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朵历久弥香的奇葩,包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灵魂。先秦时期,不管是儒家重视的教学艺术的审美功利性,还是道家强调的教学艺术的非功利性,都认识到教学必须讲求艺术,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大教育家朱熹说过:“性者,心智理也;情者,性之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就是主张教学要从内心深处激发参与、获得审美体验。近代的蔡元培、鲁迅等都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名家叶圣陶将“欣赏文字”的审美能力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要求实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当代社会的经济腾飞、高科技的开发、各种信息的频传,无不投射到语文教学观念的变迁之中。但是,遗憾的是当今那种急功近利、浮躁之风也渗透进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形式丰富多彩的蕴含着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对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对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内容的授予而淡化了对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如此,学生也许精于对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对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发挥文言文在培养学生审美观中的作用呢?
一、把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设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注重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反应。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贤在科学、技术、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瑰宝绝大多数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和传承下来。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篇目都是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名篇。例如,通过学习《史记》中的篇目《陈涉世家》,学生增进了对历史的了解,通过详细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振臂一呼、群雄响应的革命形势,学生了解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进而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他那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通过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感受到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体会到铺张的写景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如果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联系实际,比照自身,去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疑会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引起强烈共鸣,激发学生走近古人、走进古典文学圣殿的欲望。
二、涵咏吟咏,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文字美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在近170篇课文中,文言文约占了四分之一的篇目。这些入选课文,历史人物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有的音韵和谐,有的骈散结合,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娟秀灵动,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细致的阅读,深刻挖掘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倾心感悟、陶醉美的深蕴。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回文互文,多用对偶句,读起来收放有致,节奏感强,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再如《答谢中隶书》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写山,先谈峰“高”给人以印象,接着用“入云”的夸张来给人以具象;写水亦如此,先说流“清”带给人初感,后言“见底”,则描写出了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的“交”、“乱”、“竞”几个词语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等各种状态形神毕现、历历在目。在课堂上,教师分析引导,最终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三、走入作品,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在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的诸葛亮,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去领悟作者无穷的精神魅力。如《曹刿论战》中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只有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深入理解探讨,学生才能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曹刿的“谋”和鲁庄公的“鄙”,曹刿“善于纳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他们的审美活动应该是不受拘束的。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感动、读得神采飞扬时,他们也就进入了人物美的长廊。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所在。
(张建娥 江苏省启东市惠和中学 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