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594

[ 郭筱 文选 ]   

韩偓《香奁集》诗歌中的情美

◇ 郭筱

  摘 要:《香奁集》中诗歌大多为艳情诗,即专写女性美态及男女艳情的文人情诗。这类诗歌大多雕绘蔓饰,精巧华美,绮丽多姿,集中描写了文人的世俗生活并给以高雅的审美表现。虽然取材香艳绮靡,但是其诗歌的创作本身却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诗人的写作并不恶俗,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艳不伤雅、情浓意挚的境界。本文着重从诗歌节奏、描写的精巧细腻、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对于韩偓《香奁集》诗歌中的情美进行浅析。
  关键词:艳情 意象 细腻 绮艳 情美
  
  韩偓曾自述:“余溺于章句,信有年矣,诚知非士大夫所为,不能忘情,天所赋也。自庚辰、辛已之际迄己亥、庚子之间,所着歌诗不啻千首,其间以绮丽得意者亦数百篇。”其《自序》中又说:“大盗入关,缃帙都坠。迁徙流转,不常阙居。……或天涯逢旧识,或避地遇故人,醉咏之暇,时及拙唱。自尔鸠集,复得百篇。不忍弃捐,随即编录。……柳巷青楼,未尝糠秕;金闺绣户,始预风流。”“不忍弃捐”是《香奁集》编录的原因,可见其中所写确实是柳巷闺门之事。
  《香奁集》描写文人的世俗生活并给以高雅的审美表现是其最大特点。作者虽然取材香艳绮靡,但其写作并不恶俗,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艳不伤雅、情浓意挚的境界。文中所表现的感情与自然季节、男女情爱等相结合,而且是以女性的内心世界为载体的。作者把各种情感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加深了诗作所要表现的情感的美,使得这种情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千百年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时也对后世文人诗歌创作的取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就了艳情诗在文坛的地位。下面笔者就《香奁集》所收诗歌表现的情美进行浅析。
  一
  《香奁集》中的很多诗歌都是节奏缓慢,用笔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动作,似乎每一笔都是一种体验,描写精致而又不落俗套,使得诗歌更显雅致。诗歌意境虽小,取材也是仅限于闺阁,但是作者用心描摹,用这种缓慢的节奏与细致的描写打动着读者,使得诗歌本身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作者的细腻还体现在其情感的表现方面,细腻的描写承载着细腻的情感,更让人对诗歌能细细加以玩味、欣赏。
  幽窗
  刺绣非无暇,幽窗自鲜欢。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
  密约临行怯,私书欲报难。无凭谙鹊语,犹得暂心宽。
  《幽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将赴幽会的女子形象,作者体味细腻,女子对即将到来的幽会心事重重,拿起刺绣也是心不在焉的样子,并不能掩饰心中的不安,抬眼看着幽窗却还是不能欣然。“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一句是描写女子的美态,似乎娇艳的双手抚摸过的江橘也变得香嫩可口,牙齿和梅子接触的一瞬也让人感到一种暧昧的酸味,不禁使人沉醉其中,也写出了女子的一种“无心”之态。作者在这里不仅观察细致,而且感情体察也十分的细腻,开始是对即将到来的幽会的不安,到了临行之前就变成了“怯”,这时想去书取消约会却已经来不及了,只得赴约。在路上听到了喜鹊的鸣叫声像听到了安慰的话语般默默地觉得心安,作者在这里展现的是女子在与情人密约之前的情感流动,以己身感受女子的心理状态,诗写得自然真实。
  作者有时也写一种闲情,似是一种慵懒之态,把闺中生活的闲暇,以及这种闲暇安适之中的偶趣也描写得惟妙惟肖。
  中庭
  夜短睡迟慵早起,日高方始出纱窗。
  中庭自摘青梅子,先向钗头戴一双。
  《中庭》描写的是女子起床的娇媚之态,夏夜很短,容易让人流连睡眠,诗中女子清晨晚起,太阳已经很高了才出闺房。诗中所表现的内容仅仅是女子起床后摘青梅子戴于发间这很短的动作,但是在整首诗中却展现了一种慵懒闲适的情趣,更显女子的娇软疲乏之态。“中庭自摘青梅子,先向钗头戴一双”一句写出了女子的俏皮可爱,“先”字写出了女子的活泼,让人生出喜爱之情。虽是简简单单的一首小诗,但是一种偶趣充盈其间,缓慢的节奏中女子的俏皮可爱更显得突出动人。
  在上述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偓擅于描写简单的妇女情态和闺阁氛围中的日常生活,形成了韩偓自己所说的“五色之灵芝”、“三危之瑞露”(《香奁集序》)。这样绮靡侧艳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其中也充满着强烈、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
  《香奁集》并没有太多的社会人生哲理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把其看成是末代文人的一种任性,一种不愿与末世妥协或是不愿清醒的一种心态。这种对于女性生活细微情态的捕捉与描写也为后代的艳体诗做出了垂范。
  二
  对物的描写,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尤其是当对一种情感或生活进行描写和表现时,对于物的意象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香奁集》在意象运用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趋同性,体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但是大多描写虽不脱俗但也不伤诗歌的雅。《香奁集》的意象都是一些与妇女题材相关的绮艳意象,如梦、情、惆怅、寂寞等情态意象,帘、屏、楼、枕、窗、帐等闺阁意象,庭院中的花柳、草、荷、桃、杏等植物意象,春、秋、夜、月、风、雨等天候意象,诗歌以此营造出婉约香艳、惆怅缱绻的闺阁氛围。其间有离愁别恨,有无奈哀叹,有温婉透骨的深情,也有脂粉香软的床第声态。《香奁集》中的闺阁愁怨、情恋场景,对女性的关注以及人的情爱愿望与心理慰藉的表达,都是与表现情爱主题密切相关的。
  韩偓有时候会从客观景物入手,将主人公的意态情绪掩藏在画面之中。在《已凉》中,“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华丽的卧室,镜头由室外逐渐转向室内,经过帘幕、阑干、屏风、一道道屏障,最终投影在那张陈设精致的八尺大床上。诗歌展示的是一位贵家少妇的深闺,主人公并没有出现在镜头里,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得而知,但猩红屏风上画着的折枝图,却不免让人想起“花开堪折只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告诫。这便是物的意象的应用之妙。面对这幅画图,我们的主人公难道不会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思索吗?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的时候。门前帘幕低垂,簟席上添加被褥,表明暑热已退,秋凉方降。这样的时刻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怎样的波澜呢?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配上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中寂寞之时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点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索。像这样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情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
  在韩偓的《香奁集》中还有一类诗歌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季节,一种景色之中人的情感、行为。景色、季节的美与玉人相映成辉,其间的情感表达也更加的缠绵、惆怅,令人回味。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意象形貌,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咏物、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春尽日
  树头初日照西檐,树底蔫花夜雨沾。
  外院池亭闻动锁,后堂阑槛见垂帘。
  柳腰入户风斜倚,榆荚堆墙水半淹。
  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
  这首诗描写的是美好春天即将逝去时的景象。诗人把春末描写得十分落寞,春日时节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在消退、凋零,“蔫花”上还沾着昨夜的残雨,“榆荚堆墙水半淹”这样的春尽,狼狈又萧索,感觉不到生机,不禁让人怀念起往日春的美好,再来对比这春日将尽的落寞,诗人惆怅的感情充盈其间。末句“年年三月病恹恹”点染出整首诗的感情,诗人描写春尽的景色、种种意象,都是在写一种“病恹恹”的惆怅之情,对春天美好即将尽逝的不舍,对春的美好的留恋,都充斥于这首小诗之中。文人多注意花发花落,对时节有着高度的敏感,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有着一种别样的眷恋,对时光、生命的流逝有着深沉的悲伤与感怀。《春尽日》写的是暮春时节,诗人的心情也是十分沉闷惆怅的,“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都表现出一种惜春的情绪,在更深层次上则是一种对白驹过隙、青春不在的沉重哀叹,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
  三
  唐末艳情诗的兴起,很大的原因是文人对现实绝望,是无力挽回王朝末路的一种文学逃避,《香奁集》便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诗人逃避现实,选择娱乐人生、纵情诗酒、眠花宿柳。《香奁集》也许与轻浮并无关系,但是与麻痹有关,是一种专注,也是一种逃避。最后只剩了两腔悲痛,这种悲是深层次的,诗歌承载着它,体现出一种内心的伤。
  《惜花》云:“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此诗作于914年,表面上写花落堪哀,实际上写亡国之恨。此诗以诗史的笔调含蓄地记录了大唐帝国灭亡前后的历史。后人释此诗云:“知其为朱温将鲞而作,乃以时事考之,无一不合。起语云‘皱白离情高处切,腻香愁态静中深’,是题面。又日‘眼随片片沿流去’,言君民之东迁也。‘恨满枝枝被雨淋’,言诸王之见杀也。‘总得苔遮犹慰意’,言李克用王师范之勤王也。‘若教泥污更伤人’,言韩建之为贼臣弱帝室也。‘临轩一榕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意显然矣。此诗使子美见之。亦当心服。”
  诗人的很多诗歌,也表现了一种对时光逝去,年华不在的悲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来又有几人能够真正感受到这“逝者”的美好。所以,感受并体味到年华美好的人,便真正懂得其逝去的那种因留恋而产生的哀伤之情。
  如这《香奁集》中所说“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前欢往恨分明在,酒兴诗情大半亡”、“忆眠时,春梦困腾腾”、“忆行时,背手挼金雀”、“忆去时,向月迟迟行”,回忆是美好的,现在的美好也终将变成一种思绪,一种感觉,被日后的我们回味、怀念、感伤、追忆。
  《香奁集》中还有一类诗歌单纯的只是表达一种情思、思绪。
  别绪
  别绪静愔愔,牵愁暗入心。已回花渚棹,悔听酒垆琴。
  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月好知何计,歌阑叹不禁。山巅更高处,忆上上头吟。
  题目便点明此诗描写的是一种离愁别绪,在诗人的笔下“别绪”包含有“静”、“愁”,一种执著“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一种惆怅“月好知何计,歌阑叹不禁”。诗中的“花渚棹”、“酒垆琴”、“菊露”、“罗幕”、“梨霜”、“锦衾”等意象都包含着诗中人物与恋人往日美好的回忆与相恋的情感。首句“别绪静愔愔,牵愁暗入心”写得真实可感,别绪是说不明道不清的情感,只能静静感悟,它默默地潜入人的内心深处,感伤随之产生。然后诗人环顾左右,一事一物都是往昔的回忆,诗人执著于此不能自拔,只能望向山巅,默默地凝视、回忆,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解脱。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情思的来去,是一种情感的流动,是情的一种感悟,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
  陈曾寿曾在《苍虬夜课》中感慨说:“为爱冬郎绝妙辞,平生不薄晚唐诗。”《香奁集》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情感的集子,在这里诗人放纵自己的情感,认真地体验着绮艳生活所带来的感悟,并不顾及世俗的眼光,这是真实的晚唐文人情感世界的写照,是一种雅的情感,精神的享受。诗人用心表达情思、愁怨。《香奁集》是惆怅、感伤、美好情感的集结,诗人从景与物中挖掘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传情,使得千百年后的我们还能体会、感受到这种诗情的美好、凄艳。
  
  参考文献:
  [1]张伟利.《香奁集》的文化阐释[J].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任元彬.韩偃诗歌的感伤情调[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3]林伟星.韩偓《香奁集》情感脉络的文本分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88).
  
  (郭筱 长沙 湖南大学 410012)

韩偓《香奁集》诗歌中的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