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58

[ 张家国 文选 ]   

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的向往

◇ 张家国

  笔者曾在学校近700名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在所有的作业中你最不喜欢的是哪一门?结果出乎意料,有超过70%的同学认为语文作业最枯燥最无聊。尴尬的调查结果犹如一盆冷水泼来,引发了语文教师一连串的追问:本该容纳无限生活、深邃意蕴的语文作业为什么受到冷落?为什么要布置语文作业?我们该怎样布置语文作业?
  一、语文作业为什么受到冷落?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直接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反馈,及时查漏补缺。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语文作业?
  一是作业形式枯燥乏味。语文作业大多为知识点整理式的作业,单纯的语文训练,致使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二是作业质量普遍较低。作业多是机械重复,抄抄写写,形式呆板,缺乏创造性、探索性。三是训练目标不明确。作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四是学生只是被动完成作业。教师往往不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情况严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体现。
  这一切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作业的所有兴趣。事实上,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有的同学为了应付抄写,竟把几支笔并列捆扎起来,在同一时间中完成数行的书写任务,诸如此类的情形丝毫无益于学习。
  二、为什么要布置语文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适当、适度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业布置一定要寻求最优化。其实学生写作业的目的一是通过巩固性训练,掌握并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二是能将课堂学习过的知识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我们该怎样布置语文作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通常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为“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学生的能力就会越高。其实不然,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重复、毫无生气的抄写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作业的设计必须不断变革。
  (一)设疑激趣,突出多样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如果作业设计上具有创新性,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内容上具有趣味性,能做到听、说、读、写等训练有机结合,就会使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投身于作业中,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引导学生:“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我们还学过哪些诗词也表现了作者的抱负的?”学生很容易就会想起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或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
  (二)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也应当贯穿于作业设计过程中。同一作业,能力较强的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但那些能力较低的学生却常感觉力不从心。合格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梯度不同的作业,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不断进取精神。
  例如,学习《社戏》之后,可以设计四个不同层次的练习:(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2)结合这几件事,分析一下课文中人物的性格。(3)为什么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4)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篇随笔。
  (三)尊重个性,强调选择性
  新课标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独特体验”,“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努力拓展题目的维度和广度,要能够建立“作业超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以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从曹刿和鲁庄公任一角度出发,说一说自己所获得的启示;学完《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家乡的四季之景短文。这样就给学生们提供了选择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思考、观察、创作,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力求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应注重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并指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修正完善。
  例如,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并充分发挥想象,动手写出自已心中各种各样的“门”,并和同学们展开交流;在班级开展的一些活动中,鼓励同学们自己设计方案、撰写通知、标语、启事等;学习《端午日》以后,让同学们通过上网、图书室查阅、向长辈咨询等方法,调查当地的端午日风俗,并写成一篇报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不仅是“温故”的过程,还是“知新”的过程,更是“创新”的开始。语文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为出发点,精心设计作业让同学们积极自主、兴趣百倍地去完成;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对语文作业产生向往,从而爱上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促使语文新课改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张家国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710062;江苏省连云港市朐山中学 222023)

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