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67

[ 陶丹丹 文选 ]   

“江湖”的武侠文化内涵与英译

◇ 陶丹丹

  摘 要:“江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意义丰富的专名,也是武侠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针对其译名问题,重点考察了“江湖”在武侠文化中的内涵,并据此评析了六种常见译法和相应的译名,最后提出“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和新的译名,以期为传统文化的跨国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江湖 武侠文化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译名
  Abstract:Jianghu is a heavily loaded i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is also a key concept in works of martial arts. To seek its proper English version,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then conduc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six common ways to translate the word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versions, and finally proposes a new rendition based on the method of transliteration with explanation. It is hoped to shed light on the worldwid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Jianghu martial arts culture cultural implications translation methods
  English versions
  
  “江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意义特殊的专有项,也是武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随着武侠文化对外译介的深入,“江湖”一词的翻译也日益引起学界关注。侠士纵横的“江湖”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文化他者难以想象的空间。如何通过翻译让江湖文化成功输出,被文化他者广泛理解和接受,已成为传统文化跨国传播的一大课题。本文就目前“江湖”的多种译法,追本溯源,考察“江湖”在武侠文化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常见译名作了些批判性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译名,以期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江湖”的语义流变及其武侠文化内涵
  “江湖”并非一开始就与侠义文化相联系,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语义变迁。据张远山考证,“江湖”一词最早出自《庄子》[1],作为一个地域概念使用,泛指三江五湖。此外,据《庄子·大宗师》中的名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还可引申为逍遥自在的适性之处。春秋后,“江湖”的词义趋于抽象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如《南史·隐逸列传》载:“故有入庙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归”;唐代杜牧《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2]至此,“江湖”与“庙堂”的对立渐趋明显,成为退隐官吏和落魄文人鄙弃仕途、抽身世外的归隐之所,也暗含着与主流社会和主流意识不相容的边缘地带。
  “江湖”流变成武侠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应该是在唐代。武侠小说在唐代蔚然成风,唐代武侠小说家以“江湖”来命名豪杰侠士闯荡的虚拟世界,如《红线》中女侠红线称:“某前世本男子,历江湖间,读神农药书,救世人苦难。”[3]在这个虚幻世界里,侠客们可以浪迹江湖,在经历一番快意恩仇后,退出江湖。把“江湖”作为武侠概念,多半因为最初“江湖”的几层内涵义,即逍遥自在、非主流意识和反庙堂色彩,与武侠文化中“以武犯禁”(韩非子言)的内容具有共通之处。至此,在历史的流变中,“江湖”的概念由实到虚,从一个泛指三江五湖的地理概念,演变成为充满奇幻色彩的武侠文化概念。
  二、武侠文化中“江湖”的常见译法评析
  1.直译
  《鹿鼎记》的英译本[4]中将几乎所有的“江湖”都直译为“River and Lake”,如原文:这“陈近南”三字,是江湖上所用。译文:But Chen Jinnan is only the name I am known by on River and Lake.奈达提出,直译可以最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要素和民族特征,如果一个形式对应的译文在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上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就不需要改变形式。[5]将“江湖”直译成“River and Lake”,译者的本意似乎是想把武侠作品中的这一文化概念原汁原味地介绍给英文读者,其实这是对江湖文化的曲解。直译只能表达“江湖”的地理概念,很难在联想意义上达到等效。西方读者读罢译文难以构建起“江湖”所暗含的奇幻浪漫主义风格和侠义精神,因此需要改变形式。
  2.音译
  采用音译法处理“江湖”也较为常见,如《倚天屠龙记》原文:殷野王的名声,这二十年来在江湖上着实响亮。译文:Yin Yewang’s reputation was indeed loud and clear throughout the Jianghu for the last twenty years。[6]武侠作品中的许多概念名词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采用音译法,无疑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古老中国的神韵和武侠文化的独特风格。如果“Jianghu”能够被西方人理解且广泛流行起来,那当然是一件好事,正如Kung Fu,Yin Yang和Tai Chi等词那样。不过,那肯定需要一段时间,且对于不熟悉武侠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拼音只是个符号而已,没有任何意义。
  3.音译加类别词
  邱懋如(1997)教授提出了七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其中一种就是音译加类别词。[7]例如,《神雕侠侣》原文:何沅君夫妇却是侠名震于江湖。译文:The He Yuanjun couple was famous throughout the Jianghu world.[8]又如,电影《卧虎藏龙》原文:江湖上也要有所联络,九门提督才坐得稳。译文:Contacts in the Giang Hu underworld can ensure your position.此种译法与单纯音译相比,语义更为明确,至少让西方读者或观众明白“江湖”是个场所概念。不足之处在于,第一例中,关于“江湖”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对于初次接触武侠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仍然难以理解。第二例中的“江湖”有与朝廷相对的意思,蕴涵着反庙堂色彩。译文中的underworld常有“犯罪”之联想义,但与侠义文化中的“以武犯禁”有所差别。一些豪侠志士在江湖上主持道义,对抗现存社会制度的黑暗,若把“江湖”译成“underworld”,可能会让西方观众误解侠客的这一光辉形象。
  4.意译
  意译是另一种翻译“江湖”的常见方法。例如,2010年武侠大片《剑雨》原字幕:江湖路一旦走上就别想全身而退。译文字幕:Once you enter the martial arts world, there is no getting out.此外,还有译成“outlaw world”的,如《鹿鼎记》原文:那丐帮由来已久,自宋朝以来,便是江湖上的一个大帮。译文:Ever since that time they have been a part of the outlaw world.另有除去拼音单独译成“underworld”的,如《书剑恩仇录》中,这比混迹江湖要高上万倍了,译为:Which would be ten thousand times better than hiding yourself away in the underworld.[9]
  上述译例的最后一种情况实与3中第二个例子类似,此处不再赘述。有趣的是,其它两种译法,即“martial arts world”和“outlaw world”回译后就成了“武林”和“绿林”。那么,“江湖”和“武林”、“绿林”有何区别呢?第一,“武林”并非“江湖”的同义词,而是武术界各门派的一个泛称,主要是指一个拥有武功底子的人所处的大团体。“武林”强调的是武术这一武侠文化中的重要客体;而“江湖”突显的则是侠客这一武侠文化中的核心主体。第二,“江湖”与“绿林”的差异可以从侠客与绿林好汉两者的政治取向上加以区别。据陈平原分析,侠客隐身江湖,虽“以武犯禁”,但不一定与现政权直接为敌,只是凭个人的意志和力量,主持公道与正义;而绿林好汉基本上是以组织化的军事集团的面目出现的,是具有自觉意识的政治力量。[10]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段中《鹿鼎记》那句话中,把“江湖”译为“outlaw world”倒是较为贴切,因为句中的“江湖”并非武侠文化中那个侠客纵横的虚幻世界,而是类似《水浒传》中的游民社会,其中的游民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即组织成丐帮进行活动,不同于武侠文化中侠客的独来独往。撇开这个具体语境,将武侠文化中的“江湖”译成“outlaw world”就不妥了。
  5.泛化
  泛化是指将译文进行笼统化处理。例如,电影《七剑》原文:我不想重踏江湖。字幕译为:I no longer wanted to be part of society.诚然,泛化有助于减轻目的语观众的理解负担,使译文显得流畅,但也使他们错过了深入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译介人士要寻求与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通过翻译实现“东学西渐”。采用泛化法处理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专有项,恐怕难以落实文化输出战略。另外,将“江湖”泛化成“society”,笔者对此也不敢苟同。武侠文化中的“江湖”,确切地说,是文学创作家为叙事需要虚构的“江湖世界”,而非现实的“江湖社会”[11],译成“society”有失妥帖。
  6.删除
  武侠电影中“江湖”一词在不少情况下都采取删除的处理方式,也许是考虑到字幕的时空限制。如《英雄》原文:长空说,他此生纵横江湖,无牵无挂。译文:He said he had lived a life without responsibilities or commitments.这样一来,西方观众能畅通无阻地接受译文,减轻他们的观影负担,但与泛化策略类似的是,也阻隔了文化交流,有碍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
  三、笔者试译及理由阐述
  综合上述译法评析,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通过“音译加释”的方法把“江湖”译为“Jianghu (swordsmen’s world)”。根据柯林斯词典[12],“someone’s world is the life they lead,the people they have contact with,and the things they experience。”武侠文化中,江湖是侠客快意恩仇的虚拟世界,侠客是江湖的核心人物,正如陈平原所言,“‘江湖’属于‘侠客’。”[13]而且用“侠客”修饰“world”,可以与武术界各门派汇集的“武林”、梁山好汉活动的“绿林”、官吏文人隐居的“山林”等相关概念相区分。既然“侠客必佩剑”[14],故将“侠客”译为“swordsmen”近似等效。“swordsmen’s world”蕴含着豪侠志士在江湖这个虚幻世界里的生活(the life they lead)、社会关系(the people they have contact with)和人生经历(the things they experience)。具体来讲,江湖中的侠客经常使用某一职业(如商人、镖师、艺人等)来掩饰自己的侠客身份,他们神出鬼没,或为复仇、或为报恩,在一番行侠仗义之后,飘然远逝,难觅踪迹。与侠客共舞在这个世界中的还有他们的对手和他们救助的弱势群体,这三者构筑起了江湖中的社会关系。素未谋面的侠客,一旦意气相投,便可义结金兰;侠客与他们的对手之间,往往会经历一番恩怨情仇;侠客与他们的援助对象之间,一般不存在利益交换关系。在充满奇幻色彩的江湖里,侠客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现实世界中无法经历的奇遇。总而言之,江湖就是这样一个由侠客演绎传奇的虚拟世界。将“江湖”译成“Jianghu (swordsmen’s world)”可以体现上述武侠文化内涵。
  当然,音译加释的方法会占去一定的文本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译文含蓄的审美效果。因此,在同一文本中,再次出现时,可以考虑逐步过渡到“纯音译”,即Jianghu,正如“功夫”一词从Kung Fu (Chinese martial arts) 过渡到Kung Fu那样。待西方人讲多了,适应该词的发音后,“解释”部分就自然可以去除了。
  另外,词的翻译也受到翻译目的、语境和文体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这两种不同文体中的“江湖”的翻译也不尽相同。再如,在翻译和“江湖”搭配的词组时(如浪迹江湖、江湖恩怨、退出江湖、纵横江湖等),还要根据语境灵活处理。笔者试译的译名只是针对通常情况下“江湖”一词在武侠文化中的翻译,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将结合多种文本内外的因素,展开深入探讨。
  
  注释:
  [1][14]张远山:《“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书屋,2004年,第5期,第76页,第75页。
  [2]刘平:《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文史哲,2004年,第2期,第68页。
  [3][11]宋巍:《从地下秩序到彼岸世界——论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概念》,前沿,2009年,第8期,第185页,第184页。
  [4]Minford,John.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the First Boo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5]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6]http://wuxiapedia.com/Novels/Jin-Yong/Heavenly-Sword,-Dragon-Slaying-Sabre.
  [7]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8]http://wuxiapedia.com/Novels/Jin-Yong/Divine-Eagle,-Gallant-Knight.
  [9]Earnshaw,Graham & John,Minford.The Book and the Sw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0][1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第136页。
  [12]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Boston:Thomson ELT,2007,P1507.
  
  
  
  
  
  
  
  (陶丹丹 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312000)

“江湖”的武侠文化内涵与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