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48

[ 谢金汉 文选 ]   

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形象

◇ 谢金汉

  摘 要:传统的观念认为《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本文抛开阶级立场,立足于作品人物本身,从多个角度分析玛蒂尔德顽强抗争、诚实守信、勤劳坚韧、自尊自爱的正面形象。
  关键词:命运 抗争 信用 勤劳 自爱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我国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普遍认为:《项链》是一篇讽刺、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劣根性和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小说,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
  玛蒂尔德真的是一个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女人吗?如果是,那对她丢失项链后十年间的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还清巨债而表现出的、坚忍不拔又如何解释呢?再者,用阶级论去观察、分析世态人情是莫泊桑的本意吗?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看法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看待和评价玛蒂尔德呢?下面让我们结合文本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玛蒂尔德的形象。
  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1.不满足于现实的生活
  小说在第一部分写道:“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于是,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和各种奢华的装饰、“精美的晚餐”;并梦想“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传统的观点认为,玛蒂尔德的“梦想”是典型的爱慕虚荣追慕权势。
  其实,作品在开篇之时确实展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的一面,但是爱慕虚荣,满足虚荣,从积极意义上讲,是对现实不满足而引发的。追根溯源,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玛蒂尔德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女子”,因为“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后来只能凑合“和教育部一个小科员结了婚”。所以她对现实状况不满意,也是情有可原的。
  回到我们现实中来,这种不安分的心态,这种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的心理,又有什么过错呢?穷人想幸福,女人爱漂亮。身为女人,谁不渴望能打扮得光鲜亮丽,出入各种场合,得到众人的爱慕,过着优雅的生活呢?热爱生活、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级的人所追求的最自然最正当的事。所以,玛蒂尔德的想法和追求实在不算过分,这也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大众心理,一种最能体现人的原始的物质追求的表现。
  2.勇于迎接命运的挑战
  在玛蒂尔德看来,她的种种愿望对那些阔太太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而她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原因是她的家庭出身卑微,因此她认为是“造化安排错了”。她不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人,而是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的人,所以她要抗争,她要得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
  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从而获得“最甜美的胜利”时,她证实了自己丝毫不比那些阔太太们逊色!她理应反抗命运厚此薄彼的不公平安排!在经历了令人发疯的抑郁和痛苦之后,她怎能不千方百计地抓住、利用这个向命运挑战的契机呢?这正是她借项链的心理根源。
  然而,命运却又跟她开了个玩笑——项链丢失了。这时玛蒂尔德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并没有犹豫,而是迅速地回到了现实,毅然地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在决定了承担责任之后,玛蒂尔德便开始了她漫长又辛酸的还债之路,最终以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对抗了命运的捉弄。她这种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和命运的勇气,让人不得不佩服。
  二、诚实守信
  玛蒂尔德丢失借来的项链,尽管既无借据又无旁证,她却压根没想到过赖账,丈夫提出“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她没有半点犹豫。她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也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更没有想着逃跑。他们动用了仅有的一万八千法郎遗产,又借高利贷一万八千法郎,买了一挂几乎完全相同的钻石项链如期归还给弗莱思节夫人。
  信用是做人之本,孔子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玛蒂尔德视恪守信用高于一切,这不正是体现了人性之美吗?让我们再看看现代版玛蒂尔德的表现:我欠了你的,那我就成了你的老子;农民工要自己的血汗钱,除非你闹得几乎酿成惨剧,否则连工头的影子也见不着;躲避债务,开着小车,带着小蜜,搂着情人,周游天下;负债如山,照样哪有豪华哪有我;坑蒙拐骗,哪怕弄出人命,也千方百计抵赖开脱,严守“商业秘密”;更有一个“老赖”大放厥词:“如果借了要还,那我当初懒得借,还不如不借。”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哪里还讲廉耻、信誉,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真正低劣、卑鄙到了极点!
  玛蒂尔德不是英雄,她所做的,正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每天都在做的;玛蒂尔德是英雄,因为她告别了梦幻世界,成了生活的创造者。玛蒂尔德的转变昭示我们:信用高于享乐,信用重于苦难。
  三、勤劳坚韧
  当玛蒂尔德终于确信项链遗失的时候,她“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赁一个小阁楼住下;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她穿得像一个贫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店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艰难地节省钱;她胡乱地绾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这样生活了十年,才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和利息,玛蒂尔德也变成了坚强而粗陋的老妇人。
  十年的艰辛,十年可怕的生活,吞噬了一个美丽动人、充满梦想的女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我们可以推知玛蒂尔德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她那双变得粗糙通红的双手是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搏斗的见证。从年轻漂亮的少妇蜕变成又老又苦的妇人,整整十年间,肉体上、心理上该经受了怎样的折磨呢?面对这难能可贵的要强和坚韧,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呢?在这十年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磨练了意志,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证明了自己的勤劳坚韧。
  四、自尊自爱
  在舞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她尽情欢乐,并没有非分之举。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她也完全可以抛弃丈夫,另栖高枝,既解决现实的困境,又可实现长久的梦想,可她没有那样做,她保持着诚实的品质和清白的行为。即使在项链丢失后,面临着巨大的债务时,玛蒂尔德也没有想过要出卖自己的人格换取金钱来偿还债务。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一个充满幻想的女人,只要她不甘堕落,一样有承担的勇气和力量!
  玛蒂尔德是自尊自爱的。她在梦想与现实差距甚远的情况下,她根本就没有打算去骗那些把女人当猎物追逐的富豪官僚们,没有走上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这条“捷径”,没有因此而出卖自己的尊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她能洁身自爱,用自己的血汗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她犹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正直清白,实在令人钦佩。
  综上所述,玛蒂尔德尽管存在着一些人性的弱点,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她定位在虚荣的层面上,而忽略掉她的高贵品质。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的形象,无疑是成功而伟大的,从她那里,我们除了吸取到很多的教训,更可以学习她那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毅力。她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尊严而表现出的一切,正是我们今天构建诚信、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也正是我们在建设精神文明的时候急需补上的一课。对玛蒂尔德的真诚与勇敢,让我们报以赞赏与喝彩吧!
  
  参考文献:
  [1]刘工昌.和青春相关的忧伤——《项链》主题漫议[J].名作欣赏,2002,(6).
  [2]叶玉梅.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玛蒂尔德[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3).
  [3]郭晓青.学会包容——《项链》主题的重新审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8).
  [4]刁新艳.勇于向命运抗争的玛蒂尔德——重读《项链》[J].名作欣赏,2002,(6).
  [5]李淼.生命在抗争中闪光——玛蒂尔德形象再分析[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4).
  
  
  (谢金汉 广东省技师学院 516100)

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