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感到教学越来越难,众多的改革理论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一片茫然。在苦苦的追寻中,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误区,他们喜欢用华丽的外观语言来包装课堂,喜欢用花里胡哨的教学手段来增添课堂的“色彩”,喜欢用漫无边际的拓展来增加课的深度等等。由于过分追求这些形成,语文课往往失去了课堂本色:语文课由原来的知识课变成了老师的表演课,为追求形式而偏离中心的大有人在,为完美过程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课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令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陷入困惑。
笔者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锻炼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不是花拳绣腿,只做“表面文章”。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度量教学结果的尺度,教学目标设置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新课程强调“以发展学生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确立的教学目标则要求明确。所以,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上下功夫,以便从整体上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分别理解分析每一单元、每一课的不同教学内容,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无论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总是难有实效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一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要求学生学会什么,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二、构思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就是教师所设计的一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课应该先进行什么,后进行什么,让学生怎么学,怎样参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老师都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节课次序混乱,会让人感觉一头雾水。
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我们可将整节课分成“听读”、“译读”、“品读”、“背读”四个教学版块,整节课以学生的读为中心,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大意,品味精妙之处,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语文能力。在此只不过举一个例子而已,教读每篇文言文都可采用此法。
三、紧扣文章的主题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我们在讲解每一课时,要紧紧围绕课文的主旨来设计题目,而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信马由缰”,肆意拓展开去,游离于课文主题之外。
都德的《最后一课》表达的是庄严的爱国主题,学习本课应让学生体会到在那时那地的思想感情,课堂气氛应该是悲愤的、沉重的。如果老师通过所谓的新颖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本课,就实在是有损于课文庄严的主题,让人瞠目结舌,“不知其所以然”啊!
四、学法指导化繁为简
每节课老师都会围绕课文设计出相应的题目,较为简单的题目,同学们都能迎刃而解,而相对较难的问题,如句子的含义、作用、作者的意图等等,有时可能会让学生感到非常棘手。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设身处地法来思考。笔者经常启发学生“假如这篇文章是你写的,那么你用这个词语或句子,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老师引的多了,学生想的多了,问题的难度也相应降低了许多,学生恍然大悟时的表情也会让老师感到十分地欣慰和满足。
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穿插进幽默风趣的广告语,如“好孩子有病好孩子帮,好孩子让好孩子更健康”,让学生理解其中四个“好孩子”的含义,以此来锻炼学生们的理解能力。
五、语言要亲切、优美、富有情感
老师的语言应生动优美、富有吸引力,亲切自然、具有亲和力。一个语文老师讲课时若能如友谈心侃侃而谈,若能如母嘱托饱含真情,这样学生学起语文来也如顺水行舟,轻松愉快。如果老师能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一方面会使学生有融入课堂氛围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相反,如果教师一直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会使学生感觉可望而不可及。即使课讲得再生动,学生也进入不了角色,也会无动于衷。老师丰富的表情,生动的神态,就会激起学生的亲近感、爱慕感,进而使他们产生一种了解、探知、投入老师情感世界的愿望。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根本目的。这样的语文课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做到求真、求实、求美、求效。
(陈继红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七中 4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