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17

[ 黄峰 文选 ]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多重作用

◇ 黄峰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最杰出的代表作,它再现了“爵士时代”美国的社会风貌,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作品在叙事模式上的艺术手法显著而独特,其并不是围绕主人公盖茨比完全展开情节叙述,而是由次要人物尼克充当叙事的视角。在这一过程中,尼克这一叙事角色又产生了多重的文本意义,令读者耳目一新。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尼克 多重作用 代言人
  
  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菲茨杰拉德不仅是“迷茫的一代”作家群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而且也是美国放荡不羁、富有刺激性的“爵士时代”的重要代言人。他的作品正是因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美国“爵士时代”的本来面貌,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生活气息和社会特征,才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无情地宣告了理想中“美国梦”的破产,揭示了现实中“美国梦”的虚幻,以残酷的现实震撼了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功之处不单单在于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而且也表现在其艺术特点的独特性上。在传统的西方文学中,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种叙述角度:(1)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所知所见都不超出主人公的视野。(2)叙述者处于旁观者的位置,超越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是无所不知的万能的叙述者,又被称为上帝般的叙事视野。但《了不起的盖茨比》却突破常规,设计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尼克,他既不是主人公,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却收到了前两者的效果,他在作品中具有以往其他类型叙述者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一、尼克是人物关系网的核心点
  尼克是全文人物关系网上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是贯穿全局的纽带。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尼克有其特殊的身份:他是盖茨比一战时的战友,以及日后的邻居兼亲密朋友;是盖茨比的初恋情人黛西的远房表兄;是黛西的丈夫汤姆在耶鲁大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是黛西的好友贝克的恋人。靠着这样的多层关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通过尼克的视角一一展现出来。正是由于尼克具有了多重人物身份,所以即使他没有出现在现场,也总能通过各种关系产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准现场”效果,获得不同层面的对话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可以说,尼克本人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追求虚幻与缥缈“美国梦”的芸芸众生相。
  正是由于尼克这个重要人物的存在,所以读者可以通过他的屡屡出现或是直接讲述而较为全面地了解作品中其他重要人物的情况,这样就省去了过度的铺垫和不必要的情节安排。从作品的故事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尼克处在这种多重的关系网上,使得他比其他角色能更好地完成作者所赋予的任务。比如说尼克是安排盖茨比和黛西两人再次相会的最佳人选,也是盖茨比最后葬礼的唯一的组织者。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对尼克这个人物的安排是非常精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尼克是整部作品的叙事动力所在。
  二、尼克贯穿情节始终
  尼克是整个作品故事情节的讲述者。作品始终通过尼克本人的视角来讲述他所看到的事情以及他的感受。情节的发展和铺陈也没有超出尼克了解的范围,即使是盖茨比和乔丹·贝克等人的回忆也都是当着尼克的面所讲出的,所以说尼克在作品中逐渐地成长为一个全知全能的讲述者。在小说中,尼克具有双重视角,他事实上是在讲述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他自己离开美国西部家乡来东部创业,最后又重返故土的故事;另一个是盖茨比的故事。盖茨比的故事包含在他自己的故事中,这两个故事在小说中时分时合。但无论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是从故事的内容来看,盖茨比的故事无疑是小说的主体。
  叙述者“我”——美国中西部的一个青年人尼克,离家去东部谋生,在漂泊的生活中结识了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目睹了盖茨比悲剧的始末,后来便用一种特殊的叙述方式讲述了盖茨比的故事:年轻的盖茨比并不富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仅是一个少尉军官,爱上了一位“大家闺秀”黛西,黛西对他也是情有独钟。大战爆发后,盖茨比被调回欧洲,似是偶然却也必然,黛西因此与他分手,转而与富有的汤姆结婚。盖茨比因此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西背叛了心灵的贞洁。战后盖茨比从欧洲远征归来,不择手段地做非法生意发了横财,成了纽约的一个富翁。他在黛西府邸的对面建造了一栋大厦,把它当作一种富贵的标志,同时也当作是向黛西发出的无声召唤。但黛西已不是旧日的黛西,她只不过将婚外的这种暧昧关系当成一种刺激,就如同她高速驱车的游乐一样。当尼克有所察觉时,已经太晚了。黛西驾驶着盖茨比的汽车撞死了她丈夫的情妇,然后将罪责推给盖茨比,并哄骗他去承担,而盖茨比到死都没有发现黛西脸上嘲弄的微笑。尼克终于看清了尘世的浮华与骚动,最终又回到故乡去了。上面所述的整个情节都是通过尼克本人展开的,所以说尼克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讲述者,没有他的存在,读者是无法清楚地认识全文的。
  三、尼克在情节叙事中具有双面性
  尼克在作品中不单单是讲述者和旁观者,还是所有重要事件的参加者,并积极地参与到情节的发展过程之中。这样,尼克就不仅是独立于情节发展之外超然的叙事者,而且他本身就是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叙述情节与参与情节的双面性。
  首先,尼克参与了汤姆与其情妇的狂欢,目睹了汤姆和盖茨比的激烈争吵,以及黛西因心情迷乱开车撞死汤姆情妇的情景。他又应盖茨比的要求为他和旧情人黛西牵线搭桥,使之重归于好。而在小说的最后,盖茨比被汤姆情妇的丈夫所杀,往日不邀自来的宾客和朋友无一人关心此事,尼克却又出于责任感和良知安排了他的葬礼,从而使得整个故事得以完整地发展下来。
  同时,作品中尼克偶尔也会凭借自己的想象来编造一些情节,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用全能角度描写的事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威尔逊前往盖茨比的别墅为妻子报仇的经过。由于整个过程已死无对证,因此尼克能自由地驰骋想象,编制了这段情节:“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他)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就象那个灰蒙蒙的、古怪的人形穿过杂乱的树木悄悄地朝他走来。”[1](P151)这段想象中的描述使得前后情节得以连贯,既暗示了最终的结局,也使得盖茨比这个人物获得了完整的人生经历。
  此外,尼克的自我成长与盖茨比的个人悲剧还形成了叙述上的对应关系,这两部分有机地交织在尼克自我的叙述过程中。尼克是成长起来了,变得更加老练,但盖茨比却走向了悲剧结局,前者的成长在后者的悲剧中得到见证,而后者的悲剧则是前者成长的最好教材。盖茨比是当局者迷,只有尼克才真正地认清了黛西的本质,并把他的耳闻目睹及评判传递给读者。尼克以旁观者的身份认清了盖茨比至死也未能认清的事实。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尼克坚决地回到了他出生的中西部,而东部则如噩梦一样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四、尼克表达了作者的心声
  尼克本人在作品中也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代言人。尼克并不仅仅在小说的结构上起着纽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的双重身份使他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评价既全面又客观。他的评判对发展和深化小说的主题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2](P35)。“使我对人们短暂的悲哀和片刻的欢娱暂时丧失兴趣的,是那些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是在他的幻梦消逝后跟踪而来的恶浊的灰尘。”[3](P3)这些话对作品主题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菲茨杰拉德是一个擅长以描写梦想破灭而著称的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之一就是梦想与现实、天真与世故的对立:美丽的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所击碎,天真的爱情被金钱所腐蚀。这种无情的对比就是通过尼克的视角表现出来的。在尼克的眼中,盖茨比是理想主义的“美国梦”的化身,同时也是“美国梦”破灭的象征。盖茨比认为只要有了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就可以重新获得黛西,就可以证实自己的价值。盖茨比通过不法手段赢得了巨额财富,编造了自己的身世,以求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没有看到他是把实现梦想的基础完全建立在物质之上,并且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赋予了一个冷漠肤浅的世俗女子身上。他所追求的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只意识到黛西的脑中充满了金钱,却永远也没有明白他们属于不同的世界,代表不同的价值,而对这一切的浑然不知,注定使他走向灭亡。
  通过尼克的经历,读者们也看到了上流社会所谓的文明生活:在空虚、无聊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彼此虚伪地相处着,相互打闹吹嘘、荒度时光,造谣、诽谤、恶意的人身攻击、尔虞我诈是他们惯用的处世伎俩。金钱观成了大家唯一的世界观,对金钱的追求,可以忽视道德的高尚和法律的尊严。作者通过尼克间接地批评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内心世界:既厌恶这种虚伪的、堕落的生活,又对此抱有羡慕和渴望的心理。盖茨比是个悲剧,作者本人也同样是个悲剧,这一切都通过尼克的思想活动表现出来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反映美国战后精神危机和道德堕落的社会小说,这部作品构思微妙,描写细致,是“菲茨杰拉德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已臻于成熟的一个最为显著的标志”[4](P168)。作品人物尼克的独特设计,显示出菲茨杰拉德的艺术功力,在叙事技巧上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作为“爵士时代”桂冠诗人的菲茨杰拉德在给读者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实现了其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愿望。
  
  注释:
  [1][2][3]巫宁坤译:《菲茨杰拉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4]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巫宁坤译.菲茨杰拉德小说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汪介之.20世纪欧美文学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黄峰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23600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多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