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多次改革,将低年级的说话、听话改为口语交际,注重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进一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新课程实施后,所有授课教师都在认真探索钻研教学方法。我想就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要凭借语文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有说完整句子的训练、有看图说话训练等;同时,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都编排了人物对话交际的训练内容。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双向互动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
1. 看看,想想,说说。低年级编排的口语交际实践配有图画,图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口语交际的主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图画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可借助图画,鼓励他们想象、创新。如教《我该怎么办》(第四册),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注意画面的内容,再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小男孩遇到了什么事?他该怎么办?由此启发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个人自述,同桌互述,小组互说,班上介绍,最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想想假如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并把想出的办法说给同学们听。
2. 听听,想想,说说。在口语交际课中进行听听说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培养他们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如《保护有益动物》(第四册)一课,可引导学生将思路引向生活,启发他们回忆哪些小动物对人类有益,怎么有益和自己是怎样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当某个同学自述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还可提出问题,学生在这种双向互动的交流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听说态度。
二、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以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良好动机,借助兴趣这个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
1. 设疑导趣。 如学完《小猫种鱼》一课后,同学们都认为小猫在向别人学习时不动脑筋、生搬硬套,因此收不到鱼。对于这种理解应予以充分肯定,但对小猫肯学习、肯实践的精神应予以倡导。为了拓展思路,可在此处设疑:①你想用什么方法帮助小猫在秋天里收到很多鱼?②第二次小猫还会把鱼种到地里吗?③你认为该不该向小猫学习,学什么?问题无疑成了点拨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他们兴趣浓厚,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2. 表演引趣。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把说话训练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乐说的动力。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孩子们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滑稽的表演,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在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既培养了口语能力,又增长了表演才干。
3. 比赛激趣。 开展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如语文课前三分钟可安排 3—5 人进行比赛,内容可以是背诵儿歌、朗读课文、讲述故事、诵读佳作等,赛后由学生评出最好的一个,由班长记录下来,比赛结果一周张榜公布一次。比赛为孩子们搭建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而且增强了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
低年级学生要先从说一句话、几句话开始,特别注意从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从简到繁,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计划地编排了许多看图回答问题、看多幅图和单幅图说话的内容,系统地培养学生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在教学中根据图画内容,适当设计一些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通过思维,有层次有步骤地依次回答问题,逐渐由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话,循序渐进地提高说话能力。
三、 口语交际训练要调动各种感观参与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口语交际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它还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观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 口语训练与口。说话是口语交际最重要、最直观、最具体的部分。所以说话能力应该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态度和语言习惯。课堂上回答问题、口头造句、复述课文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师生语言交流等都可以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指出的是,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作为学生摹仿的样本,在课堂上从用语到教态到习惯方面都必须成为学习的榜样,教师讲课要通顺流畅,不但要把话说准,还要说得具体、形象、生动,句子富有变化。要克服方言的干扰,农村的学生说话时方言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讲普通话。低年级学生能说清楚一句完整话以后,教师要给一定的句式或连接词,让学生过渡到能说几句话,再发展到能连贯地说清楚一段话。
2. 口语交际与耳。听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织部分,有时它又是说话的前提。学生回话之前必须先听清楚、听明白,才能作出具体相应的反应。教师要设计“先听话再说话”的口语训练,培养“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比如,录音播放简短童话故事,然后让学生把听到的故事复述一遍。喜欢童话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把童话引入口语交际中是行之有效的,要让学生先仔细听,听明白了再说,可以多听几遍,练说时可以按自己说——互相说——上台说——表演说的顺序进行。这种训练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听得专心,说的欲望也很强烈,能收到很好效果。
3. 口语交际与眼。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意识的感知,是接受信息,获取感性认识,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的前提,敏锐的观察力是口语交际重要组成。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要认真、细致,并养成在观察中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设计开展观察图画、观察实物后说话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4. 口语交际与手。在口语交际中,离不开动手操作,比如:动手表演、手语暗示、动手拼接等,所以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切实可行的。比如: “我会拼图”就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要多设计这类的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鲜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平时训练中,要让学生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曹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