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信,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替。因为《出师表》传达出了一种“愚忠”的思想。这一建议在媒体披露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本以为闹腾过一阵之后就消失了,但是错了。有人对此事不但不肯罢休,还兴师动众,组织陕西学者搞了一个《出师表》研讨会,一致同意将《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支持胡教授的建议。请看报道:
6月12日,陕西省社科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邀请西安地区史学界著名专家及其他方面学有所长的学者,召开了《出师表》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出师表》应当撤出中学语文课本。陕西省历史学会、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西安行政学院等单位及高校的与会专家,均持支持态度。(转摘自《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4日第6版)
如此的异口同声支持,如此的帮腔作势,真让人怀疑有炒作的意图。笔者认为,胡教授致命弱点在于抛开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用政治的眼光(思想教育),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出师表》,把政治和语文这两科等同在一起,模糊了这两科的界限,泛化了语文科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诚然,语文和政治这两科有紧密的联系,然而现实情况是,两科分家立灶,学科性质不同,学习目的迥异。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是真心实意的,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是情真意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然,从《出师表》一文中,还能够读出诸葛亮不自量力的骄狂、好大喜功的心理以及不体恤百姓生活等,所有这些并不影响从语文的角度来解读《出师表》。深入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绝不是政治课所主要倡导的。还有,按照胡教授的推理,媒体应当禁止传播封建帝王之类的影视剧和文字作品,因为它们向大众传播“愚忠”和“忠君”思想,然而现实是,这类作品现在非常流行。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胡教授推荐的华歆的《止战疏》一文,原文不长,引用如下:
兵乱以来,过踰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知道。从语文的角度来看,《止战疏》一文的语文味远比《出师表》差,而政治味道的浓厚程度,却和《出师表》不相上下,让它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不理想。当然,如果把《止战疏》和《出师表》放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从比较中发现问题,教师适当地把争论的焦点摆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那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不但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而且也符合新课标精神。
总之,对中学语文课本反思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上纲上线。要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待语文,而不是从其它的角度来学习语文。胡教授对中学语文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真正把握住语文这门学科的脉搏。
[作者单位:山东省五莲县潮河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