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88

  

一轮明

◇ 王海林 祝 萍

  《望月》是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而爱好幻想的小外甥和他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在这篇美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一、 作者眼中的月,学生心中的诗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他眼里的月景:“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在作者的眼中,月亮是安详的,月光是清丽的,月景是浪漫的,此刻的他,抛开牵牵绊绊,轻松地站在甲板上,沐浴在清辉里,长江有多长,作者的情有多长……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价值、人性之美的学科,一门富有情感的、想象的、诗意的学科。语文课堂是津津有味的阅读,是聚沙成塔的积累,是充满灵性的感悟,是平等融洽的对话,是蕴育激情的创造。”语文课堂教学是心灵与文本的碰撞,是智慧与艺术的融合。
  执教者被文本感染了,情不能已,面对学生声情并茂朗读……那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使我这位听课者如痴如醉,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江上赏月。学生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将课件上出示的填空段落流畅地而深情地表达出来了,这不是学生心中的诗吗?
  
  二、 诗人眼中的月,学生心中的灯
  
  月亮,是自然界里的一个天体,在古代诗人的眼里,它却是多情的,“既有温馨怡人的风致,晶莹高洁的品格,又有善解人意的情愫,启迪灵魂的感悟”。月亮是诗人的宠儿,成为吟咏不衰的物象。《望月》把那些亘古流传的咏月绝唱通过两辈人月下赛诗展示出来,给尚且没有复杂的情感体验的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特别是文中的省略号,涵盖了多少咏月诗,这是留给学生的思考。
  老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到古诗中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想象的魅力。
  师:读这一句“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哪一个词体现小外甥很喜欢月亮?
  生:是“凝望”这个词……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来?
  生: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师(课件出示书中有关月亮的诗):小外甥和舅舅分别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小外甥应该用活泼可爱的语气。
  生:舅舅应该用沉稳、可亲的语气。
  (师指几名学生当小外甥,师生赛诗,包括书中没有的符合文意的诗。老师一直说到学生接不上来为止。)
  师:诗歌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让我们一起吟诵这多情的月,美妙的诗。
  师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月亮还是那轮月亮,而诗人却赋予了它不同的情感,有时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有时是诗人绵绵思乡的情感……你从这些诗中明白了诗人在向我们诉说什么呢?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可爱。
  生: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诗人正在望月思乡。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看出诗人特别的忧愁,诗中有“对愁眠”。
  ……
  师: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妙情感,诗用情感感染着我们,令人沉醉。
  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诗歌的赛读,是很有价值的。虽然课堂上说出来的诗只是大海一粟,但是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热情。由师生扮演课文中人物赛诗的情境设计操作性强,不仅演读了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的精神享受,内心深处产生对古诗文化的敬仰之意。这些诗如同一盏明亮的灯,会在孩子的语言的行程中长明,照亮的不是一节课,而是孩子的一生。
  
  三、 小外甥眼中的月,学生心中的画
  
  在小外甥眼里,月缺是诗,月圆是画。月圆像天的眼睛,仿佛月亮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着顽皮的眼神和可爱的心思,喜欢偷看美丽的人间,喜欢和小外甥那样的孩童一同游戏一同玩耍;月缺是老爷爷咬剩的月饼,是半遮掩的少女的脸……月是诗人的情怀,也是画家的灵思!小外甥的想象多么独特而富有童趣: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月光被云层封锁了,小外甥说:“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在学生的想象里,月亮是月饼,是玉盘,是明镜……这些大多数是从书本中习得的,学生没有从生活中联想,从联想中就能生成令人惊讶的语句。现在的学生,沐浴月光的日子太少。
  老师精心营造了一方夜空,让学生的思绪乘着月光飞翔。
  师:你读了这么多话,哪一句最能表现小外甥喜欢月亮呢?
  生:“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师:“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儿也用不着考虑。
  师:这个词表现了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他很聪明。
  师:“像眼睛,天的眼睛。”为什么小外甥这样说就表明他喜欢月亮?
  生:他不喜欢月亮,就不会把月亮说得这么美,这么引人注目。
  生:他有丰富的想象力。
  师:这样的想象力表现了小外甥的天真与聪颖,月亮就如他,他就如月亮。
  ……
  (师出示“曾经一起望月”的背景课件:一片云纱拂过的圆月,一双寄托虔诚的手。)
  生:我们曾经吃着月饼赏月。
  生:……
  我们的孩子太需要在今后有月亮的夜晚,独自或者集体仰首凝望,让目光把夜空定格成一幅画,永久地珍藏。老师是在引领,用心思慢慢填补空白,等待孩子的领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一轮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