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弹性设计”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使学生在互动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在生成中提炼,在提炼中升华。
一、以“活动”为载体,着眼刚性需求,提供弹性可能
1.开放学习空间,激发参与热情
案例1:在学习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6》后,认识12种动物的名称,并学会给动物分类。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拓展识字:将动物、植物、家电、体育项目、武器、车类、卡通类等事物归类,动手操作。可以画一画、涂一涂、剪一剪、贴一贴、写一写、认一认,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合理分类,把自己喜欢的事物收集在一起,写上名称或简要介绍,不会写的字,虚心向别人请教,请老师或家长写上,并注上拼音,在课堂上自主交流。
<分析与启示>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既然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空间。对教材进行再设计,立足课堂,课内外结合,寻找结合点,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认知需要与解决他们周围生活中各种有趣的问题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其认识的起点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事例。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的任务化学习情景,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能成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参与的热情。
2.互动合作交流,开阔阅读视野
案例2:学习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这篇课文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的道理。我在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知识的同时,又请学生把课后收集的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与大家谈一谈,最后让他们以设计森林警示牌的形式再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分析与启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后收集资料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通过课后收集资料而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引人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更好的促进有效互动;同时也大大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以“学法”为手段,立足刚性目标,创造弹性机遇
1.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案例3: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说话写话练习,如:“十分钟过去了,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又都默默地低下了头。”就这样,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迎着凛冽的北风,大家静静地站立着,可是大家的心里却怎样?如果你是方副官长,如果你是老饲养员,如果你是一名警卫员,如果你是彭德怀,你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角色写话。
<分析与启示>《学记》有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说的就是:高明的教育者只教给人应该怎样做,告诉他做的标准、方法、步骤,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学习。在语文精致教学中,我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他们现成的知识,或直接帮助他们学到知识要有效得多。为此,在教学中,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积累丰富的谈资,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学生一旦掌握了精妙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将大幅增加学习成功的机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效、充满自信。
2.利用读写结合,训练综合积累
案例4:学了《徐悲鸿励志学画》后,布置小作文:像徐悲鸿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学习《北大荒的秋天》后,请学生模仿第2节景物描写,多角度着笔描写一处景物。学习《雾凇》时,用“最初……逐渐……最后……”的句式写一段话。学习《梦圆飞天》《二泉映月》《秋天》《西湖》等课文时,分别指导学生摘抄“理想名言”、“如何对待厄运名言”、“绘秋美文名句”、“写景名句”等。
<分析与启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近年来,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读为主,以写为辅,随文练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三、以“反思”为契机,挖掘刚性内容,整合弹性资源
1.注重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案例5: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7—记一次体验活动》中,我在课堂上选出一位学生扮演盲人,让他从教室的角落走到讲台桌前倒水,并把水带回座位喝掉。整个体验过程结束后,我问这位参加体验的学生:“当你眼前一片黑暗去倒水时,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其它的同学,当看见他在摸索的往前走时,你们看见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时,我给予了及时的评价;当其他学生有异议时,我采取延时评价,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整个过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给予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