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31

[ 陈石林 文选 ]   

教材选文、注释等应规范、严谨、权威

◇ 陈石林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借鉴的范本,是师生教学、考试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教材的选文应该规范,课文的注释应该严谨,配套读物语言文字等的应用应该规范、严谨,由规范、严谨的以上三大部分完美融合而成的教材才会有权威。在这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精品、珍品。但正像任何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样,人教版教材也时有一些瑕疵,特别是新课改高中教材因为选编的不少课文新、编写的时间相对紧等原因而更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笔者仅从自己目前教学使用的版本中提出一些问题试谈一些看法,希望与人教社编写组的老师商榷,并能得到校正。
  一、教材选文语言文字等的应用,有一些不规范
  1.人教版高中选修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1]中的《娜塔莎》([俄]列夫·托尔斯泰)有这样一段描写:“梳装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亚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关于“梳装”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第1264页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第1219页都是[梳妆]——梳洗打扮之意,后者还提示“不宜写作‘梳装’”。两词典都无“梳装”的词条。
  2.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58页,《素芭》([印度]泰戈尔)中的“流言飞语”应写作“流言蜚语”。《规范》第847页[流言飞语]提示:现在一般写作“流言蜚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66页《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中的“磨擦”应写作“摩擦”,《规范》第927页[摩擦]提示:不要写作“磨擦”;而《现汉》第876页[流言]条中的举例“流言飞语”和第961页“[摩擦](磨擦)”都是不规范的。
  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3[2]第44页《李商隐诗两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题目“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和必修4[3]第33页第二单元阅读提示“运用联想和想像”中的两个“想像”都应为“想象”。《规范》第1436页中的[想像]规定:现在一般写作“想象”,还提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确定“想象”为推荐词。而《现汉》第1489页认为[想像]同“想象”和[想像力]同“想象力”,都是不规范的。人教版新课改高中教材的编者已在自觉地统一应用规范词语“想象”。
  4.必修2[4]第30页《兰亭集序》(王羲之):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应改为: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第67页《天工开物·治铁》(宋应星):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也应改为: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或: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同类标点用法规范的是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第86页《六国论》(苏洵)中的下一句话: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必修5[7]《说“木叶”》堪为规范标本。
  5.必修5第14页《边城》(沈从文):“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大约……左右”与“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都语义重复。
  6.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66页《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一心热衷的葫芦”修饰不当,应改为“被清兵卫一心热衷的葫芦”。
  7.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55页《素芭》([印度]泰戈尔):“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如果与男孩相比较而言,母亲更把女儿视为自身的一部分。”此句的前一分句因成分残缺而造成不合逻辑,应改为:她母亲把她(指素芭)的不能说话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
  8.必修5第62页《作为生物的社会》([美]刘易斯·托马斯):“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处理、贮存、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句中“处理、贮存、取出信息”因词序不当而造成不合逻辑,应改为:贮存、处理、取出信息。
  9.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3页《炮兽》([法]雨果):“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禀赋”是指人先天具有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素质,名词,不能带宾语。
  10.必修5第55页《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第58页:“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这两句都修饰不当:“高度水平”中的“高度”是副词,“水平”是名词。第57页:“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后一句中“所”字赘余,“所最骄傲的成就”成分残缺,应改为“并且是我们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成就”。第58页:“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句中“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并列不当。第55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前一句词序不当,介词短语“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在句中作状语,应放在谓语动词“是”的前面。后一句的主语是“它”即“中国的建筑体系”,宾语是“累积所创造的”。既然是“世代经验的累积”,就不能算“创造”,因此应改为:它是由中华民族世代经验的累积而形成的。
  二、课文对字、词、句等的注释,有一些不严谨
  1.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94页《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注释⑱[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轮扁(piān)”注音无据,“扁”应读“biǎn”。《辞海》第1778页[扁]:①biǎn“匾”的本字;面阔而体薄,如扁平、压扁;②biàn通“遍”;③piān小舟。苏东坡《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规范》第76页[扁]biǎn:①形容词;②姓。并提示:读piān,只用于“扁舟”。由以上两点得知:当“扁”被释为“小舟”时才读为“piān”。正因如此,《辞海》第1513页有“轮扁”的专词注释“春秋时齐国有名的车匠,名扁”,却无“扁”的特殊注音。
  2.必修2第33页《赤壁赋》(苏轼)注释⑲[狼籍]:凌乱,也写作“狼藉”。此注连同《现汉》第813页“‘狼藉’(狼籍)”都是不规范的。《规范》第50页[杯盘狼藉]提示:“藉”这里不读jiè,也不要误写作“籍”。为了规范用字和减轻记忆负担,借鉴不少文言篇目根据规范要求对原文字词予以变通的做法,应把“籍”字换成“藉”字。
  3.必修3第49页《劝学》(《荀子》)注释⑪[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啊。显然,此注释未把关键点“用心”注释到位。其实,“用心”就是“因为心思”的意思,“用”是“因为”的意思。如果把“用心一也”注释为“(这是)因为心思专一啊”,那么同理可以推出“用心躁也”是“(这是)因为心思浮躁啊”的意思。
  4.必修5《陈情表》(李密)第36页注释⑮[外无期(jī)功强近之亲]:……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这个注释是错误的。旧时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有斩衰、齐衰(zīcuī)、大功、小功、缌(sī)麻五种名称,统称五服。(《辞源》第0073页[五服]③)“期”是“期服”的简称,丧服名,即齐衰为期一年之服。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在室姑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小辈如侄、嫡孙等丧,均服之。又子之丧,其父反服,亦为期服。此外如已嫁之女为祖父母、父母服丧,亦为期服。(《辞海》第1713页[期(jī)服])“功”是大功服与小功服的统称,是丧服名。(《辞海》第580页[功服])因此,“期功”并不是指“人”或“亲族”、“亲属”,它和后面的“之亲”连在一起才表示“……的人”或“……的亲族(亲属)”。所以此注应改为:期,穿一周年孝服。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
  5.必修2第29页《兰亭集序》(王羲之)注释23[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形骸,身体、形体。联系“因寄所托”和“放纵”,此处“形骸”应指情感、思想、精神之类的东西,故应注释为引申义:情感、思想、精神等。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般是“躯壳、形体”。
  6.必修5第43页《咬文嚼字》(朱光潜)注释⑥[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37页[付梓]:把稿件交付刻板、印刷。《辞海》第1475页[梓]③:雕制印书的木板。引申为印刷,如付梓。《规范》第410页[付梓]:书稿付印。古时雕刻印书常用梓木,故称。《现汉》第426页[付梓]:古时刻板印书以梓木为上等用料,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由上四典的注释推断,“梓”应注释为“古时用来雕刻印书的梓木板”。故此课文“付梓”注释中“在木板上刻字叫梓”是不妥当的。同理,流传于网上的《百度词典》、《百度百科》中的“梓:刻板”也是不妥当的。
  7.必修5第33页《庄子·逍遥游》注释⑫[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环绕着往上飞。此注大概源于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冥有鱼》:“搏,指环绕着飞向上空。扶摇,旋风。”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979年7月第1版)上编第1册第189页《逍遥游》注释⑩[摶(tuán)]:一作“搏”,作拍、附解。“摶”不作“环绕着飞向上空”解释。《辞源》第0706页[抟(摶)]:tuán①环绕,盘旋。《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②捏之成团。③圜。④抟,凭借。《辞海》第758页[抟(摶)]:⑴tuán①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②环绕;盘旋。⑵ zhuān 同“专”。其中,“抟”根本就没有“环绕着飞向上空”的义项。其实,富金壁先生早就明确指出:“‘抟’并无‘环绕着飞向上空’的意思,况且,这样解释,‘抟’与‘扶摇’语义无法关联,也与‘而上’语义重复。”因此,“抟”仅注为“环绕”即可。
  8.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8页第二单元“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探究·讨论”第二大题第2小题:“‘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必修5中学过的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题中后一问提到的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根本就没有编入必修5中,你让学生如何去“谈谈”?这就不单单是不严谨的问题了。
  三、如何对待、处理教材选文、课文注释等存在的问题
  对于读者的批评,编者要关注“百家争鸣”,抱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如果选文、注释等确实不妥、不当甚至错误,则应迅即纠正,凸显大家风范。如上文提举的一些问题与看法,是否该引起重视、组织研究?批评见仁见智,可以讨论甚至争辩,能够达成一致当然更好,不能形成共识可以存疑。
  对不当的批评,可及时沟通,科学疏导,不为舆论所左右。如:必修2第4页《荷塘月色》(朱自清)注释⑨[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媛:美好的。有人批评注释编者,说如果把“媛”解释为形容词“美好的”,那么,“媛”就应读为:yuàn。其实,这个批评倒是错误的。查:《规范》第1623页[媛]yuán①见139页“婵(chán)媛”。(第139页[婵媛]chán yuán<文>①形容情思缠绵的样子。②形容枝条相连的样子。③婵娟即姿态美好。)②名词。姓。第1625页[媛]yuàn名词。(文)美女。如:名~淑女。提示:这个意义不读yuán。再查:《现汉》第1678页[媛]见147页“婵媛”。(第147页[婵媛]chán yuán<书>①形容词,婵娟即姿态美好。②动词,牵连;相连:垂条~。)第1681页[媛]yuàn(书)美女。由上可知:“媛”作形容词、姓氏名词和动词时读yuán,作名词如美女时读yuàn。像这样完全正确的注释,绝然不能更改。
  只有读者和编者良性互动、共同努力,教材的选文、课文的注释等才会规范、严谨和权威。
  
  注释: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外国小说欣赏(选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3][4][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必修4)(必修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北京:2006年11月第2版。
  参考文献:
  [1]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长春出版社,2009.
  [4]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缩印本)[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合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陈石林 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一中 423000)

教材选文、注释等应规范、严谨、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