词中的出现时间却较晚。唐宋时期,鹧鸪意象诗词很多,第一篇鹧鸪意象诗,经笔者考查当是宋之问《在荆州重赴岭南》一诗,写于作者遭贬谪失意之时,有着浓重的贬谪伤感、思乡恋家的情绪,鹧鸪意象中“其志怀南”的特征被放大,成为鹧鸪意象中重要的寓意指向。当然,鹧鸪意象的寓意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重意义指向。
其一,寄贬谪失意之情。鹧鸪意象在唐宋时期的初次出现就是与贬谪者一起的。宋之问《在荆州重赴岭南》:“还将鹡鸰羽,重入鹧鸪群”;沈佺期《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愿陪鹦鹉乐,希并鹧鸪留。”宋沈二人原居长安,后遭贬流放,从权力中心的繁华胜地来到人烟稀少的荒凉偏远之地,心理落差极大,内心充满苦闷,失意的情感借助鹧鸪这一意象充分地展示了出来。李嘉佑《送评事十九叔入秦》:“白露沾蕙草,王孙转忆归。蔡州新战罢,郢路去人稀。谒帝不辞远,怀亲空有违。孤舟看落叶,平楚逐斜晖。北阙见端冕,南台当绣衣。唯余播迁客,只伴鹧鸪飞。”“人稀”、“空”、“孤舟”、“落叶”烘托出“迁客”的孤寂,唯有鹧鸪相伴。贬谪者的失意情感由此可见。韩愈《杏花》:“鹧鸪钩辀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二年流窜出岭外”、“才开还落瘴雾中”传达出诗人客居岭外的人生伤感。
其二,写男女相悦之情。这一点主要来自鹧鸪相对啼的特性。鹧鸪有“多雌雄对啼”的特性,在人们看来,有青年男女相悦之意味,因而一些诗词中的鹧鸪意象意义就指向了男女两情相悦。如五代时顾夐《河传》[2]中“鹧鸪相逐飞”;李珣《菩萨蛮》:“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皇甫松《竹枝》:“槟榔花发鹧鸪啼,雄飞烟瘴雌亦飞。”雄飞雌从的鹧鸪如同鸳鸯一样被赋予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成为了男欢女爱的代言。
其三,托闺阁之愁怨。从最初词人王建《宫中调笑》“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和张籍《湘江曲》:“送人发,送人归,白茫茫鹧鸪飞”在词中借助鹧鸪表达离别相思之情后,鹧鸪意象就跟抒发闺怨结下了不解之缘。秦观的《梦扬州》:“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表现的是对青楼女子的思念之情,鹧鸪声声凄苦的叫声似乎在提醒情郎“行不得也哥哥”,更增添了相爱之人的离愁别绪。陈德武《望海潮》、谢无逸《千秋岁》、无名氏《浣溪沙》,都是“闺怨”,凸显了孤独寂寞但又多愁善感的艺术形象。
其四,寓人生漂泊寂寞之思,述思乡恋家之情。词人利用鹧鸪“飞但南”的习性,把鹧鸪从闺房中呼唤出去,用于表达思乡恋家之情。想念家乡,想念亲人,对于游子来说成了无法排遣的愁绪,听到鹧鸪的啼叫“行不得也哥哥”,更是愁绪难解,思绪难平。如李珣《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辞典》中评介说:“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乡处,客路风雨,又值春事阑珊,又是不得不思乡之时。野渡凄寂无人,不堪鹧鸪之啼矣。”切中肯綮。出门在外的人,形单影只。虽有仗剑天涯的豪情,但内心深处的寂寞是挥不去的,放松的方式就是以诗词来表现,途遇的鹧鸪正好成为了他们的情感载体。如艾性夫《古驿》:“旧时邻曲各东西,野蔓荒藤压树低。过尽路牌无客影,一冈秋雨鹧鸪啼。”“野蔓”、“荒藤”,旷无人迹的山冈,秋风飘零,鹧鸪声声,带给诗人的是无尽的悲凉和寂寞。
其五,感叹时光流逝之无奈。词人们感情的细腻和敏感使得他们看到春色渐退就升起伤春惜春的情绪,鹧鸪的叫声更增添了词人的无限伤感,于是鹧鸪的形象又和岁月流逝联系在了一起。汪晫《鹧鸪词·春愁》:“只是鹧鸪三两曲,等闲白了几人头。”在鹧鸪声中,时间悄无声息地溜走,不禁让人感叹时光匆匆。赵长卿《浣溪沙》“薄暮归吟芳草路,落红深处鹧鸪声。东风疏雨唤愁生”。落叶飘零鹧鸪啼,似乎是在感叹时光的流逝。段克己《渔家傲》更是写得直白明朗:“芳草澹烟江上路。鹧鸪声里斜阳暮。风外榆钱无意绪。空自舞。如何买得青春住。”什么东西能够买回青春,如何才能留住时间呢?诗人的疑问包含了对光阴飞逝的无奈。
其六,寄伤时忧国、家国兴亡之思。在扩大鹧鸪意象寓意方面贡献较大的有辛弃疾和文天祥。辛弃疾通过鹧鸪的叫声把其与国家的命运牵系在了一起,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听到鹧鸪的叫声,就让人联想起山河破碎,骨肉分离,从而升华了鹧鸪意象的内涵,拳拳爱国之心可见。《鹤林玉露》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这是辛弃疾感国事而无助的巨大悲痛,也是当时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的巨大悲痛。文天祥则借鹧鸪表兴亡之感,如其《雨雪》:“江云愁万迭,遗恨鹧鸪啼”,“山河破碎风飘絮”之哀凄毕现。又如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越王已不见,金戈铁马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春草和鹧鸪,兴亡之感彻骨。
其七,述世路艰辛之苦。人活一世,难免遭遇艰难困苦,风雨坎坷,这些人生的不如意在诗人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一定的情况下,诗人会借助某种载体运用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时常借鹧鸪意象的凄苦指向来述说世路的艰辛。如胡仲弓《世路》:“不是哥哥行不得,只愁世路有风波。”不是不想走,而是世路风波不断,让人难行,凄风苦雨相伴,还有鹧鸪行不得的啼唤,更增加了行程的孤寂和艰难。陈某《偶成》:“出门世路皆行险,只好山林听鹧鸪。”邓剡《郊外即事》其一:“勿听鹧鸪行不得,云山深处路尤长。”这些诗句都是借鹧鸪感叹世路的凶险。
其八,托隐逸之志。宋代有一释氏群体,他们在诵经参禅之余,也写诗填词,其中部分作品,借鹧鸪意象来叙写隐逸之志。如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明举似君如未会,江南三月鹧鸪啼”;释祖先《偈颂四十二首》:“鹧鸪啼处百花香,日暖风和春昼长”;释广闻《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二:“常忆江南二三月,鹧鸪啼在深花里”。风和日丽,鹧鸪声声,百花盛开,遁隐空门不问世间事的他们安然地享受着这一切,超凡脱俗之气尽显。
其九,现闲情逸致之趣。人在忙忙碌碌的同时,还要懂得休闲,享受生活的乐趣,体味生活的情趣。现存有一些用鹧鸪意象表现闲情的词,如蒲寿宬的《渔父词》:“江渚春风澹荡时。斜阳芳草鹧鸪飞。莼菜滑,白鱼肥。浮家泛宅不曾归。”词写渔家生活的富足和忙碌,令人神往。马子严《朝中措》、谢无逸《谒金门》、李中《江南春》等也都写出了安闲恬静的生活乐趣。
由以上可以看出,鹧鸪意象的寓意指向非常丰富,失意、欢乐、哀思、惆怅等等,几乎囊括了人们的基本情感。也正是因为鹧鸪如此丰富的寓意指向,使其具有了活力,因此为人们所喜爱,将其广泛运用于诗词中,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注释:
[1]据《全宋诗》检索系统(北京大学版)统计。
[2]曾昭岷等编撰:《全唐五代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53页。
参考文献:
[1]张淑珍.唐宋词中鹧鸪意象流变考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3).
[2]牛景丽,何英.鹧鸪声声总关情——小议古典诗词中的“鹧鸪啼”意象[J].名作欣赏,2007,(12).
[3]薛吉辰.古诗词中的鹧鸪意象[J].中学语文,2005,(18).
(张传刚 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