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28

[ 陈夫龙 文选 ]   

论加强人文精神在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 陈夫龙

  摘 要: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新世纪的大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更需要提高人文素质,而在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做法:一、汲取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思想情感;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培养终极关怀的人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今大学生的人格趋于健全,人性趋于优化,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关键词:人文精神 中文专业教学 终极关怀 加强 渗透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从教育的层面来审视大学中文专业教学,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传播知识的载体,所传达的内容就是先进文化,就是人文精神,就是真善美。从学生的层面来考察中文教学,其宗旨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不仅中学阶段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大学阶段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和文学知识的传授,更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实施以生存为本、以发展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精神在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大学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教材及其它相关材料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因素,激发、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关注人生、执著理想、革故鼎新,使其灵魂得以净化、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获得美好的人性品质,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性格心理和精神风貌发生积极变化,人格趋于健全,人性趋于优化,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新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根本却在教育。笔者认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人”的发展,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前大学教学体系中,加强了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其中中文专业的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不论是中文专业的学生还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都有可能接受中文专业的浸润和影响。文学是人学,通过中文专业教学,使学生更清醒地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人性,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胸怀、激扬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都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可见,加强人文精神在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摆在大学中文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汲取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历代积累的灿烂文化遗产,包括儒、释、道等文化,以及历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在诸多领域的文化创造所汇成的古代传统文化;一方面是指五四以来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以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为时代特征,以人的觉醒、个性解放、社会解放为旨归的现代传统文化。对于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传统文化,都应区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予以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汲取和弘扬。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起着承载和传播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传统文化的桥梁、纽带的作用。
  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以汉语言和文学为基本内容,必须充分重视汉语言和文学的特点与教育传统,体现出“民族化”的精神和气派。因此,在进行中文专业教学尤其是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语言仅仅肢解为实词与虚词、倒装与省略,也不能对名著仅仅作以表层的欣赏,而要深刻挖掘其深层的人文底蕴和人性内涵。
  通过教学环节,让学生徜徉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教育他们在当前信仰危机、道德滑坡和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执著追求,洁身自好,健康发展,从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思想情感。比如,在讲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的时候,要用“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来培养学生的冲创意志、侠义精神和自我牺牲观念;要用孟子“舍生取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来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要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自尊和民族气节;要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要用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学生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使他们成为有人格、有尊严的人,成为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成为“铁肩担道义”的有识之士,成为中华民族忠实的儿女。
  同时,要借鉴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精华(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等观念)和西方“新人道主义”精髓(重建人的文化上的和谐,确立人类整个事业的平衡和健全,促进人自身的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价值导向等观念)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世界观念以及为人类发展而努力学习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这有利于他们将来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与协作。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培养其终极关怀的人性品质
  当前大学中文专业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情趣,师生双向互动较少。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情境中,无法通过中文学习特别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来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心灵净化和人格提升,更无法真正实现通过品读文本来激发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众所周知,紧张的学习生活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的心理处于高压状态,个体生命往往容易陷入灰色的生存状态。因此,大学中文专业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活泼健康地发展,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他们热爱生命、关心他人,使他们的心里充满阳光,培养其对社会、对人生终极关怀的人性品质。
  钱理群指出:“通过引导正确的阅读习惯,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以终身受益,即为他们打造一点‘精神的底子’。”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以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或优美的意境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情感,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作用。一个学校的学生素质如何,要看它的学生在读什么书。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与升华,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够促使他们振作奋发、积极向上。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的教学情境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学习中文的热情与激情,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鉴赏中体验、感悟和把握,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独立,从而使他们在“读书百遍”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义”——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完善的人格。
  例如,短篇小说《故乡》,它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向读者回忆和评述“我”某次回故乡时的见闻与感受,重点描述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巨大反差与强烈对比。少年闰土活泼可爱,但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竟然使中年的他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一般来讲,人们对闰土形象前后变化的分析仍囿于社会批判的角度,即意在暴露社会弊害,唤醒尚未觉醒的国民,揭示国民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是,小说《故乡》中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物质上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以及人与人之间“可悲的厚障壁”,这才是小说更深层次的人性内涵。因此,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审美感悟,必须摆脱传统审美视角的束缚,引导他们去阅读鲁迅的其它相关作品,如《祝福》、《明天》、《风波》、《离婚》、《阿Q正传》等,同时加强指导,使学生自觉地去领悟蕴涵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性内涵,去感受鲁迅——这个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心路历程与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笔者引导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颇有收获。一个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鲁迅先生哀痛于国民精神的不健全和人格的不完善,希望用文学来唤醒人的理性和良知,用文学来丰富人性。他的创作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出发,第一次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和现代意识,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辛苦、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作了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所遭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表现了中国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和人道关怀,透露出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同时,从闰土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勤劳、善良、朴实,特别是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暗示深远,寓意深刻。还有小闰土和“我”雪天捕鸟以及小闰土在海滩瓜地里刺猹的动人故事,更浸透着童年乐趣,表现了少年闰土纯朴的心灵和美好的人性、人情。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一方面也加深了作者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
  除此以外,有的学生还广泛涉猎其他作家作品,如沈从文、周作人和老舍等,并且表达出了有关人性思考的真知灼见。
  正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文学知识,开拓了他们的审美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心理体验能力和哲理思辩能力。这将作为一种丰厚的文化积淀促成他们美好的人性品质。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社会对教育教学要求日益提高的严峻形势下,加强人文精神在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事关教育前景、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紧迫任务与神圣使命。只有这样,大学中文专业教学才能关照每个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辉,而沐浴在人文精神光芒下的学生才会于今天和明天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焕发出璀璨夺目的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富仁.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意]维柯著,王楠译.论人文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07.
  [3]薛天祥,庞青山.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3,(7).
  [4]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5]朱德发.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陈夫龙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

论加强人文精神在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