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8期 ID: 148638

[ 沈晓昕 文选 ]   

语言示范:语文教师的责任

◇ 沈晓昕

  摘 要:语言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手段,是教师赖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作为承担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好语言示范。语文教师的语言示范应注重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语言示范 语文教师 原则
  
  关于教师的语言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这样的表述:“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从古至今,语言都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手段,是教师赖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作为承担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语文教师,在这个能力构建的过程之中,其本身更应该做好语言示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好语言示范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晓畅通达的原则
  孔子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墨子也认为:“执所言而意得见。”(《墨子·小取》)语言的根本作用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所以只要说清自己的意思即可。那种说起话来非一二三四罗列一通却不能显示自己才华的言语,反倒有装腔作势之意,哗众取宠之嫌。
  于漪老师在《用语言“粘“住学生》一文中写到:“我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去,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于老师从来都是用大家听得懂、领悟得了的话语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左右勾连、时而又洞幽烛微,清楚、浅显地表达自己,从不故弄玄虚,从来没有所谓“后现代”的话语。但就是那些平常的话语却长久地滋养了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师坚持说晓畅通达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简约的语言习惯。
  二、至真至诚的原则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一个“情“字联系作者和读者。学生也非无情物,所以教师说话讲课,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耳朵,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灵。倘若执教者“只知道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反倒叫人不信。”(朱自清《说话》)任何时候,呈现在听者面前的语言只是外在的“形”,存在于言说者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才是语言真正的“神”,任何失却灵魂的语言都是无“神”的,都会因为言说者精神的缺位而失却生命力,显得无精打采、空洞无力。在教学中,一旦学生察觉教者语言的言不由衷,就会对教者的人格失去信任,这时教者纵然是字字玑珠,恐怕学生也会充耳不闻。
  黑格尔说:“声音只有通过把一种情感纳入它里面去,又由它而共鸣出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意味深长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语言,就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的体现,更应该是教师人格的外显。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努力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一个至诚至真至情之人,方能体现出“修辞立其诚”(《周易·乾卦》)的特色,也只有保持了语言的真诚感,才能增强学生的向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准确规范的原则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就是习得和训练语感。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就是训练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这种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术等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格”(正确的“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语感强的人,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不必考虑词语含义、语法规则、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只借助于“格”,就能正确、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
  近10年来,汉语的规范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侵蚀:繁体字、简化字的滥用,影响了汉字的规范性;港台腔的普通话影响了汉语的规范性;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对汉语的恶搞,更是混淆了青年一代对汉语的掌握和运用;网络文学的普及,各种文学样式的日渐纷繁也使汉语的规范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语法教学从语文教学中的退位,使得汉语的语法规范越来越不受人重视。受这样语言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日渐淡薄。
  但越是这样的语言环境,语文教师则更应该在规范语言方面做出示范。用词准确是衡量语文教师语文修养的根本标志。教师准确的用词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用语除了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之外,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格”。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阵地上,坚持说合乎语法规范的话,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在潜移默化中纠正自己各种不合语法规范的说法,形成正确的“格”,提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谈吐高雅的原则
  语言学家黎锦熙认为作文训练的第一个阶段是求“通”,再就是求“美”。语文教师的语言在做到通达晓畅、合乎语法的基础上也应该求美。因为富有美感的语言,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而且在耳濡目染之下,学生的言谈、作文也必将逐渐走向高雅脱俗。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想做到高雅脱俗,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要考虑言辞和语调
  美国心理学家关于语调有过这样的一种阐述:“在教师的许多特征中,语调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讲,语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个不可听的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的成功。”
  汉语与其他语言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她拥有“四声”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语言理应凸显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特点。《论语泰伯》篇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意思是说话时多考虑言辞语调,则可以避免鄙俗粗野和错误。
  在现代汉语中,考虑言辞和语调更多地表现为能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词汇中极少粗俗之语,坚持说普通话,无疑可以为语言雅正打好基础。
  (二)要博览群书
  作为语文教师,若是对物能做情趣盎然的描述,对事能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理能做入木三分的挖掘,对疑能做恰到好处的点拨,其课自然也就能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但语言是有底座的。它的底座便是文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当语文有了文化的滋养与浸润,就是大语文,是有着厚实的内涵与积淀的语文。
  1.恰当掌握谈话分寸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记录子路述志直爽而不知谦让,孔子对此极为不满,但又仅止于一“哂”了之。在曾皙追问之下,孔子才很有分寸地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暗示子路要谦虚,既指出了他的缺点又维护了他的自尊心。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不骄不躁、温和快乐,不要当众揭学生之短,也不要把学生抬得过高。
  2.注重态势语
  态势语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语言”,运用得恰当往往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清人石成金批判当时教训子弟“只重读书作文,其容貌言辞全不理会是大谬”,此谬在今天依然存在。
  《礼记·曲礼》上要求“妥而后传言”,明人吕德胜《小儿语》开篇即说:“一切言动,都要安详,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作为教师,说话时更应该做到站直然后言,言而不狂、不怒,举止从容安详。让学生从自己的无声语言中学习文明礼仪,从而提高道德修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但是“创造”从何而来呢?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快乐》一书中指出:“我们通过‘模仿’学习向导——他人的文化,在混沌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轮廓,又以自己的创造为基础,使得他者文化的模仿得以扩大和发展。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模仿。”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的语言无可避免地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语文教师无法回避地要承担语言示范的责任,让学生在模仿中习得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实现语言水平的提升。
  
  (本文为江苏省现代教育研究所课题《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促进职校生职业素养优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997号。)
  
  
  (沈晓昕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 223600)

语言示范:语文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