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语是从古代汉语沿袭下来的,在结构上遗留有古代汉语的某些语法特点,词类活用就是其一。以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对汉语词汇体系中成语存在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分析,便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成语。
关键词:汉语词汇 成语 词类活用 分析
成语是指汉语词汇体系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具有结构形式的定型化和表义的整体性这两大特点。从成语的来源看,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沿袭下来,这就决定了成语在结构上遗留有古代汉语的痕迹,因此和惯用语、谚语等口语色彩较浓的语言形式相比,其书面色彩较浓。它的表义也不像惯用语、谚语等词汇形式那么直接,故在理解、运用成语时,如果仅从结构和字面上去简单处理,可能会出现与成语原意差之千里的尴尬局面。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静态时其词性、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而当运用者把这些实词运用到一个动态语言环境中时,会临时改变它的静态基本功能——词性、意义和用法,让它充当别的词类,并相应改变词的意义和用法。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成语,因其结构的定型化,使得许多成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痕迹。
本文仅从汉语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这一点作个简单概述,以期更准确地理解、运用这类成语。
具体说来,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包括数词,因为数词基本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故归于名词类)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三类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汉语中普通名词是表示客观事物名称的一类词,其语法特点是不能受副词修饰,在句子中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一般不能充当句子的谓语、状语等,但在古代汉语中,为了使语言简洁、生动,而让普通名词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在动态语境中作谓语、状语等。如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中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句话,“国”静态时是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不能直接作谓语,但鲁迅先生将“国”字活用,让“将”、“不”两个副词来修饰它,这就使得“国将不国”较之“国家将不成其为国家”的表达语言要简洁得多。而成语是一种结构形式极为简洁、意义容量极为丰富的词汇形式,所以在大量的成语中,名词被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其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如不胫而走(腿→长腿),不翼而飞(翅膀→长翅膀),不毛之地(草木→长草木),衣冠禽兽(衣服、帽子→穿衣、戴帽),不三不四,二三其德(数量词活用于动词),先礼后兵(礼貌→讲礼貌、兵→用兵)等。这类成语中加点的词静态时皆为名词,当组成成语时受副词(否定、时间副词)修饰作谓语。再如:车水马龙(水→如水流动、龙→如龙游动),心猿意马(猿猴→如猿猴跳跃、马→如快马奔驰),平步青云(青色的云→在青色的云上行走),一诺千金(千金→值千金),洞烛其奸(蜡烛→照亮)等。这类成语中加点的词静态时也皆为名词,当组成成语时动词直接化作谓语。
其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汉语动宾关系常常是动词支配宾语,动作一般由主语来执行,但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所表示的动宾关系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和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成以其小,劣之”(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这两例中的“活之”“劣之”是动宾关系,但“活”不是主语“臣”、“劣”不是主语“成”来执行的,而是“臣使之活”为使动用法,“成以之为劣”为意动用法。这种活用现象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如汗牛充栋(使……出汗)、报仇雪恨(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鱼肉百姓(把……看成鱼肉任意宰割)、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看作帷幕、把……看作垫席)等。上面几例成语中加点的词静态时皆为名词,但比名词直接活用于动词更为特殊,首先它们被活用作动词,然后还要作特殊的动宾关系去理解,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能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意义。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充当句子状语的常常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作状语。但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让普通名词活用作状语。如“成大喜,笼归”(《聊斋志异·促织》)中的“笼归”是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的组合,不是主谓关系,而是动词性的偏正关系,名词“笼”作“归”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在成语中这种现象也大量存在,例如:日积月累(日、月→一天天、一月月)、金榜题名(金榜→在金榜上)、车载斗量(车、斗→用车、斗)、马革裹尸(马革→用马革)、口诛笔伐(口、笔→用口、笔)、狼吞虎咽(虎、狼→像虎、狼一样)、鬼哭狼嚎(鬼、狼→像厉鬼、狼一样)、抱头鼠窜(鼠→像老鼠一样)、土崩瓦解(土、瓦→像土块、瓦砾一样)、蜂拥而来(蜂→像蜂一样)、狼奔豕突(狼、豕→像狼、野猪一样)、鼠窃狗偷(鼠、狗→像老鼠、狗一样)等等,这些成语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但与其后的动词不是陈述与被陈述的主谓关系,而是修饰与被修饰的状中关系,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所使用的工具、方式及状态等。对这一类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理解,诀窍就是在名词前加一个介词,介词短语充当状语是常见的用法,让名词和介词一起构成介词短语,这样就不会对这类成语造成误解了。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动词是表示人或物行为动作的一类词,在汉语语法中常常充当句子的谓语,与主语、宾语、补语构成主谓、动宾、述补等语法关系。但也有比较特殊的用法,就是动词在动态语境中被活用,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两例中的“出、入”本来是动词,作者在运用时将其活用作名词,表示“地里出产的东西、家里的收入”;“生”也是动词,和“之”构成动宾关系,但它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使动用法,即主语“君”使宾语“之”生。
这种动词活用现象在汉语成语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其一,动词活用作名词。如救死扶伤(将死和受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和支出)、招降纳叛(投降和反叛的人)、道不拾遗(遗失在路上的东西)等。
其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息事宁人(使……平息)、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闭月羞花(使……闭、害羞)、众口铄金(使……熔化)、降龙伏虎(使……降服、制服)、惊天动地(使……惊、动)、破釜沉舟(使……破、沉)等。
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是汉语词汇体系中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的一类词,一般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者修饰名词、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也可以在动词前作状语。然而,因为汉语运用的多样性,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较为灵活,如“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善”本是“友善”,在这一具体语境中是“与……友善”之意,即“一向与留侯张良友善”,故“友善”这个词所连接的双方是一种“相与”关系。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美”“私”静态时是形容词,可在该语境中活用,“美我”即“认为我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私我”即“偏袒我”,形容词被活用作动词。
在成语中形容词同样有活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好高鹜远(高远且不切实际的目标)、驾轻就熟(轻车、熟路)、取长补短(长处、优点,短处、缺点)、温故知新(已经掌握的知识、新的知识)、扶老携幼(老人、小孩)、舍近求远(近的地方、远的地方)、锄强扶弱(强势人群、坏人,弱势群体)等。这类对称性结构的成语都是由两个动宾式的词组成,其中的宾语都是形容词,而在汉语常规语法中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或代词,所以在这些成语中作宾语的形容词无疑活用作名词了。再如青黄不接(没有成熟的作物、成熟的作物)、软硬兼施(软的和硬的手法)、雅俗共赏(高雅的和低俗的),这类主谓结构的成语,主语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第二个方面,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成语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主要有三类,其一为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恃才傲物(傲视)、厚古薄今(重视、轻视)、安贫乐道(安于、乐于)、集思广益(增广、扩大)等;其二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光宗耀祖(使……光耀)、完璧归赵(使……完整)等;其三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远万里(以……为远)、不耻下问(以……为耻)等。(关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上面已有论及,在此不赘述。)
四、结语
上面的分析只是简单谈及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因为成语对古代汉语的沿袭性,在成语中还有许多古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遗留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会造成一定的障碍。要扫除这些障碍,只有以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弄清它们在成语中的种种表现,才能达到目的。
(张丽珍 孝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