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文字正确表达情感、思想,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和作文技巧。但是,当前中职作文教学的困境是学生不会写、不愿写,教师教得辛苦但收效甚微。要走出这一困境,“团队作文”是一种有效的对策,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中职作文教学 困境 团队作文 团队互改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就有三难:一是写作文,二是文言文,三是周树人。其中后两难,是属于阅读的范畴,前者属于写作的范畴,而阅读与写作恰好构成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从二者关系来看,阅读是基础,写作则是检验阅读、提炼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手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测量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情况不同的是,中职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以及学生基础学科水平偏低等客观原因,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训练上的能力不足,这也让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经常事倍功半、一筹莫展。传统的作文教学,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其过程一般都表现为:教师设置作文题——教师简单提示讲解——学生根据相关素材,在规定时间内构思写作——教师批改,评点一二。这样的写作教学,其实整体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对于原本就不善于写作文、缺乏写作兴趣的中职学生来说,其积极性和写作技巧都得不到提高。因此,有必要在认清中职作文教学目的、困境的基础上,探讨新的对策,创造中职作文教学的新模式。
一、认清中职作文教学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至于具体到作文方面的要求,则从“语段写作”和“篇章写作”来说明:“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与普通高中作文教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不同的是,中职作文教学更强调“正确地遣词造句”和“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二者课程教学目的的差异性。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生作文的首要任务,是做到文从字顺,清晰表达,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以便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准备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方法。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文字正确、合理和流畅地叙述事件、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通过一定的技巧,把材料、事实、感情、认知、体悟乃至想象等,转化成为基本符合阅读要求的文章。它不太强调学生在作文中的创意要求,而更注重能用文字进行实际的、必要的写作和表达。因此,对于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而言,不要求他们特别注重去发现、赏识、培养有才气的少数学生,而是对绝大多数学生普及基本的写作规范和写作要求,使学生在写作中不出现较大的错误。
二、目前中职学生写作现状与困境
在明确中职作文教学之后,作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师,他们面对的更迫切的问题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和动力。
以笔者在中职学校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虽说不是全无热情,起码也是相当被动的,作文就更是如此。笔者担任过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会计班、电脑班、工管班、英语班和幼师班等,从学生结构来看,会计和工管班男女生比例相当,电脑班基本由男生组成,英语班和幼师班则基本由女生组成,不管是哪种人员构成,他们对于基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都不高,因而相应的作文水平和写作的热情都不高。每次写作文,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苦恼甚至厌烦情绪,其中一部分人是不愿意写作文,一部分人是不会写作文。换言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写作文感到困惑、恐惧,甚至反感、抗拒。据笔者调查,这种状况也普遍存在于其他中职学校中。
目前中职学生作文存在的困境,概括来说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喜欢或者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一般的写作教学要求在45-60分钟内完成700字左右的作文任务,这个任务通常是由教师单方面下达的,学生多是抱着一种被迫参与的心态来完成。二是由于在被动接受的心态下完成作文任务,学生对作文任务理解不深,加之对日常阅读的重要性和生活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因此他们经常无话可写,写出来大多也是空话、套话、废话。三是教师的批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没有起到多少实质的作用。不论是传统的全批全改,还是学生的互评互改,最后似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从最终目的来看,作文教学要达到的是“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大于二”的效果,即通过教师的点拨、训练和评价,学生化教师传授的作文知识、方法和思想(教师之“一”)为自身的写作素养(学生之“一”),而且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析——写——评”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获得比他们原本所具有的还要丰富的写作经验。但实际上,目前中职学校的作文教学最后的结果大多是“一加一小于二甚至等于一”,即教师付出努力,讲得辛苦,学生写得吃力,最终学生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教师所传授的不能化为学生所掌握的,“教师的还是教师的”。
三、“团队作文”模式探究
导致上述困境的症结在于,作文教学中,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看似师生双方都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实际上大多时候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设计设想和学生绞尽脑汁地被动完工。教师和学生都只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很少有交集,这样的作文教学也只能是一次次地拼凑文字量的简单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既使师生都作为平等的主体以便都能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交互回馈,又使教师作为作文任务发起者,整合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作文行为和作文成果,使一次作文变成一次团队行为,以集体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的不足。这就是笔者所提倡的“团队作文”。具体模式如下:
1.前置作业
改变传统的教师单方出题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与学生共同探讨、设计相关的话题。其目的是以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内外新闻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由于手机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学生对于社会时局的了解甚至先于、优于教师,他们作为“围观者”的热情往往大于教师。因此,作文教学不能脱离这样的实际而只按教师的理解不断重走旧路。教师要改进的是要跟上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关注、发现学生的写作兴奋点,合理地把社会焦点化为作文发起的引擎,点燃学生主动作文的热情。
比如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引起人们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及对灾难的全方位反思。这种轰动性事件,学生都比较关注。而且,因日本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对此事的思考超越了地震本身。这时,笔者布置了跟此次地震有关的作文,发动学生去图书馆、网络上查找各种资料,去寻找、去甄别、去分析,找到自己作文的立足点和原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分配不同的查找任务,为作文作前期准备。
也许有教师会质疑,这种紧跟时局的作文导向会不会使学生养成盲目跟风的习气。而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是与社会时局跟得太紧,而是脱离得太远,传授的内容很多不但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而且缺乏实际的成长营养。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对待,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写作动力和写作素材的问题。
2.中期整合
不排除有学生在材料收集任务中偷懒的可能,但笔者实践的结果是,92%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完成材料的收集任务。因此可以说,前期的准备,相较于传统作文教学的被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学生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一定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接下来,如何对这些素材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是中期整合的内容。
中期整合的重点是对收集的素材进行讨论分析,学生根据作文立意、立足点各取所需,迸发出写作灵感,突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当次作文的闪光点。
有一次,笔者通过与学生的讨论,确定了以“诱惑”为话题的作文,学生便分小组进行素材收集。之后,师生共同对收集的素材进行对比、分析与讨论发现,学生收集的素材有些不太适合本次话题作文,需要就此纠偏。比如,有学生收集到“生的诱惑、死的诱惑”这个话题的素材,虽说没有偏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太大太深,他们未必驾驭得了,于是笔者就通过讨论启发他们,让他们转向对生活的热爱方面来写。还有的同学因为受时下电视剧《回家的诱惑》启发,也以此题收集材料,通过点拨与思考,学生没有受电视剧剧情的影响,而写成了一篇好的作文。
3.限时写作
中职学校的作文教学,虽然不受应试作文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但是学生如果一味天马行空地写,对于其作文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也帮助不大。因此,在教师点拨讲解和讨论分析之后,必须限时进行作文。
传统的写作,一般要求在45-60分钟内完成,这个时间的安排对于学生的速度训练和习惯养成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前中期的准备比较充分,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在单纯的文字表述过程中,任务完成的时间一般都能相对缩短。
在本环节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不允许有任何抄袭行为。学生可以将收集的材料化为己有,但不可以“占为己有”。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对材料有取舍、有裁剪、有补充、有转化、有提炼、有升华,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被材料所局限,应该做到“为我所用”,而不是被材料绊住手脚,甚至使作文成为材料的堆砌和展示。
4.团队互改
这个环节是“团队作文”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笔者尝试着把每次作文按当次实际写作水平层次和其中存在相类似的问题两个标准来分类,分成不同的互改互助小组,一般来说以十人为一“团改小组”。具体要求是,每个学生对着其他九个同学逐句朗读自己写好的作文,其他九个学生则一句一句地改,从题目到最后一句话,每个同学都要发言,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集体纠正和集体成长的机会。最后还要求选出代表,对朗读、修改完的作文加注评改意见,反馈给教师再评价,其目的是以集体的力量来帮助学生修改作文和提高作文的水平。
作文说到底是个体的写作行为,一般来说只要求对自己负责,但相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一来受本身水平限制,二来学生对于自己的尺度通常放得很宽,写得怎么样有时也不是很在乎,甚至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课堂的心理来完成。我们组成作文小组来逐句互改,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集体的压力。因为,如果心里想着每次作文之后要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来念自己的作文,让其他同学“面刺其误”,必然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就会在写作的时候认真对待,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偷懒和应付作文的毛病。
传统的作文评价,一般是教师在台上评讲,先总结本次作文的总体情况,其后是要强调注意的突出问题,接着是朗读几篇优秀作文,让其他同学对照着听。这种评讲,对作文水平突出的学生是一种激励,但对于作文水平一般和偏低的学生来说,所起的作用却很有限,因为写作水平相对高的学生的作文,对于其他绝大部分的学生并无太大影响,解决不了他们作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对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帮助不大。另外,教师又不方便在作文评讲过程中直接批评那些写得较差的作文,由于课时限制等因素,对写得差的作文缺乏后续必要的关注。所以,传统的作文评价是几十个学生坐在台下听评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所得甚浅,所获甚少。
而这种“团改小组”的互改形式,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评改面的问题,又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团队的环境里共进共享,达到了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因为大家七嘴八舌地“面刺其过”,对任何人都是不小的压力,这时大家的修改意见就成为作文者下一次作文的动力。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害怕压力。如果每位学生能端正态度,以促进自己作文水平提高的心态,让人一句句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将是提高其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毕竟,古今中外,大部分好文章是经过不断修改而成的,那种天赋异禀、文思泉涌,能一挥而就的佳作为数甚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洋.跨国四道沟坎,欣逢五股清泉[J].语文月刊,2011,(2).
(刘容 广东省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5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