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通近代女教育家罗玉衡,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与近代文学家、女教育家姚倚云的得意门生。她曾留学日本,是南通地区最早的女留学生之一,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期间为女师的发展及南通地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的一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存在很多扑朔迷离的谜团。本文通过史料搜集和寻访,对其生平事迹及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进行了整理及考证。
关键词:罗玉衡 近代 女教育家 张謇 南通 女子师范学校
罗玉衡,女,名鸿璇,字玉衡(以字行),1898年生,江苏南通市人[1],南通近代女教育家。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先后任教于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曾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她曾留学日本,是南通地区最早的女留学生之一。南通沦陷后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师生辗转南通县金沙、上海、苏北丰利等地坚持抗日民主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担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女师的复课重建努力奔走。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国大代表,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罗玉衡被撤销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职务,后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作为一位女教育家,罗玉衡为南通教育事业特别是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与恩师张謇
罗玉衡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南通最早的女知识分子之一,她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深得师长喜爱,其师姚蕴素赞她“超群惟罗君,文质如美玉”[2]。
罗玉衡于1923年至1926年间经常去张謇家中拜访,师生相称。张謇十分关心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务与发展,指点其工作,为罗玉衡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指引了方向。
在工作上,张謇在女子师范的教育和办学方面给予了她宝贵的意见和教导。
1923年9月2日江苏南通县水利大会召开前夕,筹备会议“全县水利谈话会”于当日召开,张謇先生携罗玉衡参加了会议[3]。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月二日清明节,罗玉衡与范北强拜访请教,并作诗互赠。[3]
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謇“女师范校友会演说”:
园亭的建筑和布置,本含有美艺的意思,当然这里面就很有学术可讲究了。我前天和罗、范二位,也说过工程、美术,都有很可研究的地方。例如堆一个土阜,就有算术与经济在里面,不是任意做的……[3]
张謇对罗玉衡工作能力欣赏有加:“所有训育教务等事,悉由范、罗二生任之。窃喜吾通女界后进,有如二生其人焉。”[3]
张謇《罗生为其父母六十生日征诗》:
及门最长弁之星,投老闺闱有典型。
双笑平反儿慎法,再传婉娈女尊经。
年时对饮敷行坐,友教潜居启讲庭。
共信丛兰与丛菊,罗家花绕彩衣馨。[3]
在生活上,张謇对罗玉衡关怀备至。罗玉衡父亲六十大寿时,张謇曾赠诗以贺。《张謇日记》民国十四年(1925年):
六月十五日玉衡病。六月二十三日玉衡病愈。[3]
罗玉衡生病张謇非常关心,得知范北强对其悉心照顾后深感欣慰。
张謇《嘉范生勤事罗生之病况》:
知医儒者事,爱友古人风。
扶掖消摩外,茶汤药饵中。
情亲十年蓄,痟痒一身同。
岂独才明秀,胜男慰汝翁。[3]
罗玉衡对张謇更是尊敬爱戴。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月,张謇所养白燕暴亡,他心伤难过,罗玉衡得知后“举其素畜之双燕为赠”[3],张謇对这两只白燕喜爱异常:“昨日伤燕曾作诗,所失一个乃得两。奴子入白色然喜,云是罗生之所饷。生诵我诗知我情,怜我惆怅春风鸣。”对有罗玉衡这样的学生他感到欣慰:“我方求才遍四方,落花飞絮天茫茫。”[3]当其中雌鸟不慎坠笼死亡后,张謇“百种频啼非昨日,傍人不识主人知”[3]。1926年秋(民国十五年七月)张謇逝世,罗玉衡悲痛万分,“药铛延残喘,尚惓惓将校务商量,一息稽迟,心血自能贯终始;杖履得余闲,辄谆谆以诗文教诲,三年奄忽,悲哀庸讵间亲疏。”
二、为教育辛勤奉献
罗玉衡终身未婚,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南通的教育事业。
1.临危受命,苦心经营
罗玉衡1918年毕业后,在母校附属小学做小学教员,“辛勤事教育”“幽谷导诸生,引之迁乔木”[2],1923年任女师校务主任。1930年7月原校长许公鑑突然辞职,罗玉衡担任代理校长,1933年1月被南通县教育局正式任命为校长,这一时期女师面临着严重的经费短缺问题。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之初,张謇以实业、教育互相孳乳。学校经费一部分来自大生纱厂补助及学校基金收入,另一部分则是张謇先生及其夫人捐助的垦牧乡兴垦圩的5000亩租田以及吕四彭培耕堂捐助的垦牧区640亩学田。自改县立后,县教育局月拨经费600元,师范不收学费。张謇在世时,经费不足之数,由他筹拨,其来源除大生纱厂或筹募外,有时举债,有时乃张謇鬻字以充之。1926年张謇去世后,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南通地方实业经营状况大幅度下滑,面临接管、改组或倒闭的局面,因此,1928年大生纱厂被上海银行财团接管。之后,女师从各实业公司所得的红利拨助和专项资金补助就大幅度减少,然师范不收学费,学校资金来源减少,办学经费吃紧。在这种情况下,罗玉衡作为女师校长,积极为学校经费奔走,往返上海等地筹措资金,在艰苦时期,保证了南通女子师范的正常发展,也保护了张謇先生开创的女子师范教育事业。除此之外,罗玉衡在任期间还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推进南通女师附属实验小学的改革,为女师小教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
2.不畏艰苦,维系命脉
1938年3月,日寇入侵,南通城沦陷。罗玉衡为坚持敌后教育,带领学校江南江北辗转转移。最初迁至金沙,借金沙北川门小学为校舍,原有校舍、校具、书物被奸伪敌寇毁劫一空。后罗玉衡又带领全校师生由金沙迁至上海,租上海大通路“夏光中学”为校舍,另租南京西路“求是职业学校”校舍为宿舍。没有固定校舍,借民房上课,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日寇经常滋扰,师生需要疏散逃离,提心吊胆;日常生活亦是极端艰苦,教师食不饱腹,居无定所。
范姚蕴素《闻女师迁至丰利书以慰劳玉衡等诸弟》:
客舍遥怜诸弟子,舟车风雪正萧萧。只缘教育储才地,跋涉寒江不劳。[2]
面临种种困境,罗玉衡却依然带领女师师生坚守教育事业,其为教育艰苦奋斗、弦歌不辍的精神得到了师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正因为她的坚持,江北学生以及上海附近的女生才得以接受教育。后南通县政府迁乡,召回苏北设校,罗玉衡又带领女师于1940年迁回苏北丰利,借丰利文昌宫为校舍,另租汪家祠、徐家祠为宿舍,原学校师生返校者日益增多,学生达二百余人。1942年初夏,日寇大扫荡,学校暂时疏散,学生分散回家,女师无法继续办学,无奈之下罗玉衡离开女师,本着有教无类的方针,到日伪地区继续办教育。正是由于罗玉衡等人在战争期间不畏艰辛、坚韧勇敢,坚持教育,才维系了教育命脉,使得南通教育在这一时期得以延续、发展。
3.想方设法,延续教育
抗战胜利后,1949年11月19日,国民县政府委派罗玉衡任女师校长,接收伪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当时的女师,校舍除东、西、北三面楼房仍旧存在外,南楼、礼堂、浴室、厕所、雨路及幼稚园均被日伪拆毁,图书、仪器、标本遗失殆尽。在校生只有500余人,附属小学只有400余人。学校急需人力、物力来重建和修复。1946年4月罗玉衡首先自掏腰包,捐助南通师范学校复校,又积极宣传筹集募捐。1946年6月,罗玉衡在南通县临时参议会会议上提出:“抗战期间,本县男、女两师范及南通学院,为敌伪摧毁,校舍残破不堪,亟应兴工修建,请迅将大生余纱2300箱提拨充用。”[4]她又多次赴沪交涉,经多方奔走,女师收到由“张季直手创教养事业复兴委员会”筹拨棉纱500箱,修复校舍。此外,罗玉衡又奔走于县国民政府、国民党部以及江苏省教育厅,筹得县党部拨款及江苏省教育厅拨款300万元补助女师经费。1947年5月11日,在女师复校后第一届校友会上,罗玉衡向校友筹集募捐,女师校董会先后募拨款25000万元用于复校。经罗玉衡多方艰苦奔走,女师于1947年2月完成南校校舍修建。
另外,罗玉衡还积极致力于女师附属小学复校工作。1947年8月9日,女师举行纪念小学复校第二次筹备会议。会议议决:将纪念小学校舍改建于女师校内东侧,核定建筑费2424余万元。[4]具体经费不足部分由当时的女师校长罗玉衡设法筹措。9月纪念小学校舍修建完毕后,纪念小学正式开课,由罗玉衡兼任校长。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复校重建工程是抗战胜利后南通文教事业恢复、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南通教育事业意义重大,罗玉衡在这一时期,积极奔走,致力于两师范学校重建和复课,以及重建纪念小学,积极发展小学事业,为南通的教育事业在战后的恢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悲剧政治人生
罗玉衡一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做了错误的政治选择,她早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一直为国民党事业奔走奋斗。她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镇压,在“三·一八”南通惨案时她虽同情学生,却胁迫学生退出进步组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财政吃紧,她便克扣教职工工资。[1]解放战争期间,她拥护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甚至在解放前夕,她还在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而奔走努力。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提出的政治主张,深受群众拥护,群众基础日益深厚。南通国民党为了强化反动统治、发动内战,1946年制造了“三·一八”南通惨案。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又推行“联保切给”和“自首政策”,南通国民党孤立共产党,为了切断共产党与群众的联系,于1947年在学校积极推行“染色政策”,强迫职工学生集体加入国民党、三青团和特务外围组织。南通各个学校开始积极发展国民党员,强迫学生入党。南通女师的行动比其他学校略迟一步,也并没有强迫学生入党。女师首先在师范三年级“试点”,偷偷把国民党登记表放入学生抽屉里,校方未做任何说明和表态,也没宣传、动员和强迫学生加入,因此只有少数学生加入了三青团。解放后,在南通国民党遗留档案中女师国民党员名单竟然是全体学生,名单末尾介绍人写着罗玉衡、姜龙章。经当事人和抄写者交代及公安部门调查,认定那是一份伪造名单,系当时担任女师校长的罗玉衡为了向国民党县党部邀功,偷抄全校学生名单为入党名单。罗玉衡用这份所谓的国民党员名单向南通县国民党部交了差,似乎是忠实执行了国民政府“染色政策”。此外,这项“政绩”竟成了罗玉衡竞选国大代表的资本,她凭借这份名单当上了国大代表候选人。这次竞选更充分暴露了罗玉衡的反动面目,也使她名誉扫地。1949年2月南通解放,罗玉衡被撤销了女师校长的职务,锒铛入狱。1951年7月7日她作为省级反革命要犯被南通市公安局判处无期徒刑,在监狱中度过了惨淡的后半生。
(指导老师:王敦琴教授)
注释:
[1]参见《南通市人民政府布告》(第七二号文),1951年7月1日。
[2]范伯子著:《范伯子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张謇著:《张謇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纪事·南通师范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南通师范学校校史》(第一卷),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许彭年,孔容照著.张南通先生荣哀录[M].张謇研究中心重印,2006.
[2]南通文史资料(第2辑)[M].南通市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1982.
[3]南通文史资料(第7辑)[M].南通市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1987.
[4]南通文史资料选辑·9(南通解放纪实)[M].南通市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1989.
(王晨 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