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49

[ 吴清 文选 ]   

情真方为至文

◇ 吴清

  读罢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只觉气噎喉堵,半晌无语。此词被陈师道誉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初读之,心中波涛翻滚;再读之,泪眼朦胧。感叹苏轼与王弗感情真挚的同时,也被苏轼自身之真所感动,真所谓“情真方为至文”!
  一、情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是登山观海时,情感与外物融为一体,为文亦如此。内心有所郁结,情感在胸,如噎如堵,此时落笔,方可写出至情之文。想来苏轼对亡妻的感情也定如此,这已不是简单的牵肠挂肚,而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俗语说:“时间是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可在苏轼心中,十年了,还是不能忘却亡妻,十年了,还是不能拂去妻亡之痛,相思太苦太伤人,不敢思量,结果却是“自难忘”,一个“不”字,看似矛盾,但却是难以中断的思念,这种叙述的跌宕更显思妻之情的深沉。苏轼十八岁那年娶了十五岁的王弗为妻,王弗的贤淑和精明正好与苏轼的旷达和坦直相称,二人相得益彰,相敬如宾。王弗死后,苏轼把她安葬在苏轼母亲的坟墓旁,并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下了三万棵青松。苏轼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著,向所爱之人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青松长翠,情意缠绵,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天下人动容?
  二、语真
  言为心声。坦率真诚的苏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当白天苦苦思念之情没有终结时,晚上的睡梦便会给这种感情以延续的空间。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苏轼在梦中与“小轩窗,正梳妆”的王弗相遇,十年未见,百感交集,又该从何说起呢?王弗死后的这十年,正是革新派与守旧派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不断地外任,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正如后来他自己所作的一幅对联,“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人相见,“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切的一切,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何种语言在这种情景中都显得笨拙和苍白,那就让一切都溶于泪水吧!“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此景,泪眼凝望,自可读出彼此的关切与爱抚。那种气噎喉堵的感觉,在苏轼的笔下,产生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寄情于景,营造了悲凉令人肠断的环境氛围,用想象的手法写出妻子的亡灵在年年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全诗不着一情字而尽得至情,语句朴实,但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堪称千古悼亡词之魁!
  三、人真
  情真、语真,一切皆源于真人。
  苏轼,真在他的善良。每次想到苏轼的善良,笔者眼前总会浮现鲁迅笔下柔石的神态,“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吧?……”冥冥中总想为苏轼的善良作这样的一个注解。苏轼固守着“世间无恶人”的信条,因此妻子王弗时时提醒他“江湖险恶”,“人心叵测”,还在屏风后听他和客人的谈话,帮他识别客人的动机和人品。有人说,如果王弗能够陪伴苏轼一生,也许苏轼的人生道路就不会那么狼狈,而笔者要说,如果苏轼的仕途顺利了,苏轼的人生经历也就不会那么丰富了。苦难造就坚强,磨砺辉煌人生,在磨难的背后,印证的正是苏轼“上善若水”的真诚和善良!
  苏轼,真在他的坦荡。俗语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为国为民,苏轼本着“为天地立心”的原则,怀抱一颗赤子之心,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灾救孤;杭州任上修医院、筑苏堤。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都是充满诗意地生活着,用特有的“苏氏”幽默面对一切,面对着在一般人看来都无法忍受的一切,敞开他那坦荡的胸怀关心着国计民生,而这,也让他人生中黯淡的流放生涯始终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苏轼曾坦言:“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坦荡如斯,真矣!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感到,苏轼对亡妻的悼念是发自内心的非矫揉造作之语!
  情真,语真,人真,情真方为至文!
  
  
  (吴清 山东泰安宁阳一中 271400)

情真方为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