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整体系统中因其特有的性质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一直争论不休,导致对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一直在两种观点中徘徊。一种观点把语言教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能力作为语文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另一种语文教育价值观则认为,语文教育的最大功能则在于教化,最大价值在于弘扬人类和民族的优秀精神,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进入21世纪,“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使功能观得以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②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育要更加突出文化知识传递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等等。
一、 文化知识传递功能
语文教育是民族的母语教育。母语是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写照。在我国基础教育所开设的诸多课程中,语文最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风格,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汉语和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的语言和文字。它所负载的是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充满了支撑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更闪烁着忧患、人本、笃行等儒学人文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无比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语文新课标特别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等目标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的文化知识传递功能,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化的客体构成上,而且也体现在教学主体的语言创造活动中。因为每一个教学主体,无论是教的主体——教师,还是学的主体——学生,无不都是从一出世就在民族文化中接受熏陶。任何一个教学主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精神理念及其表达方式,都与民族文化深深关联着。他们历来都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者和时代文化思想的表达者,“将语文教育理解为一个文化过程,将学生视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主体,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对文化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权利”。③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学主体的文化自觉,有助于加强和拓展教学交流的渠道,在各种新的时代文化信息的接受中,逐步摆脱陈旧教学观念的束缚,摒弃落后的教学思维方式以及僵化的教学模式,使自身的文化意识不断地适应时代文化、社会生活的变革和发展,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时代要求”。
知识应该是不断生成的、变化着的、意蕴丰富的。文化知识教育所涉及的识字析词、文思章法、文学常识等,虽经过了抽象化、概括化,但其中同样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充盈着汉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我们在选择语文知识实施教学之际,必须要考虑到: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逻辑序列,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它的潜在价值,重视语文知识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与学生生活经历有意义的结合、补充。在知识和学生的人生经验之间有了相关联系,知识教学便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理解。这样,知识教学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成“教育意义”,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超越了知识,超越了教育的引导与塑造。
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语文新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方面,引进了许多新概念,比如,“精神生活、人生境界、鉴赏态度、民族心理、时代精神、阅读兴趣、科学理性精神”等。这些新概念,体现的是语文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情感态度要求,更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体悟,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在“表达与交流”环节中,更重视丰富学生个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想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从这些新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成了写作的灵魂。而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力求有个性和风度”等新要求,极有利于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魅力。这些富有情感性的新概念,使语文新课程处处闪烁着关注学生人格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光辉。另外,“总目标”中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功能的表述,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在的灌输,所以特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
1. 情感教育功能
语文课程是诸多课程中最富有情感的课程,特别是语文课程资源中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总是蕴涵喜怒哀乐、爱憎分明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的功能。它能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中的培养,首先在于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眷恋,对民族历史上的志士仁人及其可歌可泣的事迹的感动,屈原、岳飞、文天祥、范仲淹、郑成功、詹天佑、谭嗣同、孙中山应当成为他们的人生楷模和榜样。孔孟的忧国忧民,老庄的深刻与洒脱,墨子的兼爱与非攻,应当成为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爱国情感在语文课程中的培养同时还在于对祖国文字的喜欢和热爱。凡是读过《最后一课》的人,无不为韩麦尔先生最后在黑板上写下的大字“法兰西万岁”所感动。学生们也应当从中联想和感受到汉语语言的美妙,汉语词汇的丰富,汉语语法的灵动。
2. 态度教育功能
语文新课程还具有培养学生良好态度的教育功能,提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1) 积极的态度
健全人格中最本质的、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表现为生活的热爱、自信、乐观、进取,不消极、不悲观、不懦弱,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创造。
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要通过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培养。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实在是高明之举。尤其是“自主学习”乃是课程改革中最具深刻、最有普遍意义、最有生命力和最光辉的思想。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倡学习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并首次强调阅读的个性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者独立自主地阅读,朗读要“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外阅读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在学生获得自主性的前提下,为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习更贴近个人日常生活,提高阅读兴趣,还首次提出了“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表达与交流”环节中,不仅在写作方面倡导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口语交际方面也突出了“有个性和风度”的要求。对“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在表现自我、与人交际上更有自信心,是学生自主地位实现的标志。
语文新课程对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最好的条件。一方面,语文课程中有许多积极的人生榜样,这些人生榜样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另一方面,语文文本的解读可以有多元反应,可以有独特体验和独立见解,正是培养积极性、自主性的最好情境。
(2) 科学的态度
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崇尚真知的态度。在语文课程中体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说真话,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说真话,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相当程度上习惯说套话、空话,甚至假话。教育应当反思,语文教育应当反思。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作,都应当把说真话当作第一位的要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应当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自主发展的学习。其突出的特点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发性。探究学习重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从而培养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成见的探究精神。
探究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正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培养科学态度。尽管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有独立见解,但应当持之有故,在讨论中当言之成理。
(3) 合作的态度
语文课程应当把合作态度作为自己的重要功能。合作学习是就学习的形式而言的,它相对的是个体学习、独立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如下要素:有凝聚力相对稳定的学习团队,有吸引力的主题,足够复杂而又可分解的任务,明确的责任分工,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与集体反思。在教学中尝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与人分享的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利于弥补一个教师同时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的优势互补与智慧共享。
在教学过程中,文本的解读,资料的搜集与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都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语文课程还应当谋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合作态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 价值观教育功能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总的看法。它反映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它是人们判断是非、区别好坏的根本标准,是决定人们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出发点。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他的社会价值,对于他自己的人生幸福都具有核心和灵魂的意义。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不可能充分发展他的潜能。一个没有善心、缺乏责任感的人,即使有较高的才智,也不能充分地实现其社会价值。一个不能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人,一个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的人,即使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巨大的财富,也不能感受心灵的安宁,不能充分体验人生的幸福。
王荣生在论著中说:“‘价值观’或‘信奉的哲学’,是决定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所有目标也蕴涵在所有目标中的最大的、最深层的‘思想’‘人文’‘德育’‘态度’,它决定了选取什么样内容的课文、决定了在‘技能’中凸显强化什么样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程与教学选取什么样的‘技能’‘知识’或者‘实用技术’”。④这段话将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功能赋予很高的意义。语文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实现来自于语文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集中概括为真、善、美。因而,语文课程的价值观功能也应当指向求真、向善、爱美。语文课程中那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志士仁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为价值观培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语文的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也是最好的健全人格的方式。我们知道,价值观教育的最好途径或方式并不是品德教条的灌输,而在于贴近生活,在于形象化和情感化。另外,有了价值观教育的功能,语文才有生命,才有灵魂,才有动力和方向。
语文课程对人的学习与成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这多方面的功能因素发挥的方式既不是平行的,也非并列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立体化的复杂关系,各功能因素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手段和途径。就教学而言,我们既要关注语文课程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功能,又要实现每个因素的特有价值,要有意识地将语文教育的各种功能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
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③ 曹明海 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 [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④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